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琵琶原来是枇杷(吴孔文) 的原始碼
←
琵琶原来是枇杷(吴孔文)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 琵琶原来是枇杷'''<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5340955/pexels-photo-15340955.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uuhy.com/html/22946.html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small> |} '''《琵琶原来是枇杷》'''是[[中国]]当代作家吴孔文的散文。 ==作品欣赏== ===琵琶原来是枇杷=== 看到这个题目,你大概会哑然失笑吧,你大概会说:“喂,写字的家伙,你一定是搞错了。这根本就是两样东西,一样是乐器,一样是水果啊。” 话说明朝文人沈石田有一次收到友人送来的一盒礼物,并附有一信:“敬奉琵琶,望祈笑纳。”他打开盒子一看,却是一盒新鲜枇杷。沈石田不禁失笑,回信给友人说:“承惠琵琶,开奁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友人见信,十分羞愧,便作了首打油诗自讽:“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的确,琵琶和枇杷看来[[确实]]没啥[[关联]]。我们先看[[琵琶]],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琵琶可分为直项琵琶和曲项琵琶。直项琵琶四弦十二柱,竖抱用手弹奏。因晋代阮咸善奏此乐器,故称为阮。南北朝时,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中国。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六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 我们再看枇杷。枇杷别名芦橘、金丸、芦枝,乃蔷薇科枇杷属[[植物]],枇杷原产中国东南部,因叶子形状似琵琶而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就是这么解释其名字由来的。 这样看来,应该是水果枇杷“抄袭”乐器琵琶。可是且慢,关于琵琶得名还有一段很著名的话,出自东汉刘熙的《释名·释乐器》:“枇杷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而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中有“枇杷燃柿亭柰厚朴”。 西汉自然早于东汉,我们可以[[推理]]下,先有水果[[枇杷]],后有乐器枇杷,乐器材质由纯木质渐渐转为木质加牛角、牛骨、象牙等,琵琶之名渐渐取代了枇杷。到明朝时,人们渐渐忘记枇杷是琵琶的原名,而错误地以为水果枇杷因像乐器琵琶而得名啦。 <ref>[https://www.bidushe.cn/prose/xiandai/ 必读社]</ref> ==作者简介== 吴孔文,必读社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琵琶原来是枇杷(吴孔文)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