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46.9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昭化县 的原始碼
←
昭化县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昭化县'''是四川省广元市历史上的一个县。 战国时此即为苴国都城,时称葭萌,距今已有约2300多年建城史。秦灭苴国后置葭萌县,是四川最早建县的地方。后先后改为汉寿县、晋寿县、益昌县、[[京兆县]]、益昌县、[[益光县]]、益昌县。 北宋开宝五年(972年)改益昌县为昭化县,宋太祖赵匡胤以"昭示皇恩,以化万民"钦赐此地名为"昭化"。1951年昭化县人民政府驻地由曲回坝(今昭化镇)迁址宝轮院(今宝轮镇)。1959年昭化县并入广元县,昭化县成为历史。 2013年4月,广元市元坝区更名为昭化区,恢复"昭化"这一古名。<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GD0PQS8605508W4F.html | 昭化县] </ref> ==基本概况== 昭化县,是四川最早建县的地方,位于四川盆地北部边缘,今广元市市辖区西部,1958年昭化县并入广元县,古城成为今天的昭化镇。春秋战国时期昭化是一个小诸侯国"苴国",秦王灭蜀时就顺带灭了它。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此设县名曰:"葭萌",成为北出四川的重镇。宋朝初年,为了"昭示皇恩,以化万民",宋太祖皇帝赐此地为"昭化"。公元972年(北宋开宝五年)正式改益昌县为昭化县。1950年昭化县人民政府由曲回(今昭化镇)迁址宝轮院(今宝轮镇)。 1959年昭化县并入广元县,"昭化县"建制成为历史,原昭化地改属广元市中区管辖,1989年设置元坝区,原昭化地分属市中区(2005年更名为利州区)、元坝区管辖。 昭化县位于嘉陵江两岸,是川北最古老的古城镇。西依牛头山、嘉陵江、白龙江、清江河环绕东、南、北三面,形成天堑。为古代入蜀之必经之地,古人称其"北枕秦陇,西凭剑关,全蜀咽喉,蜀门锁钥"。"虽弹丸之城而有金汤之因"。为兵家必争之地。古城古迹众多。城垣、3个城门、石待、文庙、考棚等石建筑尚存。蜀汉费祎墓、鲍三娘墓、宋代朱勇皆在四邻。<ref>[http://chz.wenming.cn/wmzh/201410/t20141022_1410817.html | 基本概况] </ref> ==历史沿革== 西周时,巴、蜀、苴先民在今昭化镇建立邦国"苴"。春秋战国时,为蜀王领地。战国时期,蜀王尚封其弟为苴候,在今昭化土基坝建立苴国都邑。土基坝位于白龙江流入入嘉陵江两江交汇处之东岸,旧城名"吐费城",后因两江水涨被淹没,遂弃旧城,将都邑迁至白龙江西岸1公里处别筑城池,从此称葭萌,即后来之昭化县治所,今之昭化古城。距今已有约二千三百年建城史。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更元年九年),因苴、蜀相攻击,秦遂趁机伐蜀并苴。在苴侯所在地建置葭萌县,属秦。公元217年(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改葭萌县为汉寿县。公元280年(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汉寿县置晋寿县。公元390年(东晋太元十五年),改晋寿县置益昌县。