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1.98.11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甲申十同年圖 的原始碼
←
甲申十同年圖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center>'''甲申十同年圖(局部)'''<br><img src="https://www.dpm.org.cn/Uploads/Picture/2017/03/31/s58de130fba3d8.jpg" width="600"></center><small>[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paint/230242.html 圖片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small> |} 《'''甲申十同年圖'''》是一副中國[[明朝]][[弘治 (明)|弘治]]年間的十位朝廷重臣的群像,作於弘治十六年(1503年)。圖爲絹本,[[設色]],縱高48.5釐米,橫長257釐米。无款印。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這十位大臣分別爲: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李東陽]]、都察院左都御史[[戴珊]]、兵部尚书[[刘大夏]]、刑部尚书[[閔珪|閔-{珪}-]]、工部[[尚书]][[曾鑑]]、南京戶部尚書[[王軾]]、吏部左侍郎[[焦芳]]、戶部右侍郎[[陳清]]、禮部右侍郎[[谢铎]]和工部右侍郎[[張達 (明)|張達]]。十人均爲[[明英宗|英宗]][[天顺 (明)|天順]]八年(1464年)[[Template:天順八年甲申科殿試金榜|甲申科進士]],有同年之誼。在中式近四十年之後,十人亦均身居高位,其中李東陽等九人在[[北京]]朝中,王軾則在[[南京]]任職。弘治十六年三月二十五日,適逢王軾來朝,十人在閔-{珪}-宅第聚會,其後特請畫工繪製群像,并各自題詩紀念。<ref>李東陽《甲申十同年圖詩序》:「《甲申十同年圖》一卷,蓋吾同年進士之在朝者九人,與南京來朝者一人而十,會於太子太保刑部尚書吳興閔公朝瑛之第,圖焉者也。」</ref> 當時,畫作總共繪製了十份,藏於各家。現僅存孤本,爲閔家所留,清[[嘉慶]]年間由[[法式善]]獲得,流傳至今。畫作人物栩栩如生,景物简练有序,具有很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ref>[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paint/230242.html 【十同年图卷】],故宮博物院</ref> ==创作背景== [[明朝]][[士大夫]]階層,盛行雅集宴飲,詩文唱和。“雅集”源於[[唐朝]]“香山九老”的聚會。[[唐武宗]]時,詩人[[白居易]]晚年在故里香山(今河南[[洛陽]]龍門山以東)與[[胡杲]]、吉旼、鄭據、劉真、盧真、張渾、狄兼謨、廬貞八位耆老燕集,有仰慕者繪成《九老圖》,成爲千古美談,後人多有效仿。<ref>《新唐書·白居易傳》:「(居易)東都所居履道里,疏沼種樹,構石香山,鑿八節灘,自號醉吟先生,為之傳。……嘗與胡杲、吉旼、鄭據、劉真、盧真、張渾、狄兼謨、廬貞燕集,皆高年不事者,人慕之,繪為九老圖。」</ref>[[宋仁宗]]時,重臣[[杜衍]]致仕後在[[睢陽]]閒居,與王涣、毕世长、冯平、朱贯四位故官優遊宴飲,當地人作有《睢陽五老圖》,亦聞名海內。 另外,[[科舉制度]]確立之後,在[[鄉試]]、[[會試]]等同榜題名者均可稱「同年」,「同年之誼」是官場重要的關係紐帶之一。[[明孝宗]]弘治年間,朝廷任用賢能,[[李東陽]]等十位甲申科同年進士,歷經四十年宦海沉浮,分別在朝廷最高權力機關——[[六部]]和[[都察院]]擔任要職。其中,最年長之[[閔珪|閔-{珪}-]]年已七十有四([[虛歲]]),最年輕之李東陽也已五十有七。<ref>李東陽《甲申十同年圖詩序》:「以年论之,闵公七十有四,张公少二岁,曾公又少二岁,谢、焦二公又少一岁,刘、戴、陈、王四公又递少一岁。予于同年为最少,今年五十有七,亦已就衰。」