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4.52.5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洞穴 的原始碼
←
洞穴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洞穴1.jpg | thumb | 300px |右 | 洞穴1 <br> [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6%B4%9E%E7%A9%B4&step_word=&hs=0&pn=12&spn=0&di=10054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2035470390%2C2830452517&os=3800781573%2C3202176797&simid=3432201043%2C321374400&adpicid=0&lpn=0&ln=1612&fr=&fmq=1610374165123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gimg2.baidu.com%2Fimage_search%2Fsrc%3Dhttp%3A%2F%2Fscenery.image.nihaowang.com%2Fscenery%2F69%2F3368%2F201111071548306093.jpg%26refer%3Dhttp%3A%2F%2Fscenery.image.nihaowang.com%26app%3D2002%26size%3Df9999%2C10000%26q%3Da80%26n%3D0%26g%3D0n%26fmt%3Djpeg%3Fsec%3D1612967221%26t%3D88b6823d906d913a143a2a6785eabce5&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fvjgj6y_z%26e3Bgtiw5owg2_z%26e3Bv54AzdH3Ff7k3jvpAzdH3Fdl_z%26e3Bip4s&gsm=d&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force=undefined 原圖鏈接] ]] <big>'''洞穴'''</big>洞穴 (较大的或范围不定的地下洞) 编辑 讨论4 上传视频 洞穴(拼音dòng xué,英文Cave),即在土中、在峭壁上或在小丘里挖出来的空间,尤指有洞口通到地表面的天然地下室。通常由水的侵蚀作用,或是风与微生物等其他外力的风化作用形成。 [1] 目前最流行的洞穴分类方法就是按规模来分的。一个探洞者的成绩,也是通过探洞长度或深度的数据和来体现的。水和可溶性的石灰岩是形成岩溶洞穴的前提条件。水将可溶性基岩溶解为重碳酸钙,年复一年,洞道空间不断增大,到无法承受顶部重量的时候,产生坍塌,坍塌只改变空间的形状,并不改变空间大小。坍塌物又随水流被带出,水流继续溶蚀基岩,如此反复,洞系也就形成了。以下的化学反应式就是洞穴形成的原理,但它又是可逆的。 == 目录 == 1 记录历史 2 洞穴环境 3 洞穴分类 ▪ 按地下空间 ▪ 按空间形态 ▪ 按水文情况 4 洞穴成因 5 洞穴代表 ▪ 特色洞穴 ▪ 洞穴之最 6 洞穴保护 7 探险记录 ▪ 中英 ▪ 中澳 ▪ 中意 ▪ 中美 ▪ 中南 ▪ 中日 8 相关名词 == 记录历史 == 洞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个充满神秘的区域,欧洲人认为洞穴是通向地狱的通道,藏民认为洞穴是邪恶的地方,从不轻易进入。电影中描述的洞藏宝藏和守卫的巨蟒,还有各种附加在上面的神秘咒语,撩起了人们对洞穴的向往,也产生了恐惧的影响。 历史上对洞穴的科学记载和论述甚为悠久。