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2.43.1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班级管理 的原始碼
←
班级管理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班级管理'''<br><img src="https://img2.baidu.com/it/u=3339674483,2790496222&fm=253&fmt=auto&app=138&f=PNG?w=500&h=315" width="280"></center><small>[http://www.zz63z.com/dyzc/bjjs/2019/03/265083.shtml 圖片來自郑州市第六十三中学]</small> |} '''班级管理'''就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72175513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每日一练57期]知乎</ref>采取适当的方法,为建构良好的班集体而进行的综合性活动。简单地说,班级管理就是班主任对全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劳动]]、生活等各项活动的管理。<ref>[https://www.ruiwen.com/zongjie/7360822.html 谈谈对班级管理的看法]瑞文网</ref>班级管理是着眼于班级所有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促使其个性获得和谐发展的过程。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活动的具体化,从学校整体工作来看,班级管理又是学校管理的“第一步”,学校的工作应该是从班级工作起步的,因为学生的活动基本上都是在班级内进行的。因此,只有实施有效的班级管理,学校工作才能有整体的提高和稳定的发展。通常,可以将班级管理分为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活动管理、班级教学管理和班级文化管理四个方面。 ==基本含义== 何谓班级管理,目前在我国还存在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有学者认为:“班级管理是指学校管理者通过班主任的领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把班级的全体同学组成有共同正确目标,有严肃的组织,有正确的舆论,有经常的活动交往,有旺盛的士气的集体,并使班集体成为教育、管理的主体的管理活动。”有学者认为:“班级管理是指班级管理者(主要是班主任)带领班级学生按照教育管理规律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有学者指出:“班级管理包括学校领导对班级的管理,又包括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还包括学生的自我管理。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是指班主任按照教育目标和学校教育计划的要求,对班级进行组织、指导、协调、控制,建立和发展班集体以全面实现班级管理的目标。”也有学者认为:“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按照学校计划和教育目标的要求,充分利用和调动学生以及班级内外的力量,进行班级教育任务的[[组织]]、[[指导]]、[[协调]]、[[控制]]等各种活动。”还有学者指出:“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要求和原则,采取适当的方法,建构良好的班级集体,为实现共同目标不断进行调整和协调的综合性活动,是班主任对所带班级的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劳动、课外活动等多项工作的管理教育的活动。”这些研究和论述对于我们理解班级管理的内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般认为,所谓班级管理,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各种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体现了班主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教育资源,主要是学生;管理的主要手段是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主要特性== 管理一般具有两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的两重性不仅在生产物质产品的管理活动中具有,而且在生产精神产品的管理活动中也具有。班级是学校生产精神产品最基层的组织,这就决定了对学生活动和学生素质进行的班级管理同样具有两重性。 ===(一)班级管理的自然属性=== 班级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班级管理主体促使班级管理客体充分达到自己设计的质量标准,合理组织班级管理要素的基本特征。这种基本特征是由班级管理客体自身变化发展的内在必然规律决定的。班级管理的自然属性要求,班级管理主体必须遵循班级管理客体活动发展的内在必然及其素质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即依据班级管理客体——学生个体、学生群体、班级集体的活动表现特点、素质发展过程来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个体参加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自觉参加丰富多彩的、健康有益的各类活动,使学生人格结构相对健全化,人格素质优良合理化,才能使学生群体发展成有效的成熟的学生群体,并发挥其对学生个体积极的教育作用,才能使班级集体加速发展,充分发挥其对学生社会化的教育管理功能。因此,班级管理主体必须掌握学生个体、学生群体和班级集体活动发展的内在必然,以便充分地驾驭“必然”,获得教育管理的“自由”。 ===(二)班级管理的社会属性=== 班级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班级管理主体发挥班级管理职能,促使班级管理客体向社会期望的方向、要求的程度发展变化,成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具有优良人格品质的人才。这就要求班级管理主体必须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了解社会迫切需要怎样的人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怎样素质水平与人格结构的人才。如果能以此为出发点来发挥班级管理职能,就一定能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培养出具有适应性、能动性、进取性、创造性和开拓性的人才。