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5.235.15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曾貫萬 的原始碼
←
曾貫萬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曾貫萬a.jpg|thumb|frame|right|230px|曾貫萬<br/> [http://gp3-3a0910.blogspot.com/2010/05/blog-post_15.html 原圖鏈結] [http://3.bp.blogspot.com/_mXjRf-jjojg/S-9d5UiA0UI/AAAAAAAAAII/ikPA0-muUQ8/s320/101+032.jpg 來源出處Blogsport]]] '''曾貫萬'''(1808-1887年)又名三利,字奕賢,號鳴翔,花名叫矮哥三,廣東五華園墐鄉[[客家人]]。他是[[沙田]]山廈圍[[曾大屋]]的興建者, 建於1848年,前後共花了十六年才竣工, 那三堂四橫上下兩層九十九間房子的圍龍式建築格局,有如一座中式城堡, 於2009年12月18日確定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ref>{{Cite Web|url=https://m.orangenews.hk/details?recommendId=144063|title=【香港奇穴】龍穴葬無名先人一夜暴富 曾大屋興建者發跡奇話|date=202-11-30|website=橙新聞|accessdate=2021-09-01}}</ref> 在光緒年間得「誥授奉直大夫」一銜,成為朝廷官員。<ref>{{Cite Web|url=https://mos.hk/shatin/10/22/96|title=山下圍|website=馬安山民康促進會|accessdate=2021-09-01}}</ref> ==早年經歷== 曾貫萬出生於一個大家庭,但因為是細房,人口又少,常給大房欺負,16歲便隨兄長曾輝賢來港謀生,靠出賣勞力維生。據說,由於他初時不懂打石,故只是在[[茶果嶺]]一處石塘做伙頭,但因性格乖巧,不久就轉做了打石學徒,數年間更升為頭目,那時由於香港突然發生瘟疫,工人紛紛回鄉躲避,連累不少石塘倒閉,曾貫萬亦失業。 惟求生活,他發現到與茶果嶺一海之隔的[[西灣河]]泊了不少漁船,便想到每日取山溪淡水賣給漁民,同時兼售雜貨,以捱過艱難時期, 於是他便搬到對面海居住。 ==一夜暴富傳聞== [[File:曾大屋7.jpg|thumb|frame|right|250px|曾大屋<br/> [https://hk.trip.com/travel-guide/attraction/hong-kong/tsang-tai-uk-10534777/ 原圖鏈結] [https://ak-d.tripcdn.com/images/0104t22156kvd6ctc28D7.jpg?proc=source%2Ftrip 來源出處 Trip]]] 傳聞在某天夜裏,曾貫萬到海濱乘涼,他突然看見高聳的[[柏架山]]上有一點火光,乍明乍現,詭秘古怪,如是者連續數個晚上,他都看見那點神秘火光良久不滅。那時曾貫萬年才廿九,在好奇心之下毅然冒險上山,查明底蘊! 一晚趁天氣不錯,便獨自提着燈籠上山。他心裏想:「只要把燈籠放到疑似發光處,下山後再看看兩點火光可有重疊,便能得出位置所在。」如是者也不知他上山下山了多少次,竟真的給他找出光點所在,誰知卻是大為失望! 一直以為那深山定是藏了甚麼奇珍異寶, 夜裏方會散發奇光,誰知滿山盡是大石頭的山坡, 荒涼一片, 唯一特異之處,就只有那些如屋子般大小的光滑巨石,以及在稍高處的一塊呂字形石, 石身上小下大,有若一石人孤零零地在山脊上站立。當時, 他居高臨下,仔細觀察四周環境,但見面前廣寬的海灣,海水緩緩由左而右流過,看得人心曠神怡,突悟道:「難道這裏竟是一處風水龍穴,午夜燐火正是留給有緣人的啟示?」 話說當年在茶果嶺石塘開山時,他曾撿獲兩片棄在山邊的臂骨, 他動了惻隱之心,便找了個陶甕盛載骨殖,放在居處附近,閒來便當作祖先供奉。如今他認為眼前是一塊風水地,便想到埋葬那副無名骨殖到此。 '''十六甕鹹魚之下全是白銀和碎金'''<br/> 傳說當曾貫萬葬下了那兩片無名骨殖後,他翌年夏天便接了一幫奇怪的買賣。 1838年, 一批來歷不明的漁民向曾氏兜賣十六甕鹹魚。礙於天氣熱,西灣河人口不多,曾貫萬僅以每甕八百錢的價錢,買了四甕,但漁民卻沒有拿走餘下的鹹魚,反而全數寄存到舖裏,聲稱稍後再取,誰知卻是一去不回。曾貫萬發現在全部甕中鹹魚之下,全是[[白銀]]和碎金。事後推測,那些漁民都是海盜扮的,卻不知搶回來的鹹魚甕底藏滿金銀。曾貫萬一夜暴富! 四年後[[英國]]人登陸香港島,曾貫萬設立三利石廠, 取得筲箕灣石塘的開採權,承辦了大量政府工程,舊[[最高法院]],[[薄扶林]] 19 世紀中期的建設和後來[[薄扶林水塘]]建造所需的大量石材,有相當部分正是由三利石廠提供。