早在《山经》(春秋战国时代)和第一部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西汉时代) 中就有关于岩溶洞穴及其内化学沉积物的记载。不少洞穴在隋唐之前就已有游人参观、探险,留下大量石刻、题记等文物。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1587--1641)亲自探查了南方300余个岩溶洞穴, 成为世界洞穴探险和考察的先驱。近代,以北京周口店猿人洞为代表的中国岩溶洞穴考古和洞穴文化研究举世瞩目。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中外联合洞穴探险活动的开展,探测了一批探测难度很大的巨型洞穴系统,取得了一批新成果。越来越多的岩溶洞穴被发现、被探测、被开发。据初步统计,现在已调查的洞道长度超过500米的岩溶洞穴在400个以上。截至2002且5月,中国实测长度超过3000米的洞穴有108个;被开发的游览洞穴总数约3000个;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洞穴近百个。目前已知的最大的洞穴系统是贵州绥阳双河溶洞群,现在探测总长度117多公里;第二是广西乐业百朗地下河洞穴系统,已探测到总长达75公里的洞穴通道;再次是湖北省利川县腾龙洞,水洞和旱洞总长度为52.8公里;贵州省修文白龙洞洞穴系统、镇远聋子河大溶洞、绥阳双河洞和多缤洞的洞道长度都超过20公里。许多洞穴中有巨大的洞穴厅堂,全世界已知平面面积大于30000平方米的单个厅堂共有24个,中国就占有7个,贵州格必河洞穴系统中的苗厅面积11.6万平方米,位居世界第二。从单个大厅的体积看,广西乐业县大槽洞穴中的红玫瑰大厅体积为7百万立方米,居世界第二。 == 洞穴环境 == 洞穴有自己的气候现象,主要是通过流动的水和对流的空气来调节的。洞穴内实际上是个相对恒温的环境。海拔对洞穴的平均温度有一定的影响,但一般都在11-15℃之间。这才有洞穴“冬暖夏凉”的由来。洞中的空气流动,除了调节气候,对洞中钟乳石的生长也影响很大,所以在进行洞穴探险或洞穴开发的时候,不要轻易的去打通洞道,这样的后果往往是毁灭性的破坏。进洞的人往往在进入一段窄小通道的时候,会感觉到很急的风,可一走完就立刻风平浪静了。这就要说一下“烟囱效应”,它是由于洞口(或裂隙)高度不同,造成洞内外不同温度的空气自然对流的现象。“烟囱效应”显示很强的季节变化,冬天洞中的热空气由下而上的运动,夏天则相反;而春秋天,在洞内外压力接近的时候,随洞外昼夜温度的变化,出现每日不同时刻的风向变化。 洞穴中有很高的负离子,能够刺激人体呼吸道的自我净化作用,提高免疫能力,这也是为什么进入洞穴后会有兴奋的感觉。洞中还会有很微量的放射性元素,纯碳酸岩比其他岩石的放射性要低。但长期在洞中工作和停留的话,还是要注意停留的累计时间。这也是为什么开发利用的洞穴都要进行放射性监控的原因。 [3] 对人体会引起的综合性生理变化,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生物韵律的破坏--洞中没有季节、时间上的变化因素,使“生物钟”被破坏,并且周期拉长。 2.气候混沌化--洞中没有温度、湿度的变化,长时间在洞中,可能产生混沌状态。 3.感觉混沌化--长时间处于静、黑的环境中,没有习惯的视力和听力的刺激,造成 功能减退,导致中枢神经产生紧张,直至产生幻觉。 4.冷的作用--会导致在人的机体内适应紧张和超紧张的保护机制,产生慢速和快速的应激反应。 ==洞穴分类 == == 按地下空间 == 原生洞穴是地下空间与周围围岩是同时形成的。一般来说,与地下水没有关系。主要有熔岩隧道(俗称火山洞)和钙华洞。火山洞穴的形成是由于流动的岩浆内外温差造成的,外面的冷却快,就结成硬壳,而中部的岩浆保持高温继续流动,就不断的先前形成洞道。次生洞穴是指先形成岩石,而后岩石又受各种外力作用形成的洞穴。溶蚀作用形成的洞穴,有岩溶洞穴和半岩溶洞穴。岩溶洞穴在我国十分常见,也是现在洞穴科学考察和研究的主要对象。半岩溶洞穴比如四川绵延的砾岩喀斯特洞穴。