这些人才能能动地适应社会现实环境,积极地改造现实社会环境,把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推动祖国各行各业的建设作为人生的价值和目的,把对社会的贡献作为人生的追求和乐趣,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以天下安危、民族昌盛为己任。 班级管理的两重性,实质就是把尊重科学和发挥权力有机结合、辩证统一。班级管理主体如果不遵循班级管理客体活动发展的内在必然,只凭主观意志发挥自己的权力影响,那就是违背科学的专制管理,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即使幸运取得了暂时的成效,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对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班级管理主体如果让班级管理客体自由发展,对其变化发展的目标、过程、结果不进行管理,不去施以有效控制,甚至美其名日尊重“自然规律”,那不仅是完完全全的不负责任的放纵管理,而且永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因此,班级管理主体在班级管理活动过程中,必须时刻铭记把尊重科学和发挥权力有机地统一起来,以便班级管理活动能“生产加工”出高质量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主要内容== 班级管理的内容虽然很多,但从班主任的主要职责来看,最核心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班级组织建设=== 班级组织建设主要包括班级组织机构的建立和班级组织规范体系的形成。其中,班级组织机构可划分为班委会、各种类型的小组、班级学生会议等;班级组织规范体系则主要包括班级组织制度、班级学生行为规范、班级集体舆论和班风等。班级组织建设的首要原则一定要突出如何有利于班级成员的教育。 ===(二)班级日常管理=== 班级日常管理的内容包括思想管理、纪律管理、学习常规管理等内容。其中,思想管理是指对学生的基本思想进行引导、教育和规范,它是班级日常管理的首要内容和任务;纪律管理是指对学生进行遵守纪律的意识和能力的教育和培养,它是班级日常管理的最重要内容;学习常规管理是指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方面所进行的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业水平的提升。 ===(三)班级活动管理=== 班级活动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班级教育的重要形式,更是学生发展和形成自身素质的基本途径。班级的教育管理在很多时候其实都是通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兴趣小组活动、文体娱乐活动、科技探索活动等得以顺利实现的。因此,组织开展各种相关活动也是班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班级教育力量管理=== 班级的主要管理者是班主任。班级教育力量的管理主要是指班主任对影响班级发展的各种教育力量进行协调和统一,以便形成教育合力。首先,班主任要注意协调统一学校教育力量。学校的各个部门、每名工作人员都对学生负有教育责任,特别是任课教师,他们承担着班级的教学任务,是班主任最需要协调统一的重要教育力量。一方面,班主任要经常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沟通,主动向任课教师反映本班学生的情况及其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班主任也要注意协助任课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同时,班主任也可以经常邀请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过程中来。其次,班主任要注意协调统一家庭教育力量。家长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班主任对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等要给予必要的指导,能够使得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保持一致,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第三,班主任要注意协调统一社会教育力量。社会为学校教育提供了生动丰富的内容,也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创造了感性和富有人情味的环境。班主任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来,走出校门接触社会,让学生体会到自身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从实践中提升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 ==主要原则== 原则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是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的准则。所谓班级管理原则,是指班级管理者组织全班学生,参与学习、劳动、文体、社交等多种教育与管理活动,有效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指导思想和行动准则,是对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组织班级活动、处理班级事务的基本要求。班级管理原则,应充分体现和反映班级管理工作的特殊性,而不能与学校教育中其他的工作原则相混淆。班级管理原则必须既有科学性,它应该是全面地而不是局部地指导班级管理工作;又有可行性和可操性,简明易记,为广大班级管理者所接受。 ===(一)方向性原则=== 方向性原则是指班级管理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用优秀的思想引导学生。这是班级管理工作受社会政治经济制约的客观规律的反映,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目的、任务及其特点所决定的。 贯彻方向性原则,首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班级管理的内容、形式、方法以及一切活动都必须符合马克思主义,这是贯彻方向性原则的根本要求和保证。其次,班级管理者要用正确的教育思想去教育和引导学生,要善于把正确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班级的各项活动和工作中。 ===(二)全面管理原则=== 班级管理与其他管理活动相比,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它涉及的内容丰富,头绪繁多。