</ref> 甲申十同年聚會與《十同年图》,即是對雅集和雅集圖的繼承和發揚。正如李東陽在《圖序》中所言:“唐九老之在香山,宋五老之在睢阳,歌诗燕会皆出于休退之后。今吾十人者皆有国事吏责,故其诗于和平优裕之间,犹有思职勤事之意。” ==形制和內容==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10px 10px 10px; text-align:left" |<center><img src="http://wlnews.zjol.com.cn/pic/0/10/12/12/10121245_470736.jpg" width="600"></center><small>《甲申十同年圖》<br>[http://wlnews.zjol.com.cn/wlrb/system/2007/12/13/010268094.shtml 圖片來自温岭新闻网]</small> |} 《甲申十同年圖》本卷,自左至右:[[李東陽]]、[[劉大夏]]、[[陳清]]、[[戴珊]]、[[張達 (明)|張達]]、[[閔珪|閔-{珪}-]]、[[曾鑑]]、[[謝鐸]]、[[焦芳]]、[[王軾]] 《甲申十同年圖》,共一卷,絹本,設色,縱高48.5釐米,横長257釐米。無款印。 畫面中各大臣的相貌皆為畫工當面寫生,唯有焦芳因奉命離京辦事,特預留畫像以供臨摹。<ref>李東陽《甲申十同年圖詩序》:「十人者皆画工面对手貌,概得其形骸意态,惟焦公奉使南国弗及会,预留其旧所图者而取之,故仅得其半而已。」</ref> 因此,十人的相貌均爲真實寫照,而畫面佈局、人物位次則是畫工的安排。 畫面共分三曹,自右端卷首起依次爲王軾、焦芳、謝鐸、曾鑑、閔-{珪}-、張達、戴珊、陳清、劉大夏、李東陽。十人皆身著官服而坐,表情、姿勢又各有不同,栩栩如生。 *第一曹(三人): **王軾:時年六十五,高顴多髯,髯髮半白,袖手而略嚮右側坐;<ref>李東陽《甲申十同年圖詩序》:「圖分为三曹:自卷首而觀,其高顴多髯,髯強半白,袖手右嚮而側坐者,爲南京戶部尚書公安王公用敬。」</ref> **焦芳:時年六十九,鬍鬚不多,鬢髮斑白,左手握帶,右手扶椅,端肩正坐;<ref>李東陽《甲申十同年圖詩序》:「微鬚,髪頒白,鸢肩高耸,背若有負而中坐者,爲吏部左侍郎泌陽焦公孟陽。」</ref> **謝鐸:時年六十九,微鬚多鬢,白髮細長,左手扶膝,右手持一書冊,略嚮左側坐;<ref>李東陽《甲申十同年圖詩序》:「微鬚,多鬢,白毵毵不受栉,面骨稜層起,左向坐,右手持一册,册半啓閉者,爲禮部右侍郎掌國子祭酒事黃巖謝公鳴治。」</ref> *第二曹(四人): **曾鑑:時年七十,鬍鬚不多,面色發紅,左手握帶,右手扶膝,略嚮右側坐;<ref>李東陽《甲申十同年圖詩序》:「又一曹,微鬚頳面,笑齒欲露,左手握帶,右嚮而坐者,工部尚书郴州曾公克明。」</ref> **閔-{珪}-:時年七十四,虎頭方面,大目高鼻,鬚髯長而微白,左手握帶,右手持牙牌,稍偏左正坐;<ref>李東陽《甲申十同年圖詩序》:「虎頭方面,大目豐準,鬚髯微白而长,右手攜牙牌,左握帶,中左坐者,閔公也。」</ref> **張達:時年七十二,鬚髮皆白,面容老皺,雙手握帶,稍偏右正坐;<ref>李東陽《甲申十同年圖詩序》:「白鬚梨面,面老皺,兩手握帶,中右坐者,工部右侍郎泰和張公時達。」</ref> **戴珊:時年六十七,面色發紅,不見長鬚,袖手端肩,正襟危坐;<ref>李東陽《甲申十同年圖詩序》:「無須頳面,聳肩袖手而危坐,且左顧者,都察院左都御史浮梁戴公廷珍。」</ref> *第三曹(三人): **陳清:時年六十六,紅面略長,雙眉濃黑,鬚髮斑白,略嚮右側坐;<ref>李東陽《甲申十同年圖詩序》:「又一曹,爲戶部右侍郎益都陳公廉夫者,面微長且頳,眉濃,髪半白,稍右嚮而坐。」</ref> **劉大夏:時年六十八,臉面略方而長,鬚髮皆白,左手握帶,右手按膝正坐;<ref>李東陽《甲申十同年圖詩序》:「爲兵部尚書華容劉公時雍者,面微方而長,鬚鬢皓白,左手握帶,右手按膝而中坐。」</ref> **李東陽:時年五十七,臉面略長且消瘦,鬍髭數根,左手扶膝,右手持書卷,略嚮左側坐。<ref>李東陽《甲申十同年圖詩序》:「予則面微長而臞,髭數莖,白且盡,中若有隱憂,右手持一卷若授簡狀,坐而嚮左,居卷最後者是也。」</ref> 畫面背景以[[梧桐]]、[[松|蒼松]]、[[竹|修竹]]、[[芭蕉]]及洞石襯托,象徵人物的高潔情操和高雅情致,其间還穿插小童七名以及几案、書冊、酒具等。