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6.25.24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安史之乱 的原始碼
←
安史之乱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安史之亂.jpeg |thumb|right|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503/713130e149cc423b870408c39220ed01.jpeg 原圖連結] [https://www.sohu.com/a/392801378_120527318「圖片來源 」] ]]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背景== [[File:安史之亂六.jpg |thumb|左| [https://pic1.zhimg.com/80/v2-b2816c47d7812722108aa0cf6fd0e727_1440w.jpg 原圖連結] [https://zhuanlan.zhihu.com/p/72881169「圖片來源 」] ]] [[唐玄宗]]統治前期,唐玄宗勵精圖治。農耕技術有很大發展,手工業發達,絲織技術高超,飲茶之風也在全國範圍盛行。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唐玄宗改元天寶後,承平日久,國家無事,唐玄宗喪失向上求治的精神,志得意滿,開始放縱享樂,從此少問國事。在納[[楊玉環]]為貴妃後,更加沉溺酒色。 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劍」惡名的[[李林甫]]為宰相長達十八年,使得朝政敗壞。 李林甫死後又以[[楊國忠]]為相,此時期又開始出現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權勢炙手可熱。唐玄宗好大喜功,為此邊境將領經常挑起對異族的戰事,以邀戰功。又由於當時兵制由府兵制改為募兵制,使得節度使與軍鎮上的士兵結合在一起,就出現了邊將專軍的局面。其中以胡人[[安祿山]]最著。 安祿山掌握重兵,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敗、軍事空虛之機和史思明發動叛亂,次年十二月叛軍攻入首都長安,史稱「安史之亂」。 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是為唐肅宗,唐玄宗被遙尊為太上皇。安祿山則自稱大燕皇帝,年號聖武。經過8年時間這場叛亂才被平定。<ref>[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4004 關鍵評論 - 安史之亂不僅是唐代史、中國史分水嶺,甚至是歐亞大陸史的 ...]</ref> ==爆發的原因==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ref>[https://www.sohu.com/a/392801378_120527318 搜狐 - 安史之乱到底是如何发生,爆发原因是什么?_安禄山 - ]</ref> ===經濟矛盾=== 唐玄宗開元時期,社會經濟雖然達到空前繁榮,出現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時由於封建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土地兼併, 以至百姓多遷徙流亡。 均田制破壞,均田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統治集團日益腐化。從開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過著縱情聲色的生活,楊貴妃一家勢傾天下,任意揮霍,宮中專為貴妃院織錦刺繡的工匠就達七百人,楊貴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錢就上百萬。楊氏兄弟姐妹五家,聲色犬馬,權欲熏心,過著荒淫糜爛的生活 [6] 。統治階級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促使社會矛盾不斷加劇。 ===階級矛盾=== 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後期,“口有蜜、腹有劍”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達十九年之久。他在職期間排斥異己,培植黨羽,把持朝政。 繼他上台的楊貴妃之兄楊國忠,更是一個“不顧天下成敗”,只顧循私誤國之人,他公行賄賂,妒賢忌能,驕縱跋扈,不可一世。奸臣當道,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尤其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爭權奪利,成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線。 此外,西北派節度使哥舒翰與東北派節度使安祿山之間,也素有裂隙。內外交錯,使唐玄宗後期統治階級內部君與臣、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 ===內部矛盾=== 中央和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矛盾,則是促成安史之亂最為重要的因素。由於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壞,從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這些召募來的職業軍人受地方軍閥的收買籠絡,和將領形成一種特殊的盤根錯節、牢不可分的關係。 加之,開元以後,在邊防普遍設立節度使製度,他們的權力越來越大,至於“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財賦”,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到天寶元年(742年),邊軍不斷增加,達到四十九萬人,佔全國總兵數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東北和西北邊境,僅安祿山所掌范陽等三鎮即達十五萬人。而中央軍則不僅數量不足,而且質量太差,平時毫無作戰準備,打起仗來,不堪一擊。節度使的日益強大,與中央政權矛盾日深,到天寶末年,終於爆發成為安史之亂。 [[李林甫]]出任宰相時,為鞏固權位,杜絕邊將入相之路,稱胡人忠勇無異心,淳樸單純,建議玄宗用胡人為鎮守邊界的節度使,而且又放任他們擁兵自重。因此安祿山身為胡人等得以取得權力,東北城的鞠仁兵是安祿山部隊中最驍勇勁捷的一支部隊。而安祿山也因兼三大兵鎮獨掌十八萬三千九百人的兵力而有叛唐的實力及野心。 754年,安祿山奉命入長安,玄宗由是更信任安祿山《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七》:上嘗謂力士:“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邊事付之諸將,夫復何憂!”力士答曰:“邊將擁兵太重,陛下將何以製之,臣恐一旦禍發,不可複救,何得謂無憂也。”又言“自陛下以權假宰相,賞罰無章,陰陽失度,臣何敢言。”就如李泌所說:“假如當初封賞給安祿山的不是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之官,而是給他百里之國,也就不會謀反了。”遺憾的是,玄宗不聽高力士的言論、加之玄宗義子漢人名將王忠嗣忤逆於他。 如此玄宗更崇信安祿山。王忠嗣因此出局,唐朝也就失去了製約安祿山的重要力量。 安史之亂的性質是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更具體說,是唐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鬥爭。安史之亂的首領們雖曾利用了人民對唐王朝的反抗情緒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這並不能影響這次叛亂的根本性質。 另一方面,在戰亂中由於安史叛軍對人民的殘暴行徑,曾引起了像常山太守顏杲卿、平原太守顏真卿以及張巡、許遠的死守睢陽等的反抗鬥爭,這些局部地區反暴政的鬥爭是正義的,但同樣也絲毫不能改變整個戰爭的性質。 ===玄宗怠政=== 開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國家無事,[[唐玄宗]]逐漸喪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寶後,政治愈加腐敗。唐玄宗更耽於享樂,寵幸[[楊貴妃]],安祿山為自保和升官拜楊貴妃為母親。由提倡節儉變為揮金如土,如曾將一年各地之貢物賜予李林甫。他又把國政先後交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李林甫是口蜜腹劍的宰相,任內憑著玄宗的信任專權用事達十九年,杜絕言路,排斥忠良。楊國忠因楊貴妃得到寵幸而繼李林甫出任宰相,只知搜刮民財,以致群小當道,國事日非,朝政腐敗,讓安祿山有機可乘。 ===將相不和=== 安祿山兼三大兵鎮獨掌大軍,其中精銳唐朝正規軍已達到15萬,擁兵邊陲,其手下驍勇善戰,甚獲玄宗寵信,引來宰相楊國忠忌恨。兩人因而交惡,而唐玄宗又對此不加干預。安祿山久懷異志,加上手握重兵,意圖以討之名舉兵叛唐。 ==戰爭過程== ===叛軍參與將領=== 安祿山:其先祖是西域粟特貴族,因功受唐王朝賞封賜姓“安“。 安慶緒:安祿山次子。 史思明:其貌不揚,懂六蕃語,與安祿山為同鄉。 史朝義:史思明長子。 ===唐軍參與將領=== 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陳玄禮、郭子儀、李光弼、僕固懷恩、顏真卿、許遠、張巡、顏杲卿、魯炅、張介然。 ==安祿山起兵== [[File:安史之亂二.jpeg |thumb|right|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503/9127c486fb05487ea7d775535a4d16ed.jpeg 原圖連結] [https://www.sohu.com/a/392801378_120527318「圖片來源 」] ]] 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屬下唐兵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共15萬人,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 安祿山乘鐵輿,其屬下步騎精銳煙塵千里,鼓譟之聲震地。當時海內承平日久,百姓以及幾代人沒有見過戰爭了,聽說范陽兵起,遠近都震驚。河北都是安祿山統轄範圍內的,叛軍所經過的州縣,都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者開門迎接叛軍,或者棄城逃跑,或者被叛軍擒殺,叛軍很快就控制了河北。 太原以及東受降城的人奏報安祿山造反,而唐玄宗仍然認為是厭惡安祿山的人編造的假話,沒有相信。 ==唐廷反擊== [[File:安史之亂三.jpeg |thumb|左|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503/33c4c0b873ba4092aa6b2e50888a0771.jpeg 原圖連結] [https://www.sohu.com/a/392801378_120527318「圖片來源 」] ]] 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唐玄宗才相信安祿山確實率兵造反,召來宰相楊國忠商議應變之策。 唐玄宗任命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陽、平盧節度使,防守洛陽,接著任命他的第六子榮王李琬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東征。唐玄宗於十一月十五日派使畢思琛往東都洛陽募兵防守。唐朝的精銳邊軍大多還沒有趕回,高仙芝、封常清臨時在長安、洛陽募兵,得到的是市井子弟,缺乏戰鬥經驗,而且還沒有經過訓練。 安祿山的大軍雖然遇上阻礙,但由於楊國忠的無能,使安祿山於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就攻入洛陽。東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盧奕不肯投降,被俘後為安祿山所殺,河南尹達奚珣投降安祿山。退守潼關的安西節度使封常清、高仙芝採以守勢,堅守潼關不出。