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7.49.7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浊水溪 的原始碼
←
浊水溪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 class="wikitable" |<center>'''濁水溪'''</center><img src="https://encrypted-tbn0.gstatic.com/images?q=tbn:ANd9GcREB0FE7m9obWLkQ4vZUvvX5a412eWRSUjUEcuRzsnwROeheQWU&s" width="220"><br> <small>[https://encrypted-tbn0.gstatic.com/images?q=tbn:ANd9GcREB0FE7m9obWLkQ4vZUvvX5a412eWRSUjUEcuRzsnwROeheQWU&s 原圖鏈結] [http://toaf.org.tw/treeplanting/infrom/783-2018-07-27-02-21-23 圖片來自慈心有機]</small> |} </div> '''濁水溪''',古稱為'''螺溪'''彰雲二縣牽手半世紀,同賀西螺大橋通車五十年。下游段稱為西螺溪,位於[[台灣]][[中台灣|中部]],屬於[[中央管河川]],全長約186.6公里,是台灣最長的河川。流域的面積達3,156.90平方公里,計畫洪水量為每秒24,000立方公尺,流域面積與河口百年洪峰流量皆僅略次於[[高屏溪]]。 濁水溪名字是因其溪水夾帶大量泥沙,且長年混濁,因而得名。上游之山地[[集水區]]年降水量達2000~3000毫米,且所經地層多屬易受侵蝕的板岩、[[頁岩]]、[[砂岩]],故含沙量高,尤以[[萬大溪]]、[[丹大溪]]為最高。 ==流域範圍== 濁水溪流經[[彰化縣|彰化]]、[[雲林縣|雲林]]、[[南投縣|南投]]、[[嘉義縣|嘉義]],共計流經4縣市21鄉鎮,又為彰化縣、雲林縣兩縣界河。 *彰化縣:[[大城鄉]]、[[竹塘鄉 (彰化縣)|竹塘鄉]]、[[溪州鄉]]、[[田中鎮]]、[[二水鄉]]。 *雲林縣:[[麥寮鄉]]、[[崙背鄉]]、[[二崙鄉]]、[[西螺鎮]]、[[莿桐鄉]]、[[林內鄉]]。 *南投縣:[[竹山鎮 (台灣)|竹山鎮]]、[[鹿谷鄉]]、[[名間鄉]]、[[集集鎮]]、[[水里鄉]]、[[魚池鄉 (台灣)|魚池鄉]]、[[仁愛鄉]]、[[信義鄉 (臺灣)|信義鄉]]。 *嘉義縣:[[梅山鄉 (台灣)|梅山鄉]]、[[阿里山鄉]]。 ==歷史背景== 清[[雍正]]元年(1723年),臺灣由原本的一府三縣,增設[[彰化縣 (清朝)|彰化縣]],濁水溪下游有更多人口遷居,並由濁水溪和[[烏溪]]的下游往上-{游}-方向開墾。清人[[施世榜]]在二水附近興建水圳,灌溉[[二水]]和[[鹿港]]的農地,稱為施厝圳或[[八堡圳]],後有建有八堡二圳,即是二水地名的由來。惟有另說認為,二水舊稱「二八水」與濁水溪與[[清水溪 (濁水溪)|清水溪]]兩條水有關,因為二水位居濁水溪出山口的北岸,此地正是這兩條溪流的匯合處,由於東方來的濁水溪及南方來的清水溪以倒「八」字形「合港」(「合」音kap),故稱為二八水。 [[施鈺]]於1848年所刊行之《臺灣別錄》中,提到關於濁水溪的內容:水發源於生番內山,人跡不到之處,傳聞泉脈甚清,南出刺嘴社乃濁,過沙連庄,會貓丹、蠻蠻兩社川流,西導牛相觸山,匯而為溪,水盡淤泥,故名。間或偶見明淨,則頑梗蠢動,歷試皆驗,溪在彰化東螺保地界。在山泉水清,出山溪水濁。君子惡下流,天下皆歸惡。嗟哉此溪水性殊,辱在泥塗惟所樂。藏垢納汙不須譏,幸免民間驚風鶴。 從有文獻記載開始,濁水溪就不斷大幅擺動,下-{游}-河道的屢次改變,使得流域內的住民身家性命受到嚴重威脅,造成人群遷移和聚落變遷與河爭地。在兩岸堤防興建以前,濁水溪河水漫流河道並常改道,水患頻仍與河爭地。往昔濁水溪出了山區行至二水、林內附近後,南北擺盪,分成四股水路,即最北側的[[舊濁水溪]]、現在本流的西螺溪、[[新虎尾溪]]和[[北港溪]]上游[[虎尾溪]]。1880年(清[[光緒]]6年)7月時,濁水溪下游地區發生重大洪水災害,災後清廷於北岸興建鼻子頭堤防約1,000公尺及下水埔堤防約2,240公尺以堵截洪水進入舊濁水溪,但1898年(光緒24年)發生「戊戌大水災」,造成濁水溪支流[[清水溪 (南投縣)|清水溪]]上游[[草嶺潭]]潰決,流路北移,洪水排入[[舊濁水溪]],舊濁水溪成為濁水溪下游的主流。 