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9.45.14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留侯祠 的原始碼
←
留侯祠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留侯祠</big> ''' |- | <center><img src=https://p2.itc.cn/q_70/images03/20230619/89e8030867b84bc483661f36ac9128ca.jpe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687180769_121119371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作品名称:留侯祠 创作年代:清初 文学体裁:诗词 作者:王士祯 |} '''留侯祠''',是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王士祯]]所作的一首诗词。 王士祯(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谥文简。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ref>[https://www.gushicimingju.com/shiren/wangshizhen/ 王士祯简介],国学荟网</ref> ==正文== 岁晏谷城头,惟馀碧水流。 何年紫芝侣,共访赤松游。 暮雪寒山道,溪毛过客羞。 崎岖仓海意,不是为封留。<ref>[https://www.gushicimingju.com/gushi/shi/438835.html 王士祯的诗词全集 留侯祠]国学荟网</ref> ==作者简介== 清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诗论创“神韵”说,于后世影响深远。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好为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 康熙朝书画家宋荦称王士祯“[[书法高秀似晋人]]“。近人称其书法为“诗人之书”。博学好古,又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ref>[https://www.shicimingju.com/chaxun/zuozhe/727_2.html 王士祯简介],诗词名句网</ref> 一生著述达500余种,作诗4000余首,主要有《[[渔洋山人精华录]]》、《[[蚕尾集]]》、杂俎类笔记《池北偶谈》、《香祖笔记》、《[[居易录]]》、《[[渔洋文略]]》、《渔洋诗集》、《带经堂集》、《[[感旧集]]》、《[[五代诗话]]》。康熙四年(1665年),王士祯升任户部郎中,到京城为官。当时的京城才人墨客云集,为王士祯施展才华提供了舞台,他在诗歌创作中提出“神韵”说,开一代诗风。王士祯多才多艺,有大量名篇传世,他写景的诗文尤其为人称道,所作小令中的“绿杨城郭是扬州”一句,被当时许多名画家作为画题入画。王士祯的才华很快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赏识,康熙皇帝称其“诗文兼优”,“博学善诗文”。康熙十七年(1678年)王士祯受到皇帝的召见,“赋诗称旨,改翰林院侍讲,迁侍读,入仕南书房”,成为清代汉臣由部曹充词臣的第一人。康熙皇帝还下诏要王士祯进呈诗稿,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殊荣。王士祯遂选录自己300篇诗作进奉,定名《[[御览集]]》。从此,王士祯平步青云,常常得到御赐字画,还多次参加重要宴饮。 王士祯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去逝。享年78岁。王家曾四代官至尚书,桓台境内至今还存有歌颂王家功德的全国罕见的砖牌坊,上刻清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题写的“[[四世宫保]]”四个大字。<ref>[https://so.gushiwen.org/authors/authorvsw_24f8a5fbdf6bA1.aspx 王士祯],古诗文网</ref>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國文學總論]] [[Category:851 中國詩]] [[Category:821 中國詩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留侯祠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