可是因為唐玄宗聽了監軍宦官的誣告,以“失律喪師”之罪處斬封常清、高仙芝。天寶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改元聖武。 755年(天寶十四載)十二月,唐玄宗在洛陽失守之後,聽信宦官監軍邊令誠的讒言,殺大將封常清、高仙芝,起用病廢在家的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令其率軍20萬,鎮守潼關。潼關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哥舒翰進駐潼關後,立即加固城防,深溝高壘,閉關固守。天寶十五載正月,安祿山命其子安慶緒率兵攻潼關,被哥舒翰擊退。安軍主力被阻於潼關數月,不能西進。安祿山見強攻不行,便命崔乾佑將老弱病殘的士卒屯於陝郡(治今河南三門峽市西),而將精銳部隊隱蔽起來,想誘使哥舒翰棄險出戰。五月,唐玄宗接到叛將崔乾佑在陝郡“兵不滿四千,皆贏弱無備“的情報,就遣使令哥舒翰出兵收復陝洛。哥舒翰立即上書玄宗,認為:安祿山久習用兵,今起兵叛亂,不會不作準備,一定是用羸師弱卒來引誘我們,如若進兵,正好中計。況且叛軍勞師遠征,利在速。官軍憑藉潼關天險抵擋他們,利在堅守。且叛軍暴虐無道,失去民心,日漸衰頹,很快就要發生內亂,(那時)再攻打他便可不戰而擒。與此同時,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攻打叛將史思明,打了幾個大勝仗,進展十分順利,因此他們二人認為潼關只宜堅守,不可輕出,二人主張引朔方軍北取范陽,覆叛軍巢穴,促使叛軍內部潰散。但是,宰相楊國忠卻懷疑哥舒翰意在謀己,便對唐玄宗說,哥舒翰按兵不動,會坐失良機。 [[File:安史之亂五.jpeg |thumb|right|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503/cff69bc94a2b44569d4703a0baeed54a.jpeg 原圖連結] [https://www.sohu.com/a/392801378_120527318「圖片來源 」] ]] 玄宗輕信讒言,對郭、李良謀置之不理,便連續派遣中使催哥[[舒翰]]出戰。哥舒翰被逼無奈,撫膺慟哭。哥舒翰被迫於六月初四領兵出關,初七,在靈寶西原與崔乾佑部相遇。靈寶南面靠山,北臨黃河,中間是一條70里長的狹窄山道。崔乾佑預先把精兵埋伏在南面山上,於初八領兵與唐軍決戰。唐軍以王思禮等率精兵5萬在前,龐忠等率10萬大軍繼後,另派3萬人在黃河北岸高處擊鼓助攻。兩軍相交,唐軍見叛軍陣勢不整,偃旗欲逃,便長驅直進,結果被誘進隘路。叛軍伏兵突起,從山上投下滾木檑石,唐軍士卒擁擠於隘道,難以展開,死傷甚眾。哥舒翰急令氈車在前面衝擊,企圖打開了一條進路,但被叛軍用縱火焚燒的草車堵塞不得前進。唐軍被煙焰迷目,看不清目標,以為叛軍在濃煙中,便亂發弩箭,直到日落矢盡,才知中計。這時,崔乾佑命同羅精騎從南面山谷迂迴到官軍背後殺出,唐軍前後受擊,亂作一團,有的棄甲逃入山谷,有的被擠入黃河淹死,絕望的號叫聲驚天駭地,一片慘狀。唐後軍見前軍大敗,不戰自潰。黃河北岸的唐軍見勢不利,也紛紛潰散。哥舒翰只帶數百騎狼狽竄逃,從黃河西渡進入潼關,潼關外挖了三條戰壕,都是二丈寬一丈深,人和馬掉進溝裡,一會就填滿了,後面的人就踩著屍體過去。唐軍將近20萬軍隊,逃回潼關的只有8000餘人。初九,崔乾佑攻占潼關。哥舒翰撤到關西驛,張貼榜文招攬失散的兵卒,想要繼續把守潼關。吐蕃將領火拔歸仁帶著一百餘騎兵包圍驛站,進去對哥舒翰說:“賊兵來了,請元帥上馬。”哥舒翰走出驛站上馬,火拔歸仁及眾將扣頭說:“元帥擁有20萬兵馬,一場戰鬥就把他們都拋棄了,有何臉面再見天子?且元帥沒有見到高仙芝和封常清的遭遇嗎?請元帥投降安祿山!”哥舒翰不從,火拔歸仁就把他的腿綁到馬肚子上,連同其他不順從的將領一起投降安祿山。 此戰,是中國戰爭史上伏擊戰的典型戰例,唐玄宗錯誤估計形勢,拒絕採取據守險要、持久疲敵、伺機出擊的方針,過早地出關反攻,結果造成人地兩失,使平叛戰爭急轉直下。崔乾佑潛鋒蓄銳,誘唐軍棄險出戰;會戰時,又偃旗欲遁,誘唐軍進入伏擊區,因而取得大勝。 ==長安失陷== [[File:安史之亂七.jpg |thumb|左| [https://picb.zhimg.com/80/v2-0fd46bc30ec42cf799f01cabfc1f4299_1440w.jpg 原圖連結] [https://zhuanlan.zhihu.com/p/72881169「圖片來源 」] ]] 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安祿山指揮叛軍主力進攻洛陽、潼關,意圖突破這兩個重鎮而直取長安!