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7.39.11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沈兼士 的原始碼
←
沈兼士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沈兼士 | 外文名 = | 图像 = [[File:沈兼士.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6%B2%88%E5%85%BC%E5%A3%AB&src=tab_www&correct=%E6%B2%88%E5%85%BC%E5%A3%AB&ancestor=list&cmsid=a345e2ebb619d6afff36498ce6aa9cf9&cmras=6&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54#id=a8a9561d5da26a5d913b6331a50b5fe9&currsn=0&ps=57&pc=57 原图链接] [https://www.sohu.com/a/317149445_355334 图片来源搜狐]]] | 图像说明 = 语言学家,教育家,诗人 | 出生日期 = 1887年7月31日 | 出生地点 = 陕西汉阴 | 逝世日期 = 1947年 | 国籍 = 中国 | 母校 = | 职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 知名作品 = 《文字形义学》、《广韵声系》、《段砚斋杂文》等 }} '''沈兼士'''(1887年-1947年),[[沈尹默]]之弟。中国语言文字学家、文献档案学家、教育学家<ref>[https://www.docin.com/p-990505804.html 沈兼士 ],豆丁网, 2014-12-15</ref>。1887年7月31日出生于陕西省汉阴县城。曾与其兄沈士远、沈尹默同在省立一中、北大任教,有"北大三沈"之称,为中国新诗倡导者一<ref>[http://www.hanggao.net/article/detail/id12156097476872065972.htm 沈兼士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 2016-06-21</ref>。 ==人物简介== ===简历=== 沈兼士(1887年-1947年),名坚士,原籍吴兴(今[[浙江]][[湖州]])。沈尹默之弟。中国语言文字学家、文献档案学家、教育学家。1887年7月31日出生于[[陕西省]]汉阴县城,1905年19岁时与兄沈尹默自费东渡[[日本]]求学,入[[东京]]物理学校。时[[章太炎]]先生居东瀛,沈兼士拜其门下,并加入同盟会。归国之后,先后任教于北平大学(今[[北京大学]])、辅仁大学(今[[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等多所高校。1922年在[[北京]]大学创办研究所国学门,任主任。曾与其兄沈士远、沈尹默同在省立一中、北大任教,有"北大三沈"之称,为中国新诗倡导者一。 沈兼士创立汉语"文字画"、"初期意符字"等学说,是清末档案整理的开拓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倡导并写作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抗战期间,曾任《鲁迅全集》编委,参与组织抗日团体"炎社"。在训诂、文字、音韵、档案学等领域独有所识,建树颇丰。著有《文字形义学》、《广韵声系》、《段砚斋杂文》等。 1947年逝世,享年六十岁<ref>[https://new.qq.com/rain/a/20210511A0C2ZV00 五四时期影响力堪比周氏兄弟的沈氏三兄弟,来自陕西某县城 ],腾讯, 2021-05-11</ref>。 由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沈兼士学术论文集》,收入有关文字学沿革研究的文章42篇。包括文字训诂、书籍序跋、历史档案整理等三方面内容。 ===爱国名士=== 沈兼士于1947年8月2日因脑溢血病逝于北平,葬于京西福田公墓。在他的追悼会上,金息侯先生亲笔撰写的挽联是: 三月纪谈心,君真兼士,我岂别士;八年从抗战,地下辅仁,天上成仁。 这如实地概括了沈兼士坦白厚道、济世爱国的一生。 1922年,沈兼士主持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他带领学生及同仁将久积凌乱的故宫清代档案整理出来,受到蔡元培先生的高度称赞:"有功史学,夫岂浅鲜。"也就是这一时期,他成功地阻止了文溯阁《四库全书》的外流。国宝免遭劫难,沈兼士立下大功。 1925年,在女师大风潮中,沈兼士同鲁迅、马幼渔、钱玄同等人站在一起,发表了七人签名的《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声援女师大同学的正义斗争。1926年,他随鲁迅先生同赴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不久返回北京任故宫博物院文献馆馆长。1929年,他进辅仁大学,任文学院院长。这一年5月,鲁迅从上海北返探亲,重见了当年的老友,曾不无感慨地写信给许广平说:"南北统一后,正人君子们树倒猢狲散,离开北平,而他们的衣钵却没有带走,被先前和他们战斗的有些人拾去了。未改其原来面目者,据我所见,殆惟幼渔、兼士而已。"老朋友沈兼士本色依然,深得鲁迅信任。 