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6.200.9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瑷珲镇 的原始碼
←
瑷珲镇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 瑷珲镇.jpg|320px|缩略图|右|<big> 瑷珲镇</big>[http://image.thepaper.cn/www/image/44/403/995.jpg 原图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5437846 来自 澎湃 的图片]]] '''瑷珲镇'''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东南部、黑龙江西岸,[[地理位置]]在东经126度5分,北纬49度30分,距市区32公里,是中国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ref>[http://www.aihui.gov.cn/html/index/content/2012/04/216.html 爱辉区瑷珲镇情况简介 ],黑河市爱辉区人民政府,2017-03-30</ref>。 ==基本内容== 瑷珲镇,历史上曾称“艾浒”“艾虎”“爱呼”“艾浑”“爱辉”等。“瑷珲”一词的含义,一说,因旧瑷珲城附近有[[瑷珲河]],故而得名,[[达斡尔语]],意为“可畏”;另说,[[满语]],“母貂”之意,因明末清初这一带以产貂闻名,《爱辉县志》称“似较为可信”。 瑷珲建城,始于清初。为了抗击沙俄武装入侵黑龙江流域,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决定,设置黑龙江将军,屯垦戍边,“建城永戍”。翌年春夏之交,在被沙俄武装入侵而变成废墟的古瑷珲旧址上重新筑城(今[[俄罗斯]]境内维谢雪村),历时两个半月告成。因其右濒黑龙江,又是黑龙江将军驻地,故称“黑龙江城”。后人为区别江右(西)新“瑷珲”,又称之为“旧瑷珲”。 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鉴于瑷珲旧城僻处江东,与内地[[交通]]和公文往来诸多不便,清政府决定,将黑龙江将军衙门迁至下游12里的江西,在被沙俄焚毁的我国达斡尔族屯寨托尔加城的废墟上,重新修筑城寨,仍为“瑷珲城”,即新瑷珲城,亦称“黑龙江城”。 新瑷珲城的内外建筑情况,据《[[盛京通志]]》记载:“内城植松木为墙,中实以土,高一丈八尺,周围一千三十步,门四。西南北三面植木为廊,南一门,西北各二门,东面临江,周围十里”。黑龙江将军和黑龙江副都统同驻一城。 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黑龙江将军衙门移驻墨尔根城,留设副都统驻守。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俄乱”,[[沙俄]]侵略军攻入瑷珲城,被俄军纵火烧毁。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俄军撤出后,重新修筑瑷珲城。 1909年(清[[宣统]]元年),撤销黑龙江(瑷珲)副都统,设置瑷珲兵备道和瑷珲直隶厅,瑷珲城为道署和厅署驻地。 1912年瑷珲兵备道迁往黑河镇,改为黑河道。 1913年3月,将瑷珲直隶厅改为瑷珲县,遂成为县城。 1925年改为第一区。 1933年9月,[[东北]]沦陷后,伪县公署移驻黑河镇。 1936年设瑷珲保,1944年1月改为瑷珲村。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瑷珲区,1951年改为第三区。 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瑷珲乡和三道沟乡。1958年9月,将爱辉、三道沟两乡合并,改称爱辉[[人民公社]]。 1956年为更改生辟字地名,将“瑷珲”改为“爱辉”。 1983年6月,撤销爱辉县,并人黑河市,改隶[[黑河市]]管辖。同年7月,将爱辉公社改为爱辉镇。 2015年5月,爱辉复名瑷珲<ref>[https://hh.dbw.cn/system/2015/05/19/000972913.shtml 爱辉镇恢复名为瑷珲镇 ], 东北网</ref>。 ==视频== ===<center> 瑷珲镇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瑷珲历史短片</center> <center>{{#iDisplay:z0973vv68no|560|390|qq}}</center> <center>寻访·瑷珲历史血脉</center> <center>{{#iDisplay:m0361d82w4n|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680 中國地理類志]]
返回「
瑷珲镇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