机械侵蚀作用形成的洞穴,比如海浪拍打侵蚀形成的海蚀洞穴,干旱地区的风成洞穴,土层中的潜蚀洞穴等。 == 按空间形态 == (也就是走向)分成水平的,倾斜的,垂直的和综合的四种。 按洞穴规模来分类分成四个等级…… 小型:长度小于50米,垂深小于50米 中型:长度50米~500米,垂深50米~200米 大型:长度500~5000米,垂深200~1000米 巨型:长度大于50000米,垂深大于1000米 == 按水文情况 == == 干洞 == 水洞水洞又分为出水洞和进水洞。 == 洞穴成因 == CaCO3+H2O+CO2→Ca(HCO3)(岩石溶解形成洞穴)Ca(HCO3)→CaCO3↓+H2O+CO2↑(析出沉淀形成钟乳石)岩溶洞穴也要经过形成、发展和衰亡的过程。坍塌天坑的形成,就是洞穴发展的表现。 名称 成因 == 中国分布特征 == == 碳酸盐洞穴 == 由岩溶作用形成在中国分布广泛,数量最多,规模最大。 == 石膏洞 == 由于其力学强度低造成的,同样是溶蚀成因。 在石膏岩溶区分布较多,但洞体不大。 == 砾岩洞 == 对可溶性的砾石或胶结物的溶蚀而成。 在中国数量很少,一般长度不大。 == 玄武岩洞 == 岩浆喷出后,由于表面和底部岩浆冷却速度的差异形成。 在中国东北、云南等近代火山喷出区均有分布。 == 砂岩洞 == 砂岩的抗风化强度的差异形成。 == 花岗岩洞 == 一般由构造运动或块体移动而形成。 == 洞穴代表 == 特色洞穴 培根岩:这是全球最美丽的洞穴景象之一,洞穴中岩石纹理颇似培根猪肉,它形成于倾斜洞顶饱含水分的方解石,之后变硬成为纤薄岩石体。有时,富含方解石的水分也含有氧化铁或者有机物质,从而使“培根岩”具有黄色、褐色和橙色。伴随着水滴中有机物和氧化铁浓度不同,残留多层结构,颇似培根猪肉。 冰洞:冰洞主要是冰水物质构成,而不是地质岩石,这一结构非常壮观,具有各种形态。有时中空冰川形成一个洞穴,美国阿拉斯加州门登霍尔冰洞是在冰川之下形成的。 石枝:像其它洞穴中独特结构一样,石枝是富含方解石(碳酸钙的稳定形态)的水分形成的洞穴堆积物,它们通常从洞顶或者洞壁的钟乳石上延伸下来。 洞穴珍珠:洞穴珍珠形成于浅水池,池中水分饱和方解石,当二氧化碳从水滴中逸出,方解石沉淀物和一些物质残留在水池底部,其外型颇似珍珠,直径大约20厘米,虽然这些物质最初具有不规则形状,但最终形成球体,因为球体结构提供最小表面积实现最大化沉积。 蜂窝岩:蜂窝岩不同于沉淀或者蒸发作用形成的洞穴堆积物,它是岩石侵蚀或者分解形成的溶蚀痕迹,外型具有蜂窝结构。美国南达科塔州布莱克山风洞中存在着典型的蜂窝岩。 石架:石架是洞穴中扁平光滑的石质平台,看上去非常像带有一个玻璃桌面的咖啡桌,它通常形成于洞穴水池方解石沉积过程,这些析出物通常扁平,形成超薄的石质结构。伴随着更多的方解石沉淀,石架仅在水面以下生长,直至与岩壁连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一个平台结构。 洞穴霜花:洞穴霜花通常是由蛋白石、石膏,以及水构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霰石霜花。虽然多数霜花是白色的,但有时也具有多种颜色。霰石霜花具有非常独特的针状特征,它们可以生长成“灌木霜花”,霰石霜花具有化学不规则性,这是由于霰石在洞穴低压、低温状态下并不稳定。 洞穴花:洞穴花是由石膏等物质构成,当水与二氧化碳和硫磺溶合在一起,之后会从洞穴岩壁中渗出,伴随着水分蒸发,最终残留下石膏物质。但是该结构不同于钟乳石,洞穴花能够从渗透起始点“生长”,并以曲线形态向外扩张,看上去像微妙的花瓣。目前,美国肯塔基州猛犸洞就有许多洞穴花。 气球洞:气球洞是鲜为人知的,科学家推测洞穴里出现的“气球”是由于高压液体从月奶石洞穴壁漏出形成的,通常情况下,月奶石是洞穴岩顶或者岩壁水滴形成的表层沉积岩,它是由方解石或者水菱镁矿白色细粒晶体构成。当遇到潮湿环境,月奶石会像奶油乳酪具有较高可塑性,从中渗出液体膨胀得像气球一样。 水晶洞:墨西哥奈卡矿存在着巨大石膏晶体,其奇妙结构令科学家大为吃惊。