抗战开始后,沈兼士滞留北京,仍在辅仁大学执教,与同人英千里(英若诚之父)、张怀等秘密组织"炎社"(后又改为"华北文教协会")进行抗日斗争。这些人的抗日行为,最终为敌宪所闻,侦骑四出,并被列入黑名单中进行追捕。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沈兼士于1942年12月16日微服潜出北平,辗转到了重庆,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任名誉教授,直到抗战胜利。 抗战胜利后,他被政府任命为教育部平津区特派员,负责接收敌伪文化教育机关。其后复任教辅仁、北大二校。沈兼士在抗战中的表现,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族志士的正气与大节,可圈可点。 他的学生,后任台湾辅仁大学教授的李维曾这样评价他:"自古风流蕴藉,最擅佳名,惟世间究有几人如是,殊难言之,虽然,先生固真名士。" 北京 福田公墓 沈兼士墓: ==学术贡献== ===语言文字学=== 沈兼士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一生致力于语言文字研究,最突出的成就是建立"语根字族"之学。 沈先生的字族理论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祛各家之短而形成的。他总结了过去的右文学说、声训理论、音转学说以及王念孙的"因声求义"理论,扬弃了旧说的失误,吸收了国外语言文字学的某些方面,为研究汉语词汇、字族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可惜这套学说和研究成果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后代学者对沈先生的字族理论时时援引,但是进行系统总结和评价的却很少。沈先生的理论博大精深,众多细部之所以然,需要后辈学人反复地体味,并进一步发扬光大。 先生曾经是"国语统一筹备会"的会员,"汉字省体委员会"的委员,"增修国音字典委员会"委员。在建立汉语字族学方面,著有《广韵声系》(辅仁大学,1945年)一书,在中国传统语言学研究的经验与成果的基础上,将语义与语音结合起来研究,以文字为标音符号,从叙述谐声字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揭示汉语语根与派生词的亲族关系,即建立汉语的字族学。他认为这是建设汉语语言学的必要条件。 《广韵声系》是其从汉字读音入手研究汉语字族的代表作。而《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1933年)一文则是其从汉字形体入手研究汉语字族的重要著作。他认为右文说的作用在训诂学上可比较字义,把握语言的变化,而不致拘于汉字的形体;还可探寻语根。他研究右文说,把汉字作为音符,以此将形、音、义联系起来研究并探讨其间的关系,突破了《说文解字》因形取义的陈法。这是对古代语言研究的一大贡献,可启发后人注意对汉语语根之源的探讨,为汉语语源学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为了进一步研究音符,他还著有《声训论》(《辛巳文录续集》,1941年)一文,认为义类相通,声类相同是声训成立的主要原因,研究声训义类,可证明古音的分部,也可确立汉语的字族。《广韵异读字研究序》《益世报·人文周刊》1947年6月23日新7期)一文对中国文字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一字数音"的现象和古代有无四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汉语自古就有声调,声调变动是汉语单音节词最容易发生的必然现象,古代字音的声调本来就是"流动不居"的。他对语言文字的研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有二倾向:一为意符字之研究,一为音符字之研究。意符之问题有三:曰文字画,曰意符字初期之形音义未尝固定,曰意通换读;音符之问题亦有三:曰右文说之推阐,曰声训,曰一字异读辨。二者要皆为建设汉语字族学之张本。"(《声训论》)。此外,他还著有一些研究具体某个汉字的字族的论文及《段砚斋杂文》(1947年)一书。 ===文献档案学=== 沈兼士曾主持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是著名的文献档案学家。整理清代遗留历史档案,为学术界开风气之先。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沈兼士</big>'''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szjy.sznews.com%2Fres%2F1%2F3541%2F2016-06%2F24%2F15%2Fres01_attpic_brief.jpg&refer=http%3A%2F%2Fszjy.sznews.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52433576&t=1384c545283b2af34258579b7cb85f07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zjy.sznews.com/html/2016-06/24/content_3555366.htm 来自 深圳新闻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辛亥革命后,清廷内阁大库档案流散,引起史界、文化界学者痛心疾首。