<ref>{{Cite Web|url=http://taiwai.hk/index.php?s=/Article/detail/article_id/252.html|title=曾大屋 |date=2017-09-23|website=大圍|accessdate=2021-09-01}}</ref>終成一代巨富。 由於曾貫萬的發跡和安葬無名先人的時間十分接近,所以他一直視無名先人為恩公。該墓呈半月形,作月白色,闊約30呎,乃是典型的客家墳式樣。整座墓是用水泥鋪成,四周不見任何裝飾物, 墓碑只是一塊粗糙的小麻石。墓碑上刻有「曾氏福德公之墓」七字,而上下款分別是「道光十七年丁酉歲孟春月重修」和「祀主曾奕賢立」。 「福德」二字則有兩種解釋,一是墓內先人並非嫡親,亦不知其名,遂稱作「福德」。二是墓內先人有恩德於建墓者,故建墓者以子孫自居,把他視作祖先看待。 ==曾氏子孫奉行的一條祖訓== [[File:曾氏每年清明節到筲箕灣拜山的通告.png|thumb|frame|right|200px|曾氏每年清明節到筲箕灣拜山的通告<br/> [https://m.orangenews.hk/details?recommendId=144063 原圖鏈結] [https://cdn.orangenews.hk/common//202011/3012270401ow.png 來源出處橙新聞]]] '''凡我曾氏子孫,每年春祭,必先到西灣河山上拜祭無名先人,然後才拜祭自家先祖。——曾貫萬''' 曾貫萬有此遺訓,主要是訓勵子孫不要忘本,因為他深信自己的成就,是靠扦葬一位無名先人的骨殖到今港島柏架山的風水地而來。 曾大屋村長曾炳坤還介紹,為感謝「福德公」的恩澤,「拜太公」也是曾大屋人每年的習俗,上山拜祭的曾氏族人可獲派一筆獎金,超過七十歲的長者還會額外多派一份,而獎金則來自曾氏物業租金和子孫捐款。<ref>{{Cite Web|url=http://www.stacc.org.hk/tc/download/Tsang_Tai_Uk_article1.pdf|title=昔日豪宅 今日民居 — 沙田曾大屋 |website=曾大屋|accessdate=2021-09-01}}</ref> ==風水名穴== 據風水師說,墓穴的位置暗合「木鉗穴」的風水法度,所以該處確是個龍穴。「木鉗」即樹枝椏杈,因為柏架山是一座「木形山」,它所落下的山脊便等如樹木枝幹,而橫財穴就如生長在椏杈裏的果實,是其精華所在,又由於墓中的骨殖是曾貫萬親手埋葬,故名穴蔭生的福份便全數落在他的身上。 風水師又指出,由於墓穴對着廣闊的[[維多利亞港]],《青囊序》中言「山管人丁、水管財」,是以其後人財運亨通;而在四週山頭的巨石,風水學說稱之為「倉庫」,亦主發富;至於那「石人」乃是站崗看守龍穴的侍衛,暗示發貴,如此加上墓的方向配合了元運,曾貫萬便誤打誤撞,在葬下無名骨殖後不及一年而速發,但因穴前的海水是打斜流經,故他獲得的不是正財而是橫財,故該穴大可稱之為〔橫財無名穴〕。 若非曾氏的好心地,這一段好心有好報的美事亦難發生,古人言:「山地好,不如心地好!」相信就是這個意思了!<ref>{{Cite Web|url=http://fengshui-magazine.com.hk/No.229-Jul16/A86a.htm|title= 愚徒探訪「曾氏福德公穴」座丙向壬兼午子,建於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風水地好,不如心地好之例子,是如此嗎?乞求師評!|website=新玄機|accessdate=2021-09-01}}</ref> ==軼事== 在筲箕灣耀東邨對上山頭的一座佛堂「極樂洞」,傳聞曾貫萬是為了紀念女兒而建造。 在[[日本]]侵華期間,曾貫萬的子孫常救濟難民,更會收留無家可歸者,由於難民都不識得當地名稱,因見客家圍村規模宏大,便都叫山廈圍做「曾大屋」。 曾貫萬去世後,曾葬大埔尾稔凹吉穴,但因明堂山泥下陷,2001年末移葬沙田水泉澳其妻在牛角窩的墓地附近。 ==視頻== {{#ev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F9tZNb0qrk&t=2s |alignment=inline |dimensions=46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曾氏福德公之墓】曾大屋建造者 曾貫萬 的 故事 Tsang Tai Uk, traditional Hong Kong old walled village}} ==參考來源== {{Reflist}} [[Category:清朝人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曾貫萬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