全面管理原则是指班级管理要面向学生全体,着眼于整体,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可以说是对全面管理原则的最贯彻全面管理原则,首先班级管理者要面向班级全体学生,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或“学困生”,或是在班级中处于中游的所谓的“中间生”,班级管理者都不能放弃对他们的教育,要促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应有的发展。其次,班级管理者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都要重视。唯其如此,才能顺利达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 ===(三)自主参与原则=== 自主参与原则是指班级成员参与管理,发挥其主体作用。现在的学生自主意识较强,他们是班级的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一旦他们真正参与管理,班级管理效率将成倍提高,班级的发展将获得强大的原动力。这一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管理原则的具体要求和体现。它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以及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班级,如果只有管理者的积极性,只是管理者单枪匹马的“管理”,没有学生的积极性,班级就难以前进,管理者也就不可能有很高的工作效率。当然,我们所说的“自主参与”,不是不负责任的“放羊式”的管理,而是在强调自主参与的同时,还应强调社会主义法治,强调纪律和秩序,强调民主与集中的统一。 贯彻自主参与原则,首先管理者要增强民主意识,切实保障学生主人翁的地位和权利。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因此,管理者应把学生视为班级的主人,应该让全体学生进入自己工作的决策过程当中来,无论是制订计划、贯彻执行,还是检查监督、总结评比,都要让学生参与,使他们了解班级工作的上下环节,明确自己应该承担的各种义务。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具有主人翁的意识,才会把管理者建议完成的工作当作自己的使命,学会做班级、学校的主人。其次,必须及时采纳学生的正确意见,接受学生的监督,不搞一言堂,切忌家长作风。学生对自己提出的合理意见和建议是否被管理者所采纳,是影响他们主动性和参与意识的一项重要因素。当他们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了管理者的肯定并得以实施,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就会得到进一步强化。再次,发展和完善学生的各种组织,逐步扩大班委会等组织的权限。班级的各种组织机构的干部成员,都应该让学生民主选举产生,并授予他们进行管理的权力。不要随便进行干预,当他们遇到困难,要帮助解决,但不要代替。要让他们大胆开展工作,锻炼和提高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使他们成为自己得力的助手和班集体的核心力量。最后,努力创造一种民主气氛,为学生行使民主权利提供机会、创造条件。 ===(四)教管结合原则=== 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把班级的教育工作和对班级的管理1二作辩证地统一起来。具体地说,就是班级管理者对学生既要坚持正面引导、耐心教育,又要凭借必要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约束其行为,实行严格的教育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教育的实际效果。 贯彻教管结合原则,首先管理者应当用科学的道理和正面的事例,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调动其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使他们在思想、品德、学业、生活等方面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其次,管理者要引导学生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如勤学习、守纪律、讲卫生、爱护公物、按时作息等,并要认真执行,经常检查,及时总结,进行评比。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是实现班级目标的一种科学的管理,也是使班级管理达到预期效果的保证。管理者在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参与规章制度的制定丁作.使班级的教育与管理活动变为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使教育与自我教育、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教、自管的主体作用,才可能使班级的教育管理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二是制定的规章制度要明确具体,宽严恰当,便于记忆,利于执行,使之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制定的规章制度要多从积极方面鼓励,避免以消极方面限制防范,不应当简单地与“禁令”“处罚”画等号。四是规章制度一经制定,就要坚决执行,不能随意放松要求。 ===(五)全员激励原则=== 激励含有激发动机、形成动力的意思。它能使人产生自觉行为,形成一种推动力、自动力。所谓全员激励,是指激励全班每个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体力等各方面的潜能,实现个体的目标和班级总目标。 贯彻全面激励原则,首先要求班级管理者公正无私,一视同仁,用同样的情感和尺度对待每个学生。对优秀的学生,不能“一俊遮百丑”;对暂时后进的学生,不能一眼把他们看死,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其次,要善于用适当的班级目标激励所有成员。班级目标是班级成员共同的期望、追求的成果,它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要引导全班学生积极主动地制定班级远期、中期、近期的发展目标,以及小组、个人目标。同时,还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目标具体化并变为行动的过程。第三,要运用各种激励的教育方法。如“强化激励”,它是指以表扬激励为主的正强化和以批评、处罚为辅的负强化。前者是利用学生的积极向上心理、荣誉感使人奋发努力,潜在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工作效率达到最高水平。后者则是对不符合客观要求的心理或行为起抑制作用,但往往只能保持一种最低的工作效率。