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布魯諾·法蘭克 的原始碼
←
布魯諾·法蘭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布魯諾·法蘭克</big>''' |- |<center><img src=https://images.findagrave.com/photos250/photos/2001/222/frankbrunobio.jpg =j4Oz-Lgt/300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findagrave.com/memorial/19753/bruno-frank# 圖片來源]</small> |- |- | align= light| |} '''布魯諾·法蘭克'''Bruno Frank,(1887年6月13日-1945年6月20日)出生於德國斯圖加特的猶太人,是[[德國]]詩人、劇作家和人文主義者。 1933年,逃離德國納粹的德國知識分子之一。 1937年,移居美國。 法蘭克寫了兩部重要的小說,《塞萬提斯》(1934年)和《德雷斯帕斯》(1937年)。<ref>[https://www.findagrave.com/memorial/19753/bruno-frank# findagrave - 布魯諾·法蘭克]</ref> 弗蘭克為由威廉·迪特爾執導、查爾斯·勞頓主演、根據[[維克多]]·[[雨果]]的小說改編的流行電影版《巴黎圣母院》(1939年的電影)編寫了劇本。和《居里夫人》(1943年的電影)做出了貢獻。 法蘭克幫助建立了[[歐洲]]電影基金,該基金通過募集資金補貼工作室合同來支持失業的流亡作家。 1945年6月20日,在[[加利福尼亞州]][[比佛利山莊]]死於[[心臟]]病。 ==生平== 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銀行家。 早年在斯圖加特的一所預科學校就讀,然後轉到圖林根州的一所大學。他在圖賓根大學獲得哲學和文學博士學位。 1905年,18歲時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詩集。後他搬到了[[慕尼黑]]——當時被認為是德國最國際化的城市——並涉足那裡的文學界。他結識了[[Frank Wedekind]]、[[Rainer Maria Rilke]]、[[Wilhelm Speyer]]和[[Lion Feuchtwanger]]等作家。並與[[托馬斯·曼建]]立了終生的友誼。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法蘭克加入了德國軍隊,並在[[俄羅斯]]加入前線作戰。他在那裡受了重傷,被送回德國,並在巴伐利亞的家中休養了幾年。康復後,他開始了非常成功的小說家和劇作家生涯,並為德國舞台改編和翻譯了[[馬塞爾·帕尼奧爾]]、[[諾埃爾·考沃德]]和[[薩沙·吉特里]]等外國作家的戲劇。法蘭克對阿道夫·希特勒領導的納粹運動的日益強大感到震驚。 1933年,臭名昭著的國會大火之後——納粹燒毀了德國議會大樓並將其歸咎於“共產黨人和猶太人”——身為[[猶太人]]的法蘭克看到牆上的文字,他和他的家人離開了德國. 他們在[[瑞士]]和[[法國]]生活了一段時間,然後搬到了奧地利。1935年,希特勒第吞併了奧地利。<ref>[https://www.imdb.com/name/nm0290863/bio 布魯諾·法蘭克傳]</ref> 1937年,弗蘭克和他的家人離開了歐洲。前往美國,在那裡他得到了一個位在好萊塢的工作。 ==家庭== 伴侶伊麗莎白·帕倫伯格-馬薩里。 他的侄子Anthony M. Frank於 1988年成為美國郵政局長。 ==台灣翻譯著作== 害羞再見 (Conquer Shyness)<ref>[https://portal.dnb.de/opac/showFullRecord?currentResultId=%22118702866%22%26any¤tPosition=0 德國國家圖書館 - 相關文獻]</ref> 克服拖延 (Stop Procrastinating) 遠離寂寞 (Conquer Loneliness) <ref>[https://koha.shu.edu.tw/cgi-bin/koha/opac-detail.pl?biblionumber=99100 世新大學 - 圖書館]</ref> ==參考資料== [[Category:德國人]] [[Category:作家]]
返回「
布魯諾·法蘭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