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2.121.5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机械设计与材料设计 的原始碼
←
机械设计与材料设计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机械设计与材料设计</big>''' |- |<center><img src=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183/20220523155857-1495520546_jpeg_600_856_81833.jpg/0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relateImageGroupIds=&lemmaId=169339429&now=https%3A%2F%2Fpic.baike.soso.com%2Fugc%2Fbaikepic2%2F183%2F20220523155857-1495520546_jpeg_600_856_81833.jpg%2F0&type=1&category=#_0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 《机械设计与材料设计》是2014年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涂铭旌、张铁军、宋大余、张崇才。本书主要讨论机械零件设计和加工制造工艺对金属材料性能的影响,并用这些研究和讨论的结果来指导机械设计与制造,内容主要包括:机械零件失效分析及疲劳强度;从材料强度学的观点优化机构零件疲劳寿命;零件结构设计与疲劳强度;机械加工与零件疲劳强度;冶金及热加工与钢的性能;钢的热处理与疲劳强度等。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机械、材料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基本内容== 书名:机械设计与材料设计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页数:173 页 开本:B5 710×1000 1/16 ISBN:978-7-122-19916-4 出版时间:2014年8月 定价:45元 装帧:平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介绍当今机械制造工程与金属材料成型加工两个领域交叉结合时常被人们忽略的关键细节,本书大部分内容是笔者教学和科研的积累。本书较系统地阐述了零件所受载荷、应力与疲劳强度的原理,机械零件失效分析、失效预防的基本思路,所受载荷、应力与疲劳强度之间的关系;机械零件的残余应力与疲劳强度;零件的结构设计(键槽、孔、齿形、圆角半径等)与疲劳强度;机械加工工艺对疲劳强度的影响;冶金与热加工对钢性能的影响;热处理表面强化与钢的疲劳强度。并从设计经济高效的加工工艺流程的角度,提出使用的参考建议,列举了生产中发生的典型实例。 本书在零件的结构设计与疲劳强度,机械加工工艺对疲劳强度的影响方面,填补了机械工程与材料科学与工程两领域交叉结合处的缺项,对机械制造生产、金属材料成型及其热处理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本书汇集几十年的机械与材料加工领域的研究成果,向读者介绍加工工艺各环节的技术关注点,旨在帮助从事零件制造生产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材料选择、设备选择和工艺方案设计时,特别是在实现大批量的可靠生产、保障产品的质量、有效延长所制造零件寿命方面提供些有益的依据和参考。 ==目录== 第1章机械零件失效分析及疲劳强度 11失效分析及失效预防的基本思路 12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 13疲劳断裂失效 131定义与分类 132力学分析 14材料的疲劳强度 141疲劳强度和抗拉强度之间的经验关系 142应力集中和缺口的影响 143材料缺口疲劳强度和疲劳缺口敏感度 15疲劳强度的其他影响因素 151缺口敏感度 152变动载荷频率范围的影响 153表面状况的影响 154合金成分及显微组织的影响 155表面残余应力对疲劳强度的影响 第2章从材料强度学的观点优化机械零件疲劳寿命 21应力状态等的基本概念 211应力状态软性系数 212压缩的特征 213弯曲的特征 214扭转的特征 22缺口效应 221缺口试样在弹性状态下的应力分布 222缺口试样在塑性状态下的应力分布 23不同应力状态的选材原则 24材料的强度、塑性、韧性与使用寿命的辩证关系 241材料的强度、塑性、韧性判据 242强、塑、韧合理配合与优化选材、用材 