他整理了内阁大库乘余档案。他认为,档案于一代政治、学术关系极大,整理档案之目的在于充分便利使用。提出挡案分类不同于图书分类,主张档案分类按机构、团体分类、在主持文献馆工作期间,档案分类是按机构分类的。后又取北京大学所藏汉文黄册1900余册,重加分类列目。汇编有《清内阁旧藏汉文黄册联合目录》,蔡元培为该目作序,称他的整理工作"为阅览便利,有助于史学"。 ===书法=== 沈兼士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除语言学外,他的书法也颇好,虽然不及其兄尹默有名,但更多瘦劲之趣,少甜熟之累,亦自成风格。当年鲁迅编《北平笺谱》,曾请他题签,可见他书法的功夫。 ===哲学史=== 在中国哲学史方面,沈兼士也素有研究。 冯友兰在早期北大曾是沈兼士的学生,他在《三松堂学术文集》中有一篇1935年 所作的《近年史学界对于中国古史之看法》的演讲,其中谈到沈兼士时说;"沈兼士先生和胡适先生是表现两种不同的研究史学的态度。沈先生认为的中国哲学史的发创的时期比胡先生认为的早,所以沈先生对于秦以前的哲学以为仍有研究之必要,而胡先生的《中国哲学大纲》一书,认为中国哲学是应该自'先秦时期'开始。" ===诗歌创作=== 沈兼士的旧体诗、新诗都写得很好,但现在能见到的却很少了。 ===文字起源学争议===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沈兼士在北京大学讲授文字学,提出了文字既起源于语言又起源于绘画的文字起源的二元说,并且提出了文字画的概念,沈兼士的观点在建国前后引起争论,唐兰、梁东汉等人对沈兼士文字画理论进行了批评,唐兰的《中国文字学》1949年3月出版时,沈兼士已经辞世,我们不可能看到沈兼士对唐兰批评的回答。但是建国后文字学界还是客观地评论了沈唐关于文字起源的论争。经过论争沈兼士的观点受到普遍认可。从文字体系的角度来说,文字画的阶段是存在的,文字画可以说是汉字的源头。中国文字学在批评与反批评的论争中发展,文字源于图画的观点现已为大多数文字学者所接受。 ==生平轶事== 撷取沈先生几个生平片段,让我们对他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一、沈讲课时,总是闭着眼讲,同陈寅恪先生讲法一样。到下课时,才睁开眼睛,走出教室。他是一位爱国的老专家,痛恨特务、侦探进入学校监视学生和教师。有一次,中文系一年级学生上课时,他正在兴致勃勃地讲课,忽然有人进来,用点名册来点名。那人把礼帽放在附近桌子上,沈先生以为是特务,非常讨厌,马上把那人的帽子摔到地上,又大声说:"这是放帽子的地方?这是放东西的地方?"那人不好意思地拾起帽子戴上,然后面对大家说:"沈先生太过分了!我以前还听过他的课呢!"然后慢慢推门走了。原来那是注册科的职员来抽查上课学生人数。一般北大教师是不点学生名的,尤其是二年级以上就不大点名了。北大当局号召"自由研究",不愿听本课的,也可以随便自己回去研究。对刚从中学来的一年级学生要严些,但也是抽查点名,不一定抽查哪一班,以致有此误会。 二、1922年,清室曾以经济困难为由,欲将由沈阳运抵北京故宫的文溯阁《四库全书》盗售日本人,且价已议定,为120万元。此事被当时的北京大学教授沈兼士获悉,于是他致函民国教育部,"竭力反对,其事遂寝"。沈兼士先生对民族文化真可谓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三、在《三松堂自序》中,冯友兰还讲了一件沈兼士讲哲学史的趣事:给我们讲中国哲学史的那个教授,从三皇五帝讲起,讲了半年,才讲到周公。我们问他,照这样的速度讲下去,什么时候可以讲完。他说:"无所谓讲完讲不完。若说讲完,一句话可以讲完。若说讲不完,那就永远讲不完"。 四、沈兼士家境并不宽裕,甚至每搬一次家,都不得不出售部分藏书以补贴租金。学生们记得视书如命的老先生卖书时那副可怜样儿。一个下午,老先生在藏书的小屋找书出售,他一边念书名,家人一边在外记下出售清单。有时候,一个书名说出来,过了会儿,又舍不得,再说勾掉。结果,最后一看,舍得卖的书,值不了几个钱,又只好把勾掉的书名再一个个写上。当时,许多教书先生都有自用包车,而这位沈兼士教授,却往往只是挟一个颜色黯淡的皮包,步行上课。课余,深居简出。偶尔,他也光临东安市场的五芳斋吃顿小吃,然后匆匆离去。 五、1914年,沈兼士同鲁迅先生相识,并过从甚密,书信往还,经常聚首, 《鲁迅日记》中曾多次提到沈兼士。鲁迅逝世之后,沈兼士全力支持参与出版鲁迅全集,接济鲁迅遗孀朱安,朱安为鲁迅付出了一生,最后几年依然在执行鲁迅遗嘱上不折不扣。鲁迅遗嘱第一条就是: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鲁迅死后,朱安生活困顿的消息传到社会上,面对各界捐款,她严格按鲁迅遗嘱,除了鲁迅好友沈兼士等人的赠款外,她对朝鲜剧人艺术协会理事长徐廷弼及《民强报》记者等人的捐赠,均予以谢绝;对北平《世界日报》欲为她发起募捐,她也说:"不便接受,最近曾收到沈兼士先生送来的一笔款子,是国币五万元。这笔钱,本来是上海的许先生托沈先生带的,但沈先生当时并没有拿那笔钱,只说到北平一定给鲁迅夫人送一点款子去;结果,钱是送到了,然而并不是许先生托带的,而是沈先生自己跟几位老朋友凑起来送的。"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沈兼士论文集</big>''' |- |<center><img src=https://p1.ssl.qhimg.com/t01dd900399fd31c990.