通常情况下,洞穴温度较低,但是奈卡矿洞在岩浆上方,温度保持在44摄氏度,湿度达到100%。2000年,人们在这里发现一个“水晶洞”,数十万年以来,洞穴内的水分富含硫酸钙,当温度达到58摄氏度,这些矿物质将转变为透明晶体。 == 洞穴之最 == 世界最长的洞系:美国猛玛洞长556849米 世界最深的洞:格鲁吉亚的KruberaCave深1710米 中国最长的洞系:贵州双河洞长100044米现排名世界第16位 中国最深的洞:重庆武隆的气坑洞深度920米 中国最大的洞厅:贵州格必河苗大厅116000平方米 == 洞穴保护 == 做为洞穴探险者或爱好者,都应该身体力行的、积极的、自发的宣传保护意识和实施保护。在洞中,我们除了垃圾和照片外,不应带走任何洞内物品。不破坏任何生长物,不捕杀洞穴动物,不污染洞穴水。人多时,应走单线队列。在国外,大小便都是用特殊的容器装,离开时带出。 对洞穴的开发,应该本着科学规划、科学开发的原则。实践证明,在未进行全面的勘察、测绘和规划的情况下,急于开发,缺乏保护措施,会给资源带来严重的后果,对于开发者来说,洞穴资源也不会有长的商业生命力。 == 探险记录 == 中英 中英洞穴联合考察 时间:1987年12月21日至1988年元月27日及1989年2月23日至4月2日 地点:广西马山、都安、巴马、凤山诸县 英方人员:Andy Eavis 等22人。 中方人员:朱学稳等16人。 探险成果:1987年12月21日至1988年元月27日共测绘了洞穴29.687公里,其中巴马县15.735公里,马山县13.952公里。 1989年中英双方第四次合作,实际测绘和探测了洞穴26个,总长度达40公里。 第五次中英洞穴联合考察 时间:1991年3月17日至4月21日 地点:云南蒙自、四川兴文 英方人员:Andy Eavis 等11人。 中方人员:朱学稳等21人。 探险成果:第五次中英洞穴探险在南洞地下河流域范围内实测了洞穴和竖井13个,大庄、草坝盆地周边岩溶丘陵地区考察了小型洞穴十余个,总长度约400—500米。 第六次中英洞穴联合考察 时间:1992年8月16日至9月29日 地点:西藏、四川兴文、筠连、珙县、高县、重庆 英方人员:Andy Eavis 等25人。 中方人员:朱学稳等5人。 探险成果:在西藏发现西藏规模最大的洞穴—布玛村查贡契木(大洞之意)洞穴。洞口宽11米,高8—10米,洞内一般宽高也在4—5米左右,全长约50米。在四川兴文县石林、四龙、兴晏、仙峰、周家五个乡2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共探测15个主要洞穴系统,新测洞穴总长度24.8公里。 第七次中英联合探险 时间:1994年7月27日至9月9日 地址:长江三峡地区 英方人员:Mr. Andy Eavis等13人 中方人员:朱学稳等6人 探险成果:探险工作自8月14日至24日,共探测7个洞穴系统,制图洞穴长度达15公里。深度居世界第一,体积居世界第二的小寨大漏斗(小寨天坑)。 第八次中英联合探险 时间:1996年7月26日至9月21日 地点:重庆、万县、巫溪、奉节、云阳和武隆(长江三峡地区) 英方人员 布朗小分队:Brian Judd等12人 安迪小分队:Andy Eavis等15人 中方人员:朱学稳、潭开鸥等7人 探险成果:考察了高原型岩溶地貌的整体发育特征。共探测了31个洞穴,测绘总长近24公里。考察了工作地区的岩溶旅游资源。探明了瞿塘峡黄金洞,确认了该洞的考古价值。 第九次中英联合探险 时间:1997年12月1日至12月19日 地点:重庆万州、奉节、涪陵、南川 英方人员:Andy Eavis等18人 中方人员:朱学稳等12人 探险成果:共探测了5个岩溶洞穴,测绘总长大于2000米。 进一步考察了工作区的岩溶旅游资源。 第十次中英联合探险 时间:1999年8月23日至9月25日 地址:重庆奉节小寨天坑、武隆、巫山、云阳 英方人员:Andrew James Eavis 等10人 中方人员:朱学稳 、张远海等4人 探险成果:确认了天坑地缝在世界的地位。 小寨天坑与天井峡地缝间的地下河探测完成1800米。 