畫面简练有序,未作过多渲染,使朝廷高官之顯赫地位得到突出,體現了畫作的宗旨。 卷後,有李東陽所書《甲申十同年圖詩序》,钤白文“宾之”、朱文“大学士章”印各一方,并有十位官員的唱和詩。詩皆爲[[七律]],各人或一首、或两首,惟李東陽作三首,共計十八首,皆爲本人親書。卷尾還有聚会次年謝鐸所作之《書十同年圖後》,[[嘉靖]]十八年(1539年)劉栋書於之《书庄懿公同年燕会卷后》、[[隆慶]]三年(1569年)[[王世貞]]題跋、明亡后閔-{珪}-玄孙閔声所書之《甲申十同年图卷后跋》、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閔氏裔甥[[沈三曾]]所作之圖考、沈涵之七言長詩以及民国二十年(1931年)譚澤闓之題跋。 ==人物生平== [[王世貞]]在《甲申十同年圖》題跋中指出,明朝人才之盛,莫過於孝宗朝,而孝宗朝大臣中又以甲申科進士最爲人稱道。圖中的十位官員,除[[焦芳]]因在[[明武宗|武宗]][[正德 (明)|正德]]初年依附宦官[[劉瑾]]而被列入[[閹黨]]之外,其餘九人均有清正美名。<ref>王世貞《甲申十同年圖》跋:「明興人才之盛獨稱孝廟時,而孝廟諸大臣又獨稱甲申成進士者。中間如劉忠宣、戴恭簡、李文正、谢文肃、王襄敏及荘懿公,皆敭歴中外,位承弼著篤棐聲,其他類亦亷潔好脩之士,僅一焦泌陽駑耳。以香山洛社之耆俊不在野而在朝,固可以仰窺孝廟如神之智,其一時景物光彩為人所艷羨而不可得者,僅此圖在覽之。」</ref>十人生平如下: *'''[[王軾]]'''(1439年-1506年),字用敬,[[湖广承宣布政使司|湖廣]][[公安县|公安]](今屬[[湖北省]])人。天順八年(1464年)三甲進士,授[[大理寺]]評事。歷官[[四川]]按察副使、按察使,南京右佥都御史,右副都御史、[[贵州]]巡撫等。入為[[大理寺]]卿,遷任南京[[戶部尚書]]。正德元年(1506年)加[[太子太保]]致仕。卒贈[[太保]],諡襄敏。<ref>《明史·[[s:明史/卷172|列傳第六十]]》:《王軾傳》</ref> *'''[[焦芳]]'''(1435年-1517年),字孟陽,[[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河南]][[泌陽]]人。天順八年二甲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歷官[[霍州]]知府、四川提學副使、南京右通政、[[禮部侍郎|禮部右侍郎]]等。正德元年(1506年)陞[[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因依附[[劉瑾]],晋[[少師]]兼[[太子太師]][[華蓋殿大學士]],後失勢去職。<ref>《明史·[[s:明史/卷306|列傳第一百九十四]]·閹黨》:《焦芳傳》</ref> *'''[[謝鐸]]'''(1435年-1510年),字鸣治,號方石,[[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浙江]][[太平县 (成化)|太平]](今[[温岭]])人。天順八年二甲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官至禮部右侍郎,掌[[國子監]][[祭酒]]事。卒贈[[禮部尚書]],諡文肅。<ref>《明史·[[s:明史/卷163|列傳第五十一]]》:《謝鐸傳》</ref> *'''[[曾鑑]]'''(1434年-1507年),字克明,湖廣[[桂陽]](今[[湖南]][[汝城]])人,以戍籍居京師。天順八年三甲進士,授[[刑部]][[主事]]。歷官[[工部]]督造、通政司右通政、[[工部侍郎|工部右侍郎]]等。弘治十三年(1500年)升任[[工部尚書]]。卒贈太子太保。<ref>《明史·[[s:明史/卷185|列傳第七十三]]》:《曾鑑傳》</ref> *'''[[閔珪|閔-{珪}-]]'''(1430年-1511年),字朝瑛,浙江[[乌程]](今[[吳興]])人。天順八年二甲進士,授[[御史]]。歷官[[江西]]副使、廣東按察使、右副都御史、[[刑部侍郎|刑部右侍郎]]、右都御史,[[兩廣總督]]等。弘治七年(1494年)迁南京刑部尚書,升[[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弘治十三年(1500年)任[[刑部尚書]],後加太子太保。