公元544年(西魏废帝元钦三年),废益昌县为京兆县。公元557年(北周孝闵帝元年),改京兆县为益昌县。 公元925年(后唐庄宗同光三年),改益昌县为益光县。[3] 后蜀置昭武军于利州(治今广元)。宋太祖平蜀后初复改益光县为益昌县。 公元972年(开宝五年)再改益昌县为昭化县。改益昌县名昭化县以示文治,"昭化"得名于此。北宋在昭化县治设昭化镇。1935年4月10日,红四方面军在昭化县境内的白田坝(今利州区赤化镇)建置赤化县苏维埃政权,同年设第一区(城厢区)及城厢联保处。1940年改城厢联保处为城厢镇。1945年改第一区为第二指导区。 1949年12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昭化城。1950年1月,昭化县人民政府在今昭化镇成立,隶属剑阁专署。同年建城关区,昭化县人民政府迁宝轮院。1953年隶属绵阳专署。1959年3月22日撤昭化县并入广元县。 1950年1月昭化县人民政府成立,将原昭化县制划分为五个行政区,即城关区、宝轮区、[[三堆区]]、虎跳区、龙凤区(虎跳区划出的一部分)。1951年增设凉葛区,全县年底为6区,45乡。1952年4月,从虎跳区划出黄龙、麻石、山溪、白果4乡,增设红岩区。从三堆区划出刘家、天隍、白水、沫浴4乡,增设白水区。 1952年8月,剑阁县下寺、三郎、马鹿、拐枣、沙坝、福星等乡划入原昭化县,昭化县的鸯溪、府君、石城、化林等乡划归剑阁。 1953年新建8乡2镇。1955年新建1乡,撤销2区、1乡合并为18乡,4月撤销红岩区。1956年撤销1区、1镇,共10乡,1958年将上寺乡并入白家乡,撤销下寺区公所,恢复宝轮区公所。1959年3月,昭化、广元合并。 1985年2月8日广元建市,原广元县更名为广元市中区,原昭化县地属市中区。1986年撤市中区昭化、虎跳、王家、卫子四个小区建立卫子区公所,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卫子区公所建元坝区,原昭化县地分属市中区、元坝区。<ref>[https://new.qq.com/omn/20210602/20210602A0D9EM00.htmll | 历史沿革] </ref> ==行政区划== '''行政区域变革''' 民国24年(1935年)底,民国政府设置行政督察区,昭化县属四川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区剑阁专员公署。改乡为联保保甲制,全县辖3个区,18个联保。 一区辖:城关一联保,射箭二联保,达摩戌三联保,鸭红岩四联保,石龙五联保,宝轮六联保,上寺七联保; 二区辖:虎跳八联保,府君庙九联保,鸳溪十联保,太公十一联保,黄金口十二联保; 三区辖:三堆坝十三联保,水磨十四联保,白水十五联保,天隍院十六联保,松盖十七联保,凉水井十八联保。 民国26年(1937年)将18个联保整编为16个联保办事处。 一区辖:城关、射箭、大朝、盘龙、宝轮联保办事处; 二区辖:虎跳、黄龙、鸳溪、龙凤、太公联保办事处; 三区辖:三堆、水磨、白龙、天隍、凉水、松盖联保办事处。 民国29年(1940年)元月,将16个联保办事处,缩编为10个乡(镇),实行乡、保甲制,废联保办事处,建立3个区公所、管辖5镇5乡。 一区公所辖:城厢镇、射箭乡、盘龙乡、宝轮镇; 二区公所辖:虎跳镇、黄龙乡、龙凤乡; 三区公所辖:三堆镇、白水镇、凉水乡。 民国34年(1945年)增设区公所(设4个区)除保留城厢镇外,其余4个镇改为乡。