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的原始碼
←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3.jpg|350px|缩略图|右|<big>暨南大学(校园一角)</big>[https://pics2.baidu.com/feed/f9198618367adab4c1900c47712ed41b8601e470.jpeg?token=e07f266a039eae047a33789bb37038ae 原图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9973157721899529&wfr=spider&for=pc 来自 百度 的图片]]]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前身为1927年成立的[[生物]]学系,1999年整合重建。学院下设7系1中心,即生物工程学系、生态学<ref>[https://www.sohu.com/a/319379053_700334 专业介绍|生态学专业 ],搜狐,2019-06-09</ref>系、生物医学工程系、[[细胞生物学]]系、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系、免疫生物学系、发育与再生生物学系和赤潮与海洋生物学研究中心。 ==师资力量==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学科专业的设置体现了“面向海外,面向港澳”的办学方针和“重视基础, 强调应用”的原则,是理工医相结合、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相互渗透、系所(中心) 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群体。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精干的教学、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队伍。我院现有教职工190人,正高职称教师49人,副高职称教师42人;博士生导师34人,[[硕士生导师]]75人。在教学科研队伍中,75%的人员具有博士[[学位]]。他们当中有很多人从国外学成归来,在教学和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他们在各学科、各自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己初步形成产学研相结合,横向、纵向开拓发展的教学科研的新局面,涌现出许多学术造诣深,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杰出科技工作者。 ==学院历史==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前身生物系、[[化学]]系和[[研究所]](中心)的[[历史]]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近十多年来,经过专业调整和资源重组,以生命科学为纽带的各交叉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完善和发展,为学院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院以科研特征而立足于暨南校园,在基础探索、高新技术研究和产业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据统计,仅“十·五”以来,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各系、所、中心共承担的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973”项目<ref>[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09-10/20091027171350633.htm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高校排名],生物通,2009-10-28</ref>、“863”项目、国家“ 十·五”攻关项目、国家及省市各类基金项目共158项。 “九·五”以来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共获得包括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务院侨办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在内的各类教学科技成果奖共计30多项,获得各项专利约46项。其中有关水域生态学及赤潮问题的研究享誉全国,研究成果“外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获得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国家一类新药证书,且已投入临床适用,HCG 避孕疫苗的研究被誉为我国避孕疫苗研究的里程碑。 ==学院贡献== 在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方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应用性[[项目]]也有了较大的突破。以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的研究工作和中试基地为基础,建立的相关的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成为广州市发展生物技术产业的一个重要的技术孵化基地 。以bFGF为基础的外用药物、护肤品系列;具有实用的激光生物技术、生物医学材料开发出的医用导管系列,茶多酚系列产品,膜渗透技术,降解黄曲霉素酶等高技术产品,为社会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视频== ===<center>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开学第一天,暨南大学港澳台学生同升一面国旗!</center> <center>{{#iDisplay:l0921lvrc4r|560|390|qq}}</center> <center>平凡的我们 暨南大学我是记者团队</center> <center>{{#iDisplay:t3002h2kbh6|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
返回「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