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9.73.9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 的原始碼
←
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big> ''' |- | [[File: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1.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非遗类别;传统技艺 申报地区;陕西省澄城县 非遗编号;Ⅷ-12 |} '''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陕西关中东部澄城县尧头镇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澄城尧头陶瓷有着1300余年的烧造历史,烧制技艺全部用土法手工生产,原料采自当地坩土,加工过程包括[[泥浆]]、[[制坯]]、[[施釉]]、[[煅烧]]四道工序,造型浑朴大方、胎骨憨厚古拙、釉色纯亮缜密。 2006年5月20日,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Ⅷ-12。 2018年5月,尧头陶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传承工艺振兴目录。 代表性传承人内容来源于非遗大数据平台 李义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File: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2.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澄地堯頭粗瓷中以黑釉瓷最負勝名,俗稱"黑珍珠",精品不少,釉層一般厚薄均勻,也常有淚痕(早期)釉面烏黑發亮,小小的器型宛如一串黑珍珠,堯頭陶瓷壁較厚,胎質多爲灰色。最爲有名的是黑釉老鼠罐。半圓形的罐蓋上爬着各種形態的老鼠非常生動,罐蓋喻天,罐底喻平地,以罐喻天圓地方的宇宙母體,喻老鼠爲繁衍之神的子神,表示了人類的繁衍生息。 ==序言介绍== 澄城陶瓷主要产于尧头镇,据[[《澄城地名志》]]记载,尧头镇古称"窑头镇",因瓷器窑较多而得名,又由于古圣人"尧"与"窑"的发音相同,久而久之圣人之"尧"这个字符慢慢地取代了瓷窑的"窑"。尧头镇这一地名称谓一直延用。 尧头粗瓷是陕西渭北历史上著名的民间瓷窑,其窑址也是历代民间陶瓷文化遗存的重要地方。据明朝县志记载,澄城"瓷砂始于唐"。这是尧头窑最早的文字记载。1522年~1566年(明嘉靖年间)县志曾记述征收窑税,每年"窑课钞二百八十九贯五百文……物产:器用资黑瓷、石炭。黑磁尧头镇特产。"1625年(明代天启五年)刻印的[[《同州府志》]]也记载:"澄城尧头……产陶磁器。"在元明以后北方青瓷日趋消亡的趋势中,澄城窑还能烧制青瓷,这种现象在北方瓷窑中极为罕见,为确定澄城窑的历史地位增添了浓重一笔。<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5976586/df4bONeDP_FvF3SN40AuwhIBm-v3y6Tc2-We-p8RbQByzrf2JZxf-RcC2GpPfuyyW7iyAPRghYwdYp0jXe1bKzsX0YK7n1HlFgqS 澄城窑 延续727年的北方青花瓷窑(组图)] ,搜狐新闻.20060704 </ref> 在明清时期尧头镇陶瓷业发展到兴盛阶段。据[[中国]]民间流传,在鼎盛时期,有窑百余处,年产陶瓷220多万件,不仅占据了渭北各县市场,而且远销[[山西]]、[[甘肃]]、[[内蒙古]]、[[陕北]]等地。 清末至民国初期,由于战乱及匪患不止,加上1877年(光绪三年)大饥的影响,导致澄城县人口急剧减少,尧头的陶瓷业亦严重衰落。1926年(民国十五年)《澄城县志》记述,"境内工艺不兴。无他特产。著名者惟长润镇(尧头)之瓷器砂器,余皆寻常日用之物……旧有40余家,民国十五年时有20余家,每年共出30余窑",当时的出产数为"每窑约值钱30余串,每年约售钱万余串",并较详细地记载了制瓷业的规模和生产流程。1926年(民国十五年)统计时由"旧有四十余家"减少至二十余家,可知当时烧瓷业仅达到清代规模的半数。 历史渊源整理自 ==工艺特征== ===釉色=== 澄地尧头粗瓷的釉色多为白、青、黑三色,花色除白黄之外,还有蓝色及棕红色,如[[碗]]、[[碟]]或白釉兰花贡黄釉铁锈花,单色手描,朴素大方。各种器物上装饰的花卉、动物与当地的剪纸、面花造型同出一源,内容多是[[莲花]]、[[牡丹]]、[[菊花]]或福、禄、寿、禧等字样。 ===装饰=== 此外,尧头瓷的装饰艺术也是非常讲究的,主要有黑釉刻花、黑釉划花、白釉铁锈花、白地[[青花]]、黄地铁[[锈花]]、青釉刻花等,其中铁绣花和刻划花最为精彩。铁锈花是用含有氧化铁的绘料,在施有白化妆土或黑、黄、绿釉的瓷坯上绘出的花及图案,再施以透明釉,是尧头窑具有代表性的装饰之一,花型多为五、六、七、八、九点梅花、菊花、蝴蝶图案等,显得简练豪放,挥洒自如。 [[File: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3.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刻划花是在施有白化妆土或黑釉的瓷坯用竹笔雕刻出花纹后,露出瓷坯的底色,经1500度高温烧制而成,形成了黑白、灰白对比强烈的装饰效果。