并将一区改三区、三区改二区、二区改一区: 一区公所辖:虎跳、黄龙、龙风乡; 二区公所辖:三堆、白水乡; 三区公所辖:城厢镇,射箭、盘龙乡; 四区公所辖:宝轮、凉水乡。 民国36年(1947年)9至11月增设鸳溪乡、大朝乡,同时撤销第四区,将宝轮乡划归三区为县的直属区;凉水乡划归二区,其余乡(镇)未变。全县辖3个区,12个乡(镇),1524个甲。 1949年12月昭化县人民政府成立,仍沿袭旧的区划。 1950年2月将原昭化县旧制划为4个行政区(一区城关、二区宝轮、三区三堆、 四区虎跳),5月增设龙凤区为第五区。开始建立乡、村政权,设立区委、区公所(县委、县政府派出机构),相继改甲为村、组。 1951年增设凉葛区,全县年底为6个区,45个乡。 宝轮区辖:宝轮、石龙、郭家、盘龙、上石、白马、范家、白田、梨树9个乡; 城关区辖:城关、曲回、石盘、大朝、朝阳、板石、明觉、射箭8个乡; 三堆区辖:三堆、高桥、平溪、水磨、白水、刘家、天隍、沐浴8个乡; 虎跳区辖:虎跳、太公、黄龙、白果、香溪、麻石、陈家、张家8个乡; 龙风区辖:府君、亭子、石城、白桥、青牛、鸯溪、鸳溪7个乡; 凉葛区辖:七佛、凉水、楼子、松盖、葛底5个乡。 1952年4月,为了加强领导,便于开展工作,从虎跳区划出黄龙、麻石、山溪、白果乡,增设红岩区为第七区;5月又从三堆区划出刘家、天隍、白水、沐浴乡,增设白水区为第八区。 同年11月7日县人民政府召开各区长会议,将全县区、乡行政区划进行调整: 宝轮为第一区人民政府,建于1950年, 治地宝轮院。辖:宝轮、石桥、梨树、 白田、 白马、范家、郭家、石龙、盘龙、上石、罗家11个乡; 城关为第二区人民政府,建于1950年,治地昭化古城。辖:城关、石盘、曲回、朝阳、射箭、板石、潼梓、大朝8个乡; 三堆为第三区人民政府,建于1950年,治地三堆坝。辖:三堆、高桥、宝珠、井田、水磨、七里、平溪7个乡; 红岩为第四区人民政府,建于1952年4月,治地红岩乡。辖:红岩、复兴、明觉、 白果、山溪、麻石、黄龙、沙坝8个乡; 虎跳为第五区人民政府,建于1950年,治地虎跳驿。辖:虎跳、陈家、张家、香溪、青牛、坳盘、回龙、太公8个乡; 下寺为第六区人民政府,建于1950年,治地沙溪坝。辖:沙溪、大仓、拐枣、猫儿、松盖5个乡; 凉葛为第七区人民政府,建于1951年,治地七佛(1952年迁马鹿)。辖:七佛、葛底、凉水、楼子、金山、马鹿、三郎7个乡。至此昭化县辖7个区,54个乡。 1953年新建8个乡2个镇。由三郎乡分出陈家、竹园、黄沙3个村,建置黄沙乡;葛底乡分出角上、丈桑、柏杨、白家、木竹5个村,建置碾子乡;松盖乡分出火石、马村、侯家、白家4个村,建置白家乡;马鹿乡分出三合、大水、衡柏、陇溪、树古5个村,建置大水乡;凉水乡分出村、组,建置土地乡;猫儿乡分出五台、麻柳、石瓮3个村,建置普广乡。(白家、普广二乡属下寺区,其余4个乡属凉葛区);水磨乡分出石沟、大瓦、黄莲、五甲、联合五个村,建置青林乡,属三堆区;朝阳乡分出新民、建设、柏杨、大凉、红岩5个村,建置柏林乡,属城关区;宝轮乡分出村、组,建置宝轮镇;三堆乡分出村、组,建置三堆镇。同年9月撤销川北行署,建置四川省人民政府,撤销广元专员公署,并入绵阳专员公署,县俱属。并将区人民政府改为区公所(县的派出机构)。 1955年4月撤销红岩区,将黄龙乡、麻石乡划归虎跳区,其余6个乡划归城关区;由黄龙乡分出双龙、青龙、玉罗村及虎跳乡的杨家村,建置丁家乡,属虎跳区。同年12月13日,撤销下寺区,所属7个乡全部划归宝轮区;将上石乡并入盘龙乡,麻石乡并入黄龙乡,石桥、梨树乡并入白田乡,城关、百盘乡并入曲回乡,大仓、大桥乡并入沙溪乡,潼梓乡并入明觉乡,板石乡并入射箭乡,郭家乡并入石龙乡,复兴乡并入红岩乡,柏林乡并入朝阳乡,平溪乡并入井田乡,普广乡并入黄沙乡,回龙乡并入张家乡,山溪乡并入白果乡。 