强化激励应以正强化为主,负强化为辅。 ===(六)平行管理原则=== 在班级中除了师生之间的垂直关系外,还有同学之间的平行关系。所谓平行管理原则,是指管理者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地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以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贯彻平行管理原则,首先要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实践证明,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可以激励和推动集体中的每个成员不断进取;反之,一个不好的集体则会使学生松散疲沓,甚至相互影响,沾染各种恶习。因此要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功能,就要精心培养一个具有正确的集体舆论、优良的班风、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严明的纪律,朝气蓬勃、团结友爱的班集体。其次,要善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班集体一旦形成,它就成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和管理作用,通过集体影响和教育个别学生。这就是说,管理者应当充分利用集体的目标、集体的各项要求、集体的舆论等,使之成为教育因素,激励学生向上。第三,要加强个别教育。个别教育和集体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强调教育集体并不否定对学生的个别教育。个别教育的好坏,也会影响集体的巩固和发展。个别教育,不是仅仅只对后进生的教育,对尖子学生也应施以个别教育。 ===(七)情通理达原则=== 现代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班级管理说到底是对学生的管理。青少年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对他们的管理与教育必须有感情的激发和共鸣。同时,青少年学生又是单纯幼稚的,对他们的管理与教育还必须讲道理、摆事实,循循善诱、启发诱导,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 贯彻通情理达原则,首先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人们常常有这样一种说法,即三分制度管理,七分感情管理。所谓感情管理,具体表现是四个“心”:思想上关心学生的进步,学习上细心地指导,生活上热心地照顾,遇到困难能耐心地帮助。其次,要晓之以理,以理服人。管理者要善于利用科学的道理和有说服力的典型事例,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由事人理、由浅入深地向他们讲清道理,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第三,要科学地处理好“情”与“理”的辩证关系。既不要“有理无情”,也不要“以情代理”,而是要将情理有机地“化合”,做到情中有理,理中含情,情理交融。也就是说,管理制度上要严明、公正、一丝不苟,体现一种“刚性”,而在情感上则要宽和,善解人意,待人以诚,体现一种“柔性”。 ==主要模式== (一)常规管理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活动。规章制度是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具有管理、控制和教育作用。通过规章制度的制定,使班级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通过规章制度的贯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优良的班风。 (二)平行管理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三)民主管理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实质上就是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 (四)目标管理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基本方法== 班级管理方法是学校管理方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用来实现班级教育管理目标的手段。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如果选择了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法,就能取得预期的教育管理效果,充分实现确立的目标,达到设计的质量标准。班级管理方法不仅有有效和无效之别,而且有层次之分。不同层次的班级教育管理活动、要求,采用的班级管理方法也不尽相同,越接触实际细节问题,方法越具体生动,越丰富多彩。 ===(一)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是班级管理者了解班级学生和班级集体情况,把握班级特点,解决班级管理问题的一种方法。调查研究法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间接地研究当前现实情况的方法,不能像观察法那样直接用观察去感知现实;它可以在自然的过程中收集资料,而不必像实验法那样控制教育对象;它一般是以班级管理现状为研究对象,而不是以班级管理历史资料为对象。调查研究的对象包括了解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的情况。学生个体情况包括个体的思想品德、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个性特点、人际交往、家庭情况等。班级集体情况包括班级舆论、班风、班级群体及其核心人物、班干部情况等。调查研究法一般可以通过访问、召开座谈会、问卷等具体方式进行,其中问卷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问卷法是指运用内容清楚、表达明确的问卷,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状况自行选择答案,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和科学处理,以便掌握学生在活动发展中存在的质量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省时省力,能克服主观偏见,减少人为误差。运用问卷法的基本步骤是:第一,设计问卷。规范的问卷是由封信、导语、问题、答案和编码等五部分有机组合而成。封信的作用是向学生说明本次问卷的目的及内容,使用的方法和对问卷结果的保密方法。尤其对学生,一定要说明保密措施,并尊重他们的心理状况。导语是指向学生说明在回答问卷中的有关方法、要求和注意事项等。