濁水溪的治理於日治時期的1911年即已開始,濁水溪平原發生大洪水後,日人成立「濁水溪治水工事事務所」,分三期進行濁水溪整治工作,水利署第四河川局,[[縱貫線 (鐵路)|縱貫線]]通車後,為了保護縱貫鐵路,在[[二水]][[台鐵濁水溪橋|台鐵濁水溪鐵路橋]]上下游兩岸興建下水埔、新虎尾、林內等堤防,將原來巨幅擺盪的河道截堵成現在的濁水溪樣貌。戰後[[台灣省政府]]持續辦理濁水溪治理規劃,在濁水溪左右岸興建防洪設施各達81公里長,而[[清水溪 (南投縣)|清水溪]]、[[加走寮溪]]、[[東埔蚋溪]]、[[陳有蘭溪]]、[[郡坑溪]]、[[南清水溝溪]]、[[水里溪]]等支流左右岸亦各有31、38公里長的防洪設施。1920年堤防築起之後,早已開墾飽和的濁水溪平原,出現廣大的河川浮覆地,日本殖民政府一方面將之建設為[[台灣日治時期日本移民村|官營移民村]]執行移民政策,另一方面則鼓勵私人農場的經營與河爭地。濁水溪河川新生地的開發則可分為兩個時期,第一期從1932年到1945年,主要在當時的[[北斗郡]]境內(包括今天的[[北斗鎮 (台灣)|北斗鎮]]、[[溪州鄉]]、[[埤頭鄉]]、[[二林鎮]]、[[芳苑鄉]]的一部份),第二期從[[太平洋戰爭]]末期一直持續到戰後今天,開發的河川地往上延伸到濁水溪出山口一帶,亦即彰化縣[[二水鄉]]為主的區域。 ==水域特色== 濁水溪流域地形東高西低,坡度由西向東遞增。東以[[中央山脈]]為界,[[分水嶺]]有[[能高山]]、[[大石公山]]、[[丹大山]]、[[馬博拉斯山]]等,南以[[玉山]]為界。濁水溪主流發源於合歡山主峰與東峰間,即[[武嶺]]附近、標高3,220公尺的「[[佐久間鞍部]]」,流到[[廬山]]附近與[[塔羅灣溪]]匯合後繼續往西南流,經[[霧社]]後轉向南流,於萬大附近匯入[[萬大溪]],隨後再匯入[[丹大溪]]及其支流[[郡大溪]],自此河流轉向西流,並於[[水里]]匯入[[陳有蘭溪]]、[[水里溪]]後,於[[集集]]納[[南清水溝溪]]、於[[竹山鎮 (台灣)|竹山]]附近納[[東埔蚋溪]]及[[清水溪 (南投縣)|清水溪]]等,而後再流入彰雲平原;溪水再續往西流,經[[二水]]、[[西螺]]後,於彰化縣[[大城鄉]]的下海墘村與雲林縣[[麥寮鄉]]許厝寮之間注入[[臺灣海峽]]。濁水溪流域地形變化大,山區雨量多而平原少,年雨量由山區的4000mm向西部沿海的1500mm遞減,差異甚大,降雨的時間分布亦極不均勻,每年五月至十月為豐水期,降雨量約占全年的75%,而枯水期則僅占25%,豐枯差異大。 濁水溪因含沙量大而得名,最高的含沙量記錄,是[[淡水河]]的10倍,[[高屏溪]]的15倍,旱季缺水,無航運之利。依照[[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保署]]所訂水質標之水中懸浮固體(砂)應為25ppm(百萬分之25),而1996年(民國85年)8月1日[[賀伯颱風]]侵襲期間,[[自強大橋]]測值為67,300ppm,高出標準將近三千倍。 == 水力設施 == 從[[集集攔河堰]]管理中心向東望濁水溪和集鹿大橋。 濁水溪水系有許多[[水庫]]、[[水壩]]及[[攔河堰]],其中濁水溪主流上游[[霧社溪]]水力資源豐富,為開發水力而興建有[[霧社水庫]]。霧社水庫以下至武界部落,日治時期即計劃[[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興建[[武界壩]]攔取濁水溪河水,透過武界引水隧道至[[日月潭]]提供[[水力發電]]之用。濁水溪中游集鹿大橋往下游約2公里處,濁水溪河谷寬度不到四百公尺的林尾隘口,[[經濟部水利署]]於2001年在此完成[[集集攔河堰]],目前為濁水溪水資源綜合開發的樞紐,濁水溪下游10萬公頃農田灌溉用水及雲林離島工業區工業用水均由此堰攔引供應。 === 水庫壩堰 === *[[霧社水庫]] *[[武界壩]] *[[日月潭水庫]] *[[明湖水庫]] *[[明潭水庫]] *[[銃櫃壩]] *[[頭社水庫]] *[[集集攔河堰]] === 水力發電廠 === *[[萬大發電廠]] *[[大觀發電廠]] *[[明潭發電廠]] *[[明潭發電廠鉅工分廠]] *[[明潭發電廠水里機組]] *[[明潭發電廠濁水機組]] *[[名間水力發電廠]] ==參考資料== *[[中央管河川]] *[[台灣河流列表]] *[[台灣河流長度列表]] *[[和平溪|大濁水溪]] *[[硯|螺溪硯]]
返回「
浊水溪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