1956年4月20日奉四川省人民委员会(56)省民政字第0301号文件的批复,撤销三堆镇的建置。11月2日根据绵阳专署(56)人统字第78号通知,撤销宝轮区公所,所属乡(镇)为昭化县的直属乡(镇),并将以下乡(镇)合并:碾子乡并入葛底乡;松盖乡并入白家乡;拐枣、上寺、沙溪乡合并,更名下寺乡(县的直属乡);大水乡并入马鹿乡;土地乡并入凉水乡;宝珠、高桥乡并入三堆乡;青林乡并入水磨乡;丁家乡并入黄龙乡。通过撤区并乡后,全县辖32个乡(镇)。 1957年恢复下寺区,乡的隶属关系同前。同时复置陈家、青牛乡,属虎跳区;复置青林乡,属三堆区;复置上寺乡,属下寺区。 1958年将上寺乡并入白家乡。同时撤销下寺区公所,恢复宝轮区公所,将下寺区公所领属乡村划归宝轮区。 1959年昭化县并入广元县后,全县辖河西、大石、王家、新场、虎跳、昭化、宝轮、竹园、三堆、羊模、朝天、中子、曾家、大滩等14个区公所,嘉陵、宝轮2个镇和70个人民公社。 1985年广元建市,改广元县为广元市市中区。市中区辖14个区公所,3个街道办事处(嘉陵、东坝、河西),11个镇(三堆、宝轮、荣山、大石、元坝、昭化、虎跳、竹园、朝天、元吉、下寺)和72个乡。 1986年撤原昭化、虎跳、王家3个区公所,将其所领乡镇并入卫子区公所,辖26个乡镇。 1989年2月卫子区公所设卫子、昭化、王家、虎跳4个办事处,所领原辖乡镇。 1989年9月建元坝区,将市中区的元坝、柳桥、竹园、马鹿、金子山、七佛、建峰、白家、碾子、上寺等10个乡镇划入。1991年将竹园镇和金子山、马鹿、七佛、建峰、白家、碾子6个乡划归青川县,将上寺乡划归剑阁。1992年10月撤销卫子、昭化、王家、虎跳4个办事处,同时实行撤乡并镇,全区28个乡镇合并为6个镇10个乡。同年12月将苍溪县小新乡划入。1993年5月小新乡与磨滩乡合并建磨滩镇。1995年撤销柏林沟乡、红岩乡,建柏林沟镇、红岩镇,并复置晋贤、文村、张家、香溪、青牛、陈江、丁家、大朝、朝阳、梅树乡。全区为9个镇,17个乡,2个工作委员会。1997年撤销柳桥、紫云工作委员会复置柳桥、紫云乡。全区为9个镇19个乡。<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GD0PQS8605508W4F.html | 行政区划] </ref> ==传统区域== 昭化县行政区划不断变迁,但传统基础辖区未变,始终以城关昭化、宝轮、三堆、虎跳四大片区为主干未变,其历史上划入的青川县竹园片区(亦称凉葛片区)、剑阁县下寺片区最终仍然划返原所属区域。 昭化传统四区范围,现在乡镇名称; 昭化区:昭化、大朝、朝阳、射箭、明觉、红岩、沙坝(属元坝区) 虎跳区:虎跳、青牛、陈江、丁家、黄龙、太公、张家、香溪、白果(属元坝区) 三堆区:三堆、金洞(属利州区) 宝轮区:宝轮、赤化、盘龙、白朝(属利州区) 昭化周边二区范围,现在乡镇名称; 凉葛区:竹园、金子山、马鹿、七佛、建峰、碾子(属青川县) 下寺区:上寺、下寺、白家(上寺和下寺属剑阁,白家属青川县) 广元新设立的经济区--三江新区,所属范围; 昭化区:昭化、大朝、朝阳、射箭、明觉、红岩、沙坝 宝轮区:宝轮、赤化、盘龙(无白朝) 三堆区:三堆(无金洞)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昭化县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