问题是指具体的操作项目,是问卷的主体部分。答案是针对问题可能出现的回答。编码是赋给每个问题及其答案一个数字作为它的代码。第二,修改问卷。问卷设计并非能一次性成功,因此检查并修改问卷是很重要的。第三,发放问卷。把设计修改的问卷,制成若干份,通过恰当的方法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按说明回答。 ===(二)目标管理法=== 目标管理法是班级管理者和班级学生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学校任务和班级实际情况,共同规划班级或个体在一定时间内达到目标,并将目标分解成一定的层次,逐级落实,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努力使目标实现的一种班级管理方法。目标管理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目标的实现者同时也是目标的制定者,即由上级与下级在一起共同确定目标。第二,强调自我控制。大力倡导目标管理的德鲁克认为,组织成员是愿意负责的,是愿意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的;如果我们控制的对象是一个社会组织中的“人”,则我们应“控制”的必须是行为的动机,而不应当是行为本身。第三,促使下放权力。集权和分权的矛盾是组织的基本矛盾之一,而推行目标管理有助于协调这一对矛盾,促使权力下放,有助于在保持有效控制的前提下,把局面搞得更有生气一些。第四,激发成员积极性。目标管理力求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更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以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三)情境感染法=== 情境感染法是指班级管理者有意创设生动、形象的各种教育场景,以境育情,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良好管理效果的一种方法。情境感染法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既注重认知,又重视情感,促进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协同发展,思想与行为协同发展。情境感染的关键点在于“情”。情能缩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创设一种亲切和睦的人际环境,从而使学生对班主任更加亲近。借景抒情,托物寄情,情景交融,才会感人至深。 班级管理者要善于从班级的教育要求出发,把教育情境设置和教育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最佳的教育契机,将学生置身于典型的、目的明确的、活灵活现的情境之中。通过学生亲身的感受,激起他们丰富真切的情感体验,并且能使这种积极的情感在学生之间得以相互感染,使全班学生形成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学生内在情感体验和外部教育影响的和谐一致。 ===(四)规范制约法=== 规范制约法是指运用班级规范和班级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一种管理方法。班级规范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该遵守的准则,具体可以包括学生守则、课堂纪律规范、预习听课规范、卫生劳动规范、文明就餐规范、作业完成规范、考查考试规范等。第二,执行或违反规范所制定的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措施等。 在运用规范制约法进行班级管理时,班级管理者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第一,引导学生共同制定班级规范。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班级规范的价值和意义,班级管理者可以有计划地引领学生参与到班级规范的制定过程中来,这样能增强学生对班级规范的情感认同.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班级规范的制约。第二,加强指导和监督。由于青少年学生的不成熟性,他们在执行班级规范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问题,也可能存在班主任不在场而有意疏忽或违反班级规范的现象,此时班主任及时的指导和监督往往是极为必要的。第三,适当运用奖惩手段。学生在执行班级规范的过程中,由于受自身年龄或认识水平的限制,可能容易出现反复和摇摆,班主任通过奖惩手段的具体运用,可以强化学生出现的积极行为,也可以弱化学生出现的消极或不良行为。第四,班主任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如果能够带头遵守和执行班级规范,往往就能够产生示范效应,从而引领学生更好地遵守规范。 ===(五)舆论影响法=== 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可见,“意见”始终是舆论研究的核心,也就是舆论的本体,舆论传播所着眼的也正是意见的流动问题。所谓舆论影响法,是指班级管理者通过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的营造,形成积极浓厚的班级学习、生活的环境氛围,从而对身处其中的每一个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一种管理方法。积极、健康的集体舆论往往是优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舆论影响法发挥作用的前提就是良好集体舆论的形成,为此班级管理者需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要倡导班级民主作风。如建立组织、评比先进、班务日常工作都应采取民主公开的形式,让学生生活在一个公平和谐的集体中。第二,要注意培养班集体的核心。健康班级舆论的培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形成一个真正代表集体的正确意愿和要求的核心。班干部是学生的领头雁,是管理班级、形成健康舆论导向的主力军。第三,要善于利用评价引导,让集体的正确愿望和要求成为班级的舆论中心。对于班级舆论进行客观的评价,是培养班级健康舆论的有效方法。班主任应不失时机地对班级出现的舆论加以评价,使学生明辨是非。第四,善于抓住集体舆论培养的契机。如学校运动会、主题班会、课外活动以及学校安排的其他活动等最能体现班级的生命力,最能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和思想,检测班级的舆论导向。因此,班主任对上述活动都要严密组织、精心策划、巧作安排。 ===(六)心理疏导法=== 心理疏导法是指班级管理者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对学生给予辅导、疏导或进行沟通交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使学生保持心理平衡,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方法。