卒贈[[太保]],諡莊懿。<ref>《明史·[[s:明史/卷183|列傳第七十一]]》:《閔-{珪}-傳》</ref> *'''[[張達 (明)|張達]]'''(1432年-1505年),字時達,[[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江西]][[泰和县|泰和]]人。天順八年三甲第一名進士,授工部都水司主事。歷官屯田司郎中、[[应天府]]丞、南京[[鸿胪寺]]卿、南京[[光禄寺]]卿等。弘治十三年(1500年)升任工部右侍郎。<ref>《國朝獻徵錄·[[s:國朝獻徵錄/卷之五十一|卷五十一]]》:《工部右侍郎張達傳》</ref> *'''[[戴珊]]'''(1437年-1505年),字廷珍,江西[[浮梁]](今[[景德镇]])人。天顺八年三甲进士,授御史。歷官陝西副使、浙江按察使、福建布政使、刑部侍郎、南京刑部尚书等。弘治十三年(1500年)任左都御史。卒赠太子太保,諡恭简。<ref>《明史·[[s:明史/卷183|列傳第七十一]]》:《戴珊傳》</ref> *'''[[陳清]]'''(1438年-1521年),字廉夫,[[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山東]][[益都]]人。天順八年二甲進士,授[[戶部]]主事,歷陞[[戶部侍郎|戶部右侍郎]]。正德元年(1506年)任南京工部尚書。後因忤逆劉瑾,被劉瑾矯詔勒令致仕。<ref>《國朝獻徵錄·[[s:國朝獻徵錄/卷之五十二|卷五十二]]》:《南京工部尚書陳清傳》</ref> *'''[[劉大夏]]'''(1436年-1516年),字時雍,號東山,湖廣[[華容]](今屬[[湖南省]])人。天順八年三甲進士,授[[兵部]]主事,迁郎中。弘治十四年(1501年)任[[兵部尚書]]。正德元年(1506年)乞歸。卒贈太保,諡忠宣。<ref>《明史·[[s:明史/卷182|列傳第七十]]》:《劉大夏傳》</ref> *'''[[李東陽]]'''(1447年-1516年),字賓之,號西涯,湖廣[[茶陵]](今屬[[湖南省]])人,以戍籍居京師。天順八年二甲第一名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歷升侍講、侍講學士、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等。弘治八年(1495年)兼文渊阁大学士,後進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文渊阁大学士,正德年間官至內閣首辅,卒贈[[太師]],諡文正。<ref>《明史·[[s:明史/卷181|列傳第六十九]]》:《李東陽傳》</ref> ==艺术价值== 《甲申十同年圖》,畫面佈局合理,人物刻畫生動,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圖卷保存了十位明朝重臣的相貌和墨蹟,對研究相關人物以及明中葉文士生活、官員服飾也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明孝宗在位期間,朝廷多正直之士,官場亦較為清明。而武宗以後,明朝由盛轉衰,此種情景再不復見。十位大臣於畫面上所展示的威嚴持重、儒雅從容的儀態,於詩文中所體現的胸無芥蒂、忠君報國的情懷,儼然是孝宗朝修明政治的生動寫真,也成為明朝繁盛時期的最終見證。<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4%B2%E7%94%B3%E5%8D%81%E5%90%8C%E5%B9%B4%E5%9B%BE/12535797?fromtitle=%E5%8D%81%E5%90%8C%E5%B9%B4%E5%9B%BE&fromid=1258205 甲申十同年图],百度百科</ref>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944 中國畫]]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甲申十同年圖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