第十一次中英洞穴联合探险 时间:2000年10月1日至10月19日 地点:广西凌云、乐业 英方人员:Gerard Campion等16人 中方人员:朱学稳、韩道山等4人 探险成果:在凌云县探测了6个洞穴,总测绘长度10公里。 马王村的沙洞和弄银村的彭家湾洞具有潜在的旅游开发价值。 探测了大石围天坑及地下河段风岩东洞西洞,测量制图洞穴总长度6公里。 第十三次中英洞穴联合探险 时间:2002年3月8日至4月14日 地点: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 英方人员:Androw James Eavis 等21人 中方人员:朱学稳等5人 探险成果:探测并制图的洞穴总长度近40公里。探测垂直竖井四十多个。确定大石围洞穴的实测最大垂向深度为820米。在该岩溶系统的上游和下游洞穴中,发现了大量的(近30种)地下真洞穴生物种类,包括多种盲鱼和盲蟹等罕见种。 中澳 第一次中澳联合洞穴探险 时间:1992年12月30日至1993年2月6日 地点:重庆南桐、统景、广西桂林 澳方人员:Rauleigh Webb等5人 中方人员:朱学稳等6人 探险成果:在南桐矿区丛林、关坝、万东、景星、南天、青年、万盛等约26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共调查了磨子洞玉皇宫洞猴子洞兴无厂洞玉竹龙宫洞皂角洞大佛洞寨子洞老龙洞凉风洞金鹅洞大龙洞筲萁口子洞王家坝水洞等19个洞穴,并对其中10个洞穴进行了测绘,测绘长度逾10公里。 在统景风景区前后三天共探测猴子洞仙女洞杨家洞吊岩洞竹林洞砖房子竖井大塘竖井等大小10个洞穴。 中意 中意联合洞穴探险 时间:1993年8月9日至1993年8月28日 地点:四川华蓥、广西桂林 意方人员:rosario Ruggieri等10人 中方人员:朱德浩等6人 探险成果:在华蓥市探险工作中,共探测洞穴22个,多数为垂直竖井。测绘的洞穴总长超过4公里,垂直竖井总深度为616米。 中意洞穴联合考察 时间:2001年12月26日(10天) 地点:广西南丹 意方人员:Rosario Ruggieri等4人 中方人员:韩道山、张远海 探险成果:探险队在南丹至里湖公路中段塘前村考察时,发现了石林群和天坑。 此次调查竖井有18个。实际测量2个。 中美 中美洞穴联合探险 时间:1988年3月7日至3月19日 地点:湖南郴州万华岩 美方人员:Ron Bridgemon 等。 中方人员:汪训一等 探险成果:探明了万华岩充水溶洞长度达4500米,主洞长2245米 ,探明了地下河的沿伸方向。 中南 中南(南斯拉夫)洞穴联合探险 时间:1988年11月 地点:四川兴文 13、90’中日洞穴联合探险 时间:1990年2月19日至4月1日 地点:广西天等县(龙茗乡、都康乡、福新乡、宁干乡、向都乡) 山东淄博(博山区朝阳乡、土门乡) 探险成果:测洞6个(中方测2个,日方测3个,共同测1个。)测洞总长度为1527.6米。 在16个洞穴中分别采集了10多种类91块洞穴沉积标本。 中日 中日洞穴联合探险 时间:1992年2月20日至4月1日 地点:广西恭城(西岭乡、嘉会乡、粟木乡)、平乐(护城乡、二塘镇、福兴乡) 日方人员:有关谷光等8人 中方人员:王福星 等7人 探险成果:共探洞30个。其中竖井10个,总长度13.3公里,竖井总深度402.1米。 共在23个洞穴中采集洞穴生物标本30多个大类,500多个标本。 中日97洞穴联合探险 时间:1997年2月18日至3月24日 地点:贵州仁怀(三合、火石岗、长岗、合马) 探险成果:共探测竖井8个,累计深度约1100米,累计长度5730米。 中日98洞穴生物考察 时间/;1998年10月13日至10月27日 地点:贵州大方县、六盘水、罗甸、荔菠、广西巴马、风山。 探险成果:共考察16个洞穴,发现了许多的甲虫群,采集了大量标本,其中有不少新种新属。 中日99洞穴联合探险 时间:1999年8月15日至1999年9月20日 地点:广西乐业 日方人员:山田亮二等6人 探险成果:成功地探测完成了广西乐业同乐镇白岩脚屯垂直深度大于350米,口部直径500米×380米,口部面积190,000平方米,总容积30,000,000~50,000,000立方米的大型岩溶漏斗。 