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7.65.14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法鼓山 的原始碼
←
法鼓山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法鼓山'''<br><img src="https://f.share.photo.xuite.net/lsg2006/1fff931/20469694/1218621299_x.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blog.xuite.net/lsg2006/moon/588516927-%E5%8C%97%E6%B5%B7%E5%B2%B8%E4%B8%80%E6%97%A5%E9%81%8A%E4%B9%8B2-%E6%B3%95%E9%BC%93%E5%B1%B1%E4%B8%96%E7%95%8C%E4%BD%9B%E6%95%99%E6%95%99%E8%82%B2%E5%9C%92%E5%8D%80 圖片來自隨意窩]</small> |} '''法鼓山'''(縮寫'''DDM''';或Fagushan),為[[中華民國]]的[[大乘佛教]]團體,在[[台灣佛教四大名山|台灣佛教四大山頭]]裡面評價優等。創辦人為[[釋聖嚴]]法師,他對人類與宗教有不可抹滅的影響力,也曾代表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發表宗教大同的世界和平宣言。 法鼓山的祖廟是[[釋東初]]老和尚創建的[[農禪寺]]與[[中華佛教文化館]]。農禪寺建造於1971年,以[[禪修]]為主、務農為生,於1975年定名為「農禪寺」。當時,東初老人推動[[台灣佛教]]文化、培養佛教人才,並每年皆舉辦[[冬令]]救濟活動。 1977年,[[聖嚴法師]]接任中華佛教文化館與農禪寺住持,除承繼東初老人之志業之外,更將[[佛法]]簡化為國人能夠理解、接受與運用的觀念及其[[修行法門]],接著展開弘法利生的大菩薩行儀。隨後由於農禪寺與中華佛學研究所信眾與學生與日俱增,遂於1989年因緣購得今[[新北市]][[金山區 (台灣)|金山區]]三界里的一塊土地,聖嚴法師將之命名為「法鼓山」,故以「法鼓山」為名之成立財團法人,從事社會教化,心靈輔導及關懷弱勢等公益活動。 2006年,[[聖嚴法師]]傳[[方丈]]之位予[[果東法師]]。2018年,果東法師傳位予[[果暉法師]]<ref>{{Cite news|url=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212019|title=法鼓山方丈 果暉法師接任|work=[[自由時報電子報]]|accessdate=2018-06-19}}</ref>。 == 理念 == === 眾願成就 ===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說:「法鼓山沒有大資金,但產生的影響力卻深遠廣大,這就是我們的特色。法鼓山為社會帶動良好風氣,提供有利的修行方法,這是我們的貢獻。」<br /> 1989年法鼓山正式揭櫫其理念——『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此後,便循此主題而舉辦的各項弘化活動。<br /> 1992年提出『[[心靈環保]]』之觀念,並將該年訂定為「心靈環保年」。<br /> 1994年提出「四環」觀念,所謂的四環即是指:四種環保,是以心靈環保為主導,從心出發、由內而外,推己及人地擴大到對社會、人類、環境、自然、生態的整體關懷。<br /> *'''心靈環保'''—心靈環保是法鼓山所有行動的總綱,主要意義乃在於保持心靈環境的純淨與安定。 *'''禮儀環保'''—以心儀、口儀、身儀的淨化,促進人我和諧。 *'''生活環保'''—少欲知足、簡樸自然,落實[[禪宗]]「修行就在行住坐臥間」的觀念。 *'''自然環保'''—知福惜福、感恩大地,體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應極力保護自然免受污染與破壞。 因此,法鼓山近年來舉辦佛教化的聯合奠祭、聯合婚禮、聯合祝壽等儀式,便是希望引導大眾將四環觀念落實於生活中。<br /> 1999年提出「[[心五四運動]]」,整合了歷年來提出的重要觀念與方法,作為廿一世紀人類的生活標竿。心五四運動是一項心靈建設工程,是法鼓山為實踐四種環保而推出的觀念與方法,它將佛法中深奧的名相與學理轉化為一般人都能的觀念與方法。<br /> 總計五大項,每一項內各有四種「心」的觀念和方法,因此稱之為「心五四」。<br /> *'''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業,為提昇人品,建立新秩序主張。 *'''四要'''—需要的才要、想要的不重要、能要該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該要的絕對不要,為面對煩惱,安定人心的主張。 *'''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為解決人生困境的主張。 *'''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種福,為增進全人類福祉的主張。 *'''四感'''——感恩、感謝、感化、感動: # 感恩——使我們成長的因緣; # 感謝——給我們試煉的機會; # 感化——教化自己; # 感動——用心體會生命,用行動影響他人。<br /> 因此,法鼓山則由創辦人聖嚴法師提出了一個共識: # '''從理念上'''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 '''在精神上'''奉獻我們自己,成就社會大眾。 # '''在方針裡'''—回歸[[佛陀]]本懷,推動世界淨化。 # 最後,'''落實的方法'''為—提倡全面教育,落實整體關懷。<br /> 1990年聖嚴法師寫下「'''四眾佛子共勉語'''」,期許能夠為普世帶來和平共修的力量。 其內容如下: # 信佛學法敬僧,[[三寶]]萬世明燈。 # 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 知恩報恩為先,利人便是利己。 # 盡心盡力第一,不爭你我多少。 #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 忙人時間最多,勤勞健康最好。 # 為了廣種福田,哪怕任怨任勞。 # 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 # 時時心有法喜,念念不離禪悅。 # 處處[[觀音菩薩]],聲聲[[阿彌陀佛]]。」 == 歷史 == === 創辦人 === 聖嚴法師承東初老和尚之遺志,於1977年東初老人圓寂後接掌佛教弘化事務。1989年,聖嚴法師購地創辦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2006年9月2日,[[釋果東|果東法師]]接任法鼓山第二任方丈住持。 === 開山 === 法鼓山第一期工程動土典禮於1993年舉行。其後為了進一步落實教育的理念,在同年,[[法鼓大學]]籌備處正式成立。其後隨著建設的展開,法鼓山也取法[[中國古道場]],在大殿正下方設一[[地宮]],於1996年舉行奠基大典及地宮安寶儀式,將三百多件台灣佛教典籍、文物保存於內,並註明在西元三千年時才能開啟,此舉則為台灣佛教文化傳承寫下歷史新頁。 經過了十多年的努力與經營,法鼓山第一期工程終於在2001年正式落成啟用,並將[[中華佛學研究所]]、[[僧伽大學]]陸續遷入,一步步地將構築中的佛教教育園區具體地呈現在世人面前。2002年舉行大殿上樑安寶典禮,意寓著園區工程將進入另一個階段。 === 命名 === 「[[法鼓]]」一詞,佛典中有多處提及。如《[[妙法蓮華經]]》云:「惟願天人尊,轉無上[[法輪]],擊於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及大[[法雨]],度無量眾生,我等咸歸請,當演深遠音。」所謂「擊大法鼓」,就是敲響佛法淨化心靈的鼓聲,使人心獲得安樂與平靜。由於法鼓山的地理形貌,猶如一個縱臥的大鼓,故引經典之喻,取其似鼓之形,「法鼓山」之名遂由此而得也。 === 鎮山物 === 2006年12月23日在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舉行法鼓山鐘樓的落成儀式。鐘樓上立有「'''法華鐘'''」,為法鼓山之鎮山物。'''法華鐘''',其材料是用青銅鑄造而成,重量為25噸、高4.5公尺、直徑2.6公尺,最厚的地方為29.6公分,鐘型為唐式。2004年5月委由[[日本]]「[[老子]]株式會社」鑄造,直到2005年11月完成。「法華鐘」其特別之處,在鐘的內外鐘面上鑄刻有《[[妙法蓮華經]]》一部,共六萬九千六百三十六字、《[[大悲咒]]》一卷,共四百二十四字以及「[[多寶塔雙佛並坐圖]]」一幅。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733 臺灣]] [[Category:220 佛教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new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法鼓山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