在中小学班级管理实践中,最常用的心理疏导法主要包括心理换位法、宣泄疏导法和认知疏导法等。 所谓心理换位法,即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等,是指通过“设身处地”的角色换位来了解、分析学生内心心理活动的方法,也就是在研究时把自己放在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体验自己的心情,以此来体会和理解对方的情绪和思想,进而化解双方的矛盾,消除和防止不良情绪的产生。心理换位法有助于融洽班级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其实施能够使学生充分感受班级管理者对他们的尊重,感受到班级组织的民主与平等,这种尊重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心理换位法常常会使学生对班级管理者产生“自己人”的感觉,有助于建立班级组织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和谐气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去参与班级组织的活动,自觉关心班级组织的发展。 所谓宣泄疏导法,是指把受挫者在遭受挫折后所产生和积累的过多的消极情绪宣泄出去,以维持其生理和心理的平衡,进而能够更积极地适应和应对挫折的方法。当学生感受到班级管理者的诚恳与热情,就会给予班级组织更多的信任,也会自觉地站在班级组织的位置上去思考和体验问题。这样,当班级组织遭受危机或不幸时,就能很快地得到学生的谅解和同情。个体所能够承受的心理压力总有一定的极限,当心理压力超过这个极限时,心理发展便出现一系列困扰,同时身体健康也会受到危害,这时的宣泄疏导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宣泄疏导法是一种效果非常显著的消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它具有简捷、易操作、收效迅速的特点。对情绪变化剧烈、心理反应敏感的青少年学生而言,宣泄疏导法是一种容易接受的“短、平、快”的方法。 所谓认知疏导法,是指通过引导使学生改变不正确的认知和信念,树立正确的心理认知,以消除或减弱不良心理情绪和行为的方法。个体受挫后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往往取决于其自身心理认知及周围人际关系,因而认知疏导法就是要通过有关心理知识的了解,使学生改变不正确的心理认知和信念,树立正确的心理认知,达到自我消除和减弱不良心理情绪和行为的目的。根据认知领悟疗法“ABC”理论,外界诱因“A”导出的情绪反应“C”,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人的认知和信念“B”的不同,不合理的信念或错误的认知就会产生不合理的“C”。根据这一理论,心理疏导法就不是单纯针对学生情绪和行为的外在表现,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学生的思维活动的“B”是怎样的,找出其错误的认识和评价,然后以正确的认识予以替代,从而逐渐消除不良的情绪和行为。 ===(七)行为训练法=== 行为训练法是指学生在班级管理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通过模仿和反复练习,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班级管理者直接明确地向学生提出行为训练要求,使其多次重复同样的举止和动作,因而更能收到明显效果。 运用行为训练法应注意遵循以下基本要求:第一,要善于从最基本的行为习惯要求抓起,扎扎实实地为学生打好基础。比如,学生一入学就要教他们怎样坐、怎样站和怎样听课、回答问题等。班主任边提要求边指导,在此基础上,经过多次强化训练,正确的坐姿、站姿就养成了。第二,要坚持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原则,从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做了就能见到效果的事情做起。例如,教育学生养成爱劳动的习惯,首先要教会他们进行自我服务,学会穿衣服、穿鞋、洗手绢,逐步养成自我服务的好习惯,进而教育他们如何对待别人和集体的事情。经过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不断的教育和行为训练,逐步使学生树立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和“集体的事情争着做”的良好思想和行为。第三,要求要具体明确,使学生听得懂、学得快、记得牢。例如,有一个班主任老师在教育学生认真听课时,编了一段顺口溜:“谁要学习成绩好,认真听课最重要;课前准备要做好,眼望前方坐端正;不玩东西不说话,举手回答音洪亮;同学夸,老师笑,都说‘这样听课好’。”这样的行为训练要求,学生容易懂,容易记忆,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价值意义== 班级管理对于班级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班级管理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班级组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因而运用教学技术手段来精心设计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以及组织、安排、协调各种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其次,班级管理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班级是学生群体活动的基础,是学生活动和交往的主要场所。因此,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健康的班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级风气,往往是班级管理的最基本职能。第三,班级管理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自治自理。班级管理的重要职能不但是要帮助学生成为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工作自治的人,而且要帮助学生进行社会角色的学习,获得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这对于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是极其重要的。 ==参考文献==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
返回「
班级管理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