探测了周围的顷斜洞穴和水平洞穴近20个,累计长4000余米。 == 相关名词 == 白云石,即白云岩的矿物名称,其化学成份为CaMg(CO3)2。 边石,水流过积水池边缘形成的碳酸钙沉积。边石的边为花边,有的成小坝,边石内常积水成塘。边石是地下水沿不平坦洞穴底部流动时由于二氧化碳散逸,碳酸钙沉淀形成。边石坝,横过水流方向形成的凸向下游的坝状边石。穿洞,沿地下河道或脱离地下水位的河道的两端开口、洞内透光的洞穴廊道。 洞穴沉积,由物理、化学作用形成的洞穴机械沉积、流水沉积以及次生化学沉积物沉积的通称。 洞穴系统,特定区域由人可进入的或具有水力联系的相互连通的洞穴管道,也指具有复杂洞穴通道和洞厅的洞穴。 洞穴探险,英文Caving,即进入洞穴进行探险活动。 洞厅,具有较大洞长和洞宽的洞中空穴。 落水洞,由流水沿裂隙进行侵蚀、溶蚀以及塌陷作用形成的消泄地表水的垂向洞穴,常与地下洞道或洞厅相连,深度可达百米以上。 洞穴崩塌堆积,从洞顶、洞壁、洞口伴随崩塌作用形成的块石、碎石和角砾石堆积物的统称。 洞穴生物堆积,主要由动物粪便、骨骼所形成的土状洞穴堆积物。 地下河,又称暗河,具有河流特性的地下通道。 洞穴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洞穴生物只能在洞内特定环境中繁衍,在洞外已失去生存能力的生物,故又称真洞穴生物。如低等植物藻类、微生物、脊椎动物盲鱼、盲鳅,无脊椎动物蜘蛛、马陆、班灶马、蜈蚣等。洞穴动物眼睛明显退化,缺乏色素。广义洞穴生物指洞内分布的所有生物种群。 洞穴植物,种类和数量都很少,只在洞口附近出现一些特殊植物,向内随着光的强度减弱,植物种类迅速减少,植物的器官和组织结构也发生变化。它们主要有羊齿植物、苔藓和地衣、藻类。 洞穴动物,包括真洞穴动物、喜洞穴动物和寄居性洞穴动物。a.真洞穴动物,只生存于洞内黑暗世界中,不能生活于洞外环境的动物,体内通常缺少色素,完全没有眼或仅有很小的眼,但触角很长,嗅觉灵敏,具有低消耗能量的新陈代谢。如洞穴鱼、洞螈、洞穴蜘蛛、尺蛾和膜足硬肢马陆。b.喜洞穴动物,在洞穴内完成生命循环、能在洞外黑暗潮湿环境中生活的动物。如蚯蚓、某些蝾螈。c.寄居性洞穴动物,临时寄居于洞内的动物,如蝙蝠。 地下水示踪,检测流水或土壤水消失点与地表或地下水出露点之间的水力联系的方法。 [地下水面]地下水的潜水水面,地下水完全充填所有的地下空间。 鹅管,洞顶向下生长的上下基本一致的细长中空的钟乳石。 伏流,地表河流经过地下的潜伏段。它与地下河的主要区别在于伏流有明显的进出口,而地下河没有,而且伏流进口水量为出口水量的主要来源。 峰林,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分散或成群出现在平地上,远望如林。 峰丛,联座的峰林,峰与峰之间常形成“U”形马鞍地形。 方解石,即碳酸钙的矿物名称,其化学成分为CaCO3。 虹吸管,即siphon,一段充水的、呈倒“U”形,在一定距离露出水面的、进出口有水位差的地下岩溶管道。 脚洞,沿地下水面发育形成的水平性洞穴。多由泛滥的洪水侵蚀、溶蚀作用形成于石峰脚下。 卷曲石,螺旋状或扭曲向上的钟乳石。由饱含碳酸钙的水从洞顶或洞壁的毛细管渗出而沉积的,可以沿任意方向生长。 喀斯特,即Karst,是岩溶的同义词,原是斯洛文尼亚西北部石灰岩台地的地名,当地称Kras,德语叫Karst,后被借用为石灰岩地区的溶蚀作用的名称。 流石,洞内流水形成的碳酸钙沉积。形成洞顶的称顶流石,形成于洞壁的称壁流石,形成于洞底的称底流石。 莲花盆,又称云盆,由中心向外、向上生长所形成底小面大的盆状碳酸钙沉积物,呈圆形或浑圆形盘状。它有环形中心,大部分与洞顶的钟乳石对应。分布在洞底较为开阔的溶洞中,盘顶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其外围总有封闭的边石坝,能蓄水。 流痕,由水流的溶蚀和侵蚀作用,在洞壁上形成的波状凹凸的形态。通过它可鉴定形成时的水流流向。 