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沈有容諭退紅毛番碑 的原始碼
←
沈有容諭退紅毛番碑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0088A8;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沈有容諭退紅毛番碑''' </p> |- |<center><img src="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0-02-07/f2731764-54e9-4316-9adc-1be62ae1b1ac/IMG_0718.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antiquity/20200207000004 圖片來自國家文化資產局] </small> |} 「'''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為台灣現存年代最早的石碑,碑題「紅毛番」指的是[[荷蘭人]]。目前保存於[[台灣]][[澎湖縣]][[馬公市]][[澎湖天后宮]]。此碑於大正八年(1919年)被發現前,台、澎地區最古老的石碑,一向是公認立於(清[[康熙]] 22 年 1683年)的「靖台碑」(亦存於馬公市)及「靖海將軍侯施公功德碑」(始立於[[台南大天后宮]])。 明萬曆三十年(1602)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成立,以[[巴達維雅]]為經營亞洲的根據地,並圖在接近中國的地方取得一立足之處,以利通市中國。首先在萬曆二十九年(1601)由佛勒斯伯爾亨率船二艘造訪澳門,但未能跟明朝的官吏直接接觸,迨至萬曆三十二年(1604),聯合東印度公司再由提都韋麻郎率領兵船前往中國謀交易,在廣州海岸附近突遇暴風,乃於八月七日轉達澎湖,開始作貿易交涉,此為荷人初次侵佔中國領土。明朝政府則由福建總兵施德政派都司沈有容至澎湖與荷交涉,一方面採取經濟封鎖,一方面對荷人曉之以理、威之以兵,令其知通商無望,荷蘭人乃退出澎湖。今澎湖馬公市天后宮所存「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殘碑,即當時為紀念沈有容外交折衝的成就,特立碑記其事。 == 歷史 == 為了擴張勢力範圍,增加貿易金額,[[荷蘭]][[荷蘭東印度公司|東印度公司]]希望在東亞地區找到一個可供船隻補給的長期據點。1602年(明[[萬曆]]30年)攻打澳門失敗後,接受中國商人李錦之建議,於 1604年6月(明萬曆 32 年),再次出航,計劃經澳門轉往澎湖,但在廣州地區遇到大風,改為直接前往澎湖。 抵達澎湖後,司令(Wybrand van Warwijck)派人至福建請求[[互市]]。10月,福建[[海澄]]稅監高宷派人來澎湖,聲稱可以打通明朝各關節,向韋麻郎取得巨額賄絡。<ref>[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466 韋麻郎]</ref>明朝當局無意與荷蘭進行貿易,故於接獲消息後,指派[[都司]][[沈有容]]帶領兵船五十艘(約兩千人),於同年 11 月 18 日抵今日之馬公市,於「娘媽宮」(即今[[澎湖天后宮]])會晤韋麻郎,要求撤出澎湖。韋氏因互市無望,兵力亦相差懸殊,於同年 12 月 15 日離開澎湖,轉往台灣尋找據點。事件結束後,明朝政府立此碑以表彰沈有容。 ==發現與保存== 1919年(日治[[大正]] 8 年)維修[[澎湖天后宮]]時,在天后宮祭壇下發掘出此碑;1985年台灣文建會重修天后宮後,將此碑安置於清風閣二樓,隨後移置至清風閣一樓的過道間,並設立說明告示牌。石碑本體大致完好,惟字體稍有模糊。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934 石雕]]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沈有容諭退紅毛番碑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