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doc/7870632-8144727.html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编著出版== ===书目=== 系统的文字学参考书目举要 [普通古籍]/沈兼士编 文字形义学 [普通古籍]/沈兼士编 民国间 编辑广韵声系之工作报告 [普通古籍]/沈兼士等辑 民国32年 1943 陈援庵先生六十寿序 [普通古籍]/沈兼士撰 余嘉锡书 民国28年1939 广韵声系 沈兼士(1886-1947)主编 北京 中华书局1985 沈兼士学术论文集 沈兼士(1886-1947)著 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广韵声系 沈兼士(1886-1947)主编 北京 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 石鼓文研究三事质疑 沈兼士(1886-1947)著[不详] 辅仁大学辅仁学志社1944 段砚斋杂文沈兼士(1886~1947)著 北平 编者自刊1947 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 沈兼士(1886~1947)著 北平 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33] 广韵声系 沈兼士(1886~1947)主编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2004重印 广韵声系 沈兼士(1886~1947)主编 北平 辅仁大学 1945 沈兼士学术论文集 沈兼士(1886~1947)著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2004重印 沈兼士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论文集 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版 ===主要论文=== 文字学之革新研究 研究文字学的几个方法 造字原则发展之程叙说 广诏声系叙及凡例 一封讨论歌谣的信 关於考订方言用字答魏建功君书 国语问题之历史的研究 今后研究方言之新趋势 文字学书目提要叙录 附系统的文字学参考书目学要 从古器款式上推寻六书以前之文字书 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 了原始意羲之试探 舆丁声树论释名字这羲字之羲类书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沈兼士书法对联纸本屏轴 </big>''' |- |<center><img src=https://oss-product-img.artfoxlive.com/202107/1625125980094_6050666.jpg?x-oss-process=style/l_watermark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image.so.com/i?q=%E6%B2%88%E5%85%BC%E5%A3%AB&src=tab_www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初期意符字之特点性 ==三沈纪念馆== 三沈纪念馆位于汉阴县县城以西古城墙边,旨在纪念新中国文化巨匠、新文化运动先驱、北大著名教授、中国文学大师沈尹默、沈士远、沈兼士三兄弟,沈氏三贤青少年时代曾生活于汉阴,2004 年修葺完善,陈列"三沈"事迹及作品供后人瞻仰、纪念。 1912年秋沈兼士到北京,受聘于北京大学,其时,北大正趋全盛,名流云集,社会有集其姓氏而并称之美谈,时有"五马"、"四陈"、"三沈"、"二周"之称,"三沈"即沈 兼士与其兄沈士远、沈尹默三人,他们同在北大任教,同为北大评议会成员,当时在北大被称为"沈氏三兄弟"。 ==诗作欣赏== 《长安客舍之夜》 乱里笙歌杂楚辛,酒颜红颊白头新。 遥知灯火阑珊处,更有份离念远人。 《入蜀杂诗》 尽室羁穷域,孤征念老身。 千山劳物役,一纸慰情亲。 战地诛求急,胡天雨雪频。 转蓬聊忍性,生意待来春。 《九日用少陵韵》 去年病卧长安客,今日淹留蜀水滨。 取次中秋到重九,生憎雨久盼清新。 且浇垒块高楼酒,苦忆情亲绝塞人。 引领官军收蓟北,放歌燕市荡胡尘。 《甲申客渝和友人招赴汪山看梅之作》 裙屐风流花照檐,客中高会想精严。 影疏香暗堪滋味,不啻莼羹著豉盐。 羁怀都不关山水,孤负名园数点花。 烧罢药炉了无事,纸窗斜日听昏鸦。 《虞美人·香山除夜》 儿时除夜贪迎岁,欢笑何曾睡。中年除夜感飘篷,风雪征程南北复西东。 而今病卧西山下,两度逢除夜。粥余药罢百无宜,静对寒梅数点且忘机。 《小孩和小鸽》 几阵秋风,把避暑的大人先生们都吹下山了。 旅馆里屋檐下被客人们吓走的一群小鸽子,慢慢的寻回了旧巢,咕咕的叫着。 后山坡几个乡下人,担了收获的高梁,在夕阳影里,唱着山歌往家里走。 那一群小鸽子在白场上踱来踱去,拾那遗剩下狼藉着的高梁粒儿吃。吃完了走到山溪边去喝水。 阿观在旁边站着看得出了神。鸽子们却不怕他,时时别转头看一看,依然伸着脖子一口一口的喝水。 ==参考来源== [[Category:教育家]] [[Category:语言学家]][[Category:诗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沈兼士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