纹样多为寓意深刻的吉祥图案,如[[石榴]]、仙桃、[[天马]]、团鹤、[[八卦]]、菊花等图案组成。刀笔流畅,情饱意满,千变万化,生机勃勃,具有顾盼生姿,翩翩起舞的感觉,达到了精湛的艺术水平。 ==工艺流程== 尧头瓷全部用土法手工生产,原料采自当地坩土,加工过程包括泥浆、制坯、施釉、煅烧四道工序。浆泥先取干土矿石粉碎,投入水池浸泡数日,再搅拌成浆,分池沉淀。粗泥制成瓮、盆等大件器皿,细泥做碗、碟等精细[[瓷器]]。 在尧头村周家洞一带的塬坡上,后来还有几户烧制黑釉大缸和盆碗的瓷窑(当地称"黑窑"),仍保留着祖辈传下来的古老烧瓷技艺。窑炉均为馒头窑,以煤为烧制燃料。落灰的"火眼",大窑采用8-6根木椽棚起来,上面放置砖块砌成丁字形,大窑要有72个火眼,人从地下通道钻进去通火。窑门封闭后保留上面的观火孔和下面的入煤孔,观火孔开始烧时开启,待火引大后[[封闭]]。 在窑熟后,开观火孔观察。投煤时工匠还沿用着木制的护手,当地称"火手",形状如同半截劈开的竹筒,中部为凹槽,投煤时把煤铲的铁杆放在火手上,防止窑工投煤时被高温烫伤。当地烧窑匠人沿用旧时流传下来的术语,窑炉顶部称"龙口",封窑顶称"拉龙口",封窑采用泥饼或未烧的缸底盖住窑顶,再用泥、[[石灰]]、碳渣和泥封住,与观火孔一起封堵起来。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陕西]]澄城尧头陶瓷,是[[中国]]民间粗瓷的活化石。尧头窑则是中国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原生态古窑址遗址群,属于中国罕见的民窑群遗址,被称为"中国原生态陶瓷活化石"和"中国现存最大的天然民窑博物馆"。 尧头陶瓷在造型纹饰上继承了中国原始[[彩陶]]、汉魏陶塑、唐代三彩的艺术传统。在器型特征上,具有仰韶文化的韵味,硕大的器型,显示了中华民族气吞山河、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那种黑底刻花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美学价值,充分体现出黄河流域原生态的民族风俗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专家称为"[[黄河]]之精,华夏之灵"。 [[File: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4.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传承现状=== 澄城尧头粗瓷现状是:一是资源闲置浪费,[[古窑]]遗址在碎瓷片中长眠。二是民间艺人失传。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人很少用陶瓷制品作为日常家用器皿,且澄城尧头陶瓷因制作工艺没有提高和改进,而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后来很难见到一些巧匠绘制的传统日用品,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民间美术的澄城陶瓷已今非昔比。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县所有的民间陶瓷艺人尚不足20人,而且年龄大都已六七十岁,且有的体弱多病,精熟几十道制瓷工艺的艺人更是凤毛麟角。<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5976586/0a7f3lpj3R0VUo7tfD_fX1SdG2RXyJ3VdtRi6UqguW-LiY-Sv0IOcP_xzRJbpXNmM26fyV2ovnLlZAIna5VJwjWAB7UMf3nz0AfNG0Wj 尧头陶瓷烧制技艺、澄城刺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传承工艺振兴目录 ] , 网渭南市人民政府.2018-05-30 </ref> 陕西的澄城尧头窑是一处堪与[[中国]]各大瓷器名窑相媲美的民窑<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5976586/f28fbXbKgVzWxm1UAdTmS3vIhQtwNMjT4o-ZdX1orzZnUFXQ-OhDpoSpVZlU_lq0fsQZtZjUW6zLswbR8fRsM5lv43rl8vfvtj5z 考古专家探察6年发现 澄城窑可与各大名窑媲美 ] , 搜狐新闻.2006-07-04 </ref>。然而尧头传承的陶瓷技艺和文化已届濒危,亟待抢救。 ===传承人物=== 李义仓,男,汉族,1931年生,2009年去世,[[陕西]]澄城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义仓]]自幼随叔父李书生在自家窑场学习碗窑技艺,18岁出师,最擅长铁锈花、青花瓷刻花技艺。铁锈花技艺历史悠久,他绘制的太阳花、鱼网纹图案依稀可见仰韶文化的风貌:大老碗上的刻字"福、寿:花、香"潇洒自如,风格豪放;"鱼戏莲"盘、"菊花开丰"撑盖、"苗蓿花"碗等均构思大胆、想象奇特。