落水洞,消泄地表水的近于垂直的或倾斜的洞穴。 锚点,即英文Belay,系单绳或保险绳或梯子的地方。 迷宫,由各种方向、规模、并相互连通的溶洞所组成的近乎水平的洞穴系统。 潜水坑,即Sump,地下水淹没洞顶的地下水洞段。 溶潭,可溶岩地区呈潭状、井状水深较大的天然地下水露头。 [石珊瑚]在钟乳石表面,下滴水流和水花溅出的水珠在毛细管水作用下粘附在洞壁或石笋、石幔的表面而形成的珊瑚状碳酸钙沉积物。 石膏,即硫酸钙,CaSO4.2H2O。 石盾,又称调色板,由上下两块平行的板组成的外形似盾状的碳酸钙沉积物。石盾是由略具承压性质的渗流水沿某一裂缝以一定角度渗出,从裂缝口部开始形成上下两个板面并向外呈环形逐层生长沉淀成盾状沉积物,盾体的直径从10多厘米至4或5米,厚度一般为2~10厘米,当渗流水较多时,便在盾面的下部形成石钟乳或石幔。 石幔,洞壁或洞顶流出的饱含碳酸钙的薄层水流沉积形成褶状流石,形如布幔,又称石帘、石帷幕。 石旗,有洞顶或内侧洞壁上连续性水流形成的薄而透亮的旗帜状流石。 竖井,直径比烟囱大的深井状的垂向洞道,深数十米至数百米。 石钟乳,自溶洞顶部向下生长的圆锥或圆柱状碳酸钙沉积物,形如钟乳而得名。渗流水流入洞顶后因温度、压力的变化,二氧化碳逸去,水中碳酸钙过饱和沉淀形成。开始以小突起附在洞顶,以后逐渐向下增长,具有同心圆状结构,洞口部位的石钟乳,因有藻类等低等生物附着生长,生物有向阳性,所以这种石钟乳向下生长时往往斜向洞外,属于生物喀斯特。 石笋,溶洞洞顶滴水落到洞底后,在洞底发生溅击作用,经水的蒸发,二氧化碳逸去,碳酸钙发生沉淀,形成由下而上增长的碳酸钙沉积物,形如笋状,具有叠帽特征。 石柱,石钟乳与对应生长的石笋连接后形成的柱状体。 石花,呈丛花状散布在洞壁或其它洞穴堆积物表面的非重力水(雾水)沉积。 石灰华,又称钙华,在地表由岩溶河、泉、湖水沉积形成的大空隙性次生碳酸钙。 溶蚀,由流动的介质尤其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化学侵蚀作用。 天坑,四周岩壁陡立(而不是任何形式的缓坡但不包括后期改造)深度与宽度均大于50m的地表陷坑。 天生桥,地下河与溶洞的顶板崩塌后,横跨河谷的残留顶板。其两端与地面相接,中间悬空而呈桥状。 天窗,地下河或溶洞顶部通向地表的透光部分[7]。 [穴珠]即洞穴珍珠,在地下河溶洞滴水坑中形成的具有同心圆结构的球状碳酸钙沉积物。小的为鲕粒,大的呈球状和饼状。 悬吊岩,洞内位于洞顶、洞壁的基岩突出物。 烟囱,从洞口往里垂直或近乎垂直的洞穴,洞体狭窄,仅靠人体支撑才得爬行,相应的攀行方法称作烟囱式攀爬。 岩层,沉积岩的层或一层一层的沉积岩。 岩溶,水对可溶岩如石灰岩、白云岩和盐岩的溶蚀作用及其所产生的地质现象。 岩溶漏斗,又称斗淋,即Doline的音译,呈碟状、圆锥状或烟囱状的封闭洼地,由垂向裂隙的溶蚀作用或洞穴顶板的崩塌作用,漏斗多形成于岩溶地区,漏斗个体变化也很大,从几米到几百米不等。 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由岩溶作用造成的地貌。在碳酸盐岩(包括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地层中分布最广,地面上往往崎岖不平,岩石嶙峋,奇峰林立,地表常见有[[石芽]]、溶沟、石林、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坡立谷、盲谷、峰林等岩溶形态,由地下则发育着地下河、溶洞等各种洞穴系统。 == 相关视频 == 男子路边发现洞穴,往里面不断灌水后,爬出来一只奇怪生物! <center>标题</center> {{#iDisplay:k0916elsm9s|780|460|qq}} </center> == 参考文献 == [[Category: 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返回「
洞穴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