25接触疲劳及其类型 251影响接触疲劳寿命的因素 252轴承钢表面硬度与平均使用寿命的关系 253静态接触疲劳寿命、冲击接触疲劳寿命与硬度的关系曲线 254滑动磨粒磨损与多次冲击磨粒磨损 第3章零件结构设计与疲劳强度 31轴的圆角过渡的影响 32键槽的影响 321轴的疲劳断裂事故分析 322键槽的影响 33花键齿形的影响 34横孔的影响 35零件尺寸的影响 351尺寸效应 352零件尺寸系数εσ和ετ 353加大半轴直径反而使用寿命低的实例 36压配合对轴疲劳强度的影响 361压配合轴的应力集中分析 362降低应力集中的结构设计 363提高压配合轴弯曲疲劳强度的实验 364提高拖拉机前轴主销疲劳寿命的实例 第4章机械加工与零件疲劳强度 41车削加工与零件疲劳强度 411车削工艺参数对钢的疲劳强度的影响 412高速切削工艺参数对钢的疲劳性能的影响 413工程应用实例 42不同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43磨削加工的影响 431磨削可以提高零件疲劳强度 432采用纵向磨削有利于提高疲劳强度 433磨削表面缺陷的不利影响 434工程研究实例 44抛光对零件疲劳强度的影响 441抛光对疲劳强度的影响分析 442纵向抛光的有利作用 443工程研究实例 45带孔零件的疲劳强度 451横孔对疲劳强度的影响 452不同加工横孔工艺方法的影响 453钻孔倒角对钢的疲劳强度的影响 454静压钻孔棱角对钢的疲劳强度的影响 455冲击压缩钻孔棱角对疲劳强度的影响 456工程应用实例 46机械加工的影响 第5章冶金及热加工与钢的性能 51冶炼方法对钢的性能的影响 511氧气顶吹转炉炼钢 512电弧炉炼钢的影响 513电渣炉重熔 514真空脱气、真空熔炼及真空重熔的影响 515夹杂物对钢的疲劳强度的影响 52冶金质量与钢的淬透性 521成分波动对工艺性能的影响 522成分波动对钢的淬透性的影响 523结构钢淬透性的技术要求 53微量合金元素B、Ti的影响 54金属纤维流线与疲劳强度——热加工的影响 541金属纤维流线的形成 542纤维流线对钢材力学性能的影响 543机械零件的纤维流线的合理设计 55晶粒尺寸的影响 56轧制 57化学成分 58钢的洁净程度与夹杂物的影响 第6章钢的热处理与疲劳强度 61热处理工艺及金相组织对钢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611铁素体组织的影响 612非马氏体组织的影响 613残余奥氏体的影响 614贝氏体和马氏体混合组织的影响 615回火脆性的影响 616过热后晶粒度的影响 617脱碳及增碳的影响 618生产实例 62感应淬火强化及其综合强化 621预先热处理是正火还是调质好 622淬硬层该多深为好 623表层与心部的合理硬度值问题 624感应淬火的组织及评定问题 625关于感应淬火层的合理分布设计问题 626感应淬火的综合强化及生产应用 627感应表面淬火及综合强化的发展动向 628高频表面淬火的残余压应力与强度 629表面淬火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 6210关于淬硬层深的选择 6211高频表面淬火强度与零件疲劳设计 6212表面加热淬火零件心部硬度的选择 63化学热处理 631渗碳 632碳氮共渗 633碳、氮、硼三元共渗 634气体氮化 635软氮化 636离子氮化 637渗碳、气体氮化、碳氮共渗的疲劳强度比较 638表面化学热处理与疲劳强度 64表面电镀金属与疲劳强度 641残余应力与疲劳强度 642残余应力对在不同条件下服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 第7章提高机械零件疲劳强度的工程设计 71合理的机械结构设计 72焊接接头的疲劳强度设计 721钢的可焊性设计 722焊接接头形式对疲劳强度的影响 723焊缝中的残余应力 724降低焊缝区应力集中,增加焊缝构件承载能力的技术措施 73260/320型压缩机曲轴主轴颈断裂分析 731确定疲劳源 732咬蚀的作用 733紧配合轴的强度 734提高强度的途径 735结论及改进措施 74预防疲劳失效的选材 741材料失效与成分、组织、状态的关系 742选材原则 743提高带缺口零件的疲劳强度理论分析 75采用能提高材料疲劳强度的热处理及强化工艺 参考文献<ref>[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220/5141020002011111.shtm 关于机械设计中材料设计的]原创力文档网,2024-02-28</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011 圖書學]]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机械设计与材料设计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