<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5976586/01bf8sNjpTqNmScJaOAEzFHQi1zz6G2GnqNYLsPqCguqWjfBwxB-S2rs5g2JHxC25wVT12gX7iYSaAv2FuhfWUQlxE-5P49UZK6wYDT2tqeVeBKeOo0 探访澄城尧头陶瓷传承人:手耕不辍守月现 千年窑火终未灭 ] , 渭南青年网 2018-09-20 </ref> 周铁怀,男,汉族,陕西省澄城县人,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2018年5月,正式成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尧头窑传统村落有古民居219处,庙宇12处,祠堂5处,已经成为遗址园区的景点。并鼓励一些原住居民返回居住地,从事陶瓷烧造技艺的传承。 据澄城县文化馆副馆长韦亚莉介绍,根据相关政策近年来对市级以上的传承人每年有生活补助,另外对在窑头古遗址恢复的窑场每个有专项资金扶持。他们将推荐这些传承人走进窑场工作,带动更多年轻人参与到保护和发展尧头陶瓷烧制技艺工作中。 2018年8月28日,由[[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澄城县文化馆承办的"新农村巧匠"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提高班在华元大厦开班。43位尧头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和从业者会接受为期5天的培训。 [[File: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5.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8年9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山东省文化厅、[[济南]]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尧头陶瓷烧制技艺"在其中展出。 ==文化轶事== 据当地老人讲,尧头窑的烧制有很多民间传说。如:为防止不吉利,女性不准进入窑场。另外烧窑前,要祭窑神,首先是烧黄纸驱走恶魔;其次,向窑内洒三杯酒,切几块肉;然后鸣炮点窑,一般燃烧七天,烧成三日的当天早晨,不能将黄小米稀饭之类的实物放在窑口,其目的是想避免"烧黄"的意思。 濒危状态 内容来源于非遗大数据平台 作为历史悠久的民间[[瓷窑]],也曾有过它的辉煌,但随着岁月的沧桑变迁,今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与繁荣。目前的现状是: 一、民家村落搬迁殆尽,古窑遗址在碎瓷片中长眠。古老的洛河东岸,纵横交错的深沟相互缠绕,尧头古窑就坐落其东崖。这儿原是尧头周家洞自然村,因地理环境变化和地陷滑坡的破坏,一口口废弃的窑洞,就像历史的老人,在凄凉地诉说它古老而悠久的过去,夕阳下,游移闪烁的瓷片碎光,又分别在倾吐着不幸的遭遇,只有为数不多冒着青烟的烟囱,才显示出人居的痕迹,这里就是过去烧造陶瓷的[[窑址]],据当地村民讲,此地古窑的历史已记忆不清了,只知道永远的子承父业,世代相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旧碎片倒下去,新的碎片又在上面垒积,早年时节,还有村民箍窑时,会在碎堆里翻拣瓷片。而今,随着人员的外迁,生活水平的改善,荒凉的瓷滩堆更是悄无人迹,具有相当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古窑遗址,就这样长眠在荒凉的沟梁之间而无人问津。 二、市场经济冲击,古窑精品淡化,1982年对我县民间美术进行普查时,发现了大量艺术价值很高的尧头陶瓷精品,先后在[[西安]]、[[北京]]展出,引起轰动,受到专家学者的青睐,被誉为“纯正的土瓷,地道的“黑珍珠””。近几十年来,以景德镇为代表的外来细货的市场冲击,使得尧头陶瓷的市场急剧萎缩,加之人们消费理念的变化,澄城尧头陶瓷的瓮、盆、罐等主要产品用途渐失,并成为现代工业的牺牲品。 三、民间艺人失传,千年窑火奄奄一息,尧头陶瓷的“千年窑火”摇拽到今天,也只有制作工艺的传人,才使它尚未熄灭的象征,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兴材料的掘起,现代已很少用陶瓷制品作为日常家用器皿,而陶瓷产品也就逐渐的退出历史舞台,蕴含着深厚民俗文化的尧头陶瓷已今非昔比。目前,全县所有的陶瓷艺人尚不足20人,而且年龄大都已六七十岁,精熟几十道制瓷工艺的艺人更是风毛麟角,直至今日,尧头陶瓷的工艺流程中浆泥、制坯、施釉、煅烧全部四道工序,仍然保持着原生态的生产方式来完成。仅存的小作坊只能视市场之需求,而断断续续的生产一点点应时产品,尧头陶瓷已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p01406smxo4|480|270|qq}} <center>澄城尧头窑老艺人</center> {{#iDisplay:i0554ogbrz4|480|270|qq}} <center>澄城尧头窑杨芳</center> {{#iDisplay:i0556cfmktv|480|270|qq}} <center>澄城尧头窑 一曲流传千年的黑瓷传说 </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 970 技藝總論]]
返回「
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