後來洛陽淪陷,但天險潼關卻因為高仙芝、封常清的有力固守,使得安史叛軍久攻不下,甚至迫使敵軍有了回撤的打算。 但是晚年的[[李隆基]]已經利令智昏,不復年輕時代的英明果決。高仙芝和封長清採取固守的正確作戰方法,使得遠道而來的敵軍想速戰速決的計劃不能得逞,而且潼關作為長安的屏障,也有力的護衛了長安;可是一些奸邪小人卻在李隆基面前說高仙芝和封長清的壞話,詆毀他們與安史叛軍相勾結,所以遲遲沒有與叛軍正面交戰,李隆基不經過仔細調查,竟然將二人斬首示眾,致使朝廷失去了兩員經驗豐富、作戰勇敢的將領! <ref>[https://www.ychlpyss.edu.hk › Form_4_best_eassy2 › WCM 王俊銘題目:唐玄宗應為安史之亂的爆發負上首要責任 ]</ref> 之後李隆基又派上了年紀的哥舒翰統領潼關的軍隊拒敵,當時鎮守潼關的軍隊有二十萬!哥舒翰正確的判斷了雙方的形勢,也認為堅守不出才是御敵之策,隨著日子一天天拖延下去,唐玄宗對他們也失去了耐心,而且奸相楊國忠又在鼓動玄宗下聖旨強迫哥舒翰出戰,哥舒翰在接到聖旨後知道此戰必敗,但懾於皇權的威嚴,不得已帶兵出戰,最後果然大敗,自己也被手下綁赴敵營。 唐玄宗所在的長安得知潼關失守後一處混亂。甲午日,百官中上朝的不過一兩個人,皇帝到勤政樓頒下製書說要親征,眾人都不信。這天,皇帝的禁軍儀仗遷到了大明宮。傍晚,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整編六軍,多賞賜錢財,從馬厩裡挑出九百匹馬,外面都一無所知。安史大軍日漸逼近,乙未日黎明,皇帝帶著貴妃姐妹、皇子、皇孫、公主、妃子、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和近侍從延秋門出逃。後來行到馬嵬坡,六軍將士終於忍無可忍,發動兵變殺死楊國忠等人,高力士等人縊殺楊貴妃,旋即太子李亨在靈武自行即位,尊李隆基為太上皇(李隆基在得知這一切後相當無奈,畢竟不是自己願意退位的) 經過左藏,楊國忠想毀掉這些財寶不讓賊兵得到,唐玄宗說:“賊兵得不到財寶就會搜刮百姓,不如把它們留給賊兵。”天寶十五年六月安祿山佔領長安。 ==安史之亂進入最高峰== [[File:安史之亂八.jpg |thumb|right| [https://encrypted-tbn0.gstatic.com/images?q=tbn%3AANd9GcSkl7gfHjjQwKQzRt0pVowtCxq5-HK8n3Whrw&usqp=CAU 原圖連結]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E7%8E%84%E5%AE%97%E5%9B%9E%E9%A6%AC%E6%A5%8A%E5%A6%83%E6%AD%BB&rlz=1C1AVFC_enTW864TW864&sxsrf=ALeKk00fy8mfDgrbLpcZWJQ3rkq6OFplAQ:1599149189815&source=lnms&tbm=isch&sa=X&ved=2ahUKEwi0hpv7rs3rAhWIwpQKHYcEAqIQ_AUoAnoECAwQBA&biw=1210&bih=569「圖片來源 」] ]] 丙申日,唐玄宗一眾到了馬嵬坡(今陝西興平市西北23裡)途中將士飢疲,六軍憤怒,陳玄禮認為楊國忠作亂才導致安祿山謀反,請李輔國轉告太子想殺楊國忠的意圖。這時吐蕃使者正率領20多人圍堵楊國忠,抱怨沒食物。有官兵喊:“楊國忠與胡虜謀反!”楊國忠騎著馬逃到西門,被眾人殺死肢解,頭被槍挑著豎在驛站門口。戶部侍郎楊暄、韓國夫人、秦國夫人和魏方進被一併殺死。國忠妻裴柔同及兒子楊晞、虢國夫人及其子裴徽在陳倉被縣令薛景仙殺死。陳玄禮及韋諤請求玄宗殺死楊貴妃。高力士勸說玄宗保軍心安定,殺死楊貴妃。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縊死楊貴妃。 此後,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及其子李倓、李俶北上靈武。後世史家認為“ 馬嵬之變 “是一場“有計劃的兵變“。長安失陷,君儲逃亡,安史之亂進入最高峰。 ==肅宗即位== 太子[[李亨]]於公元756年農曆七月十三日在靈武(今寧夏靈武市區)為朔方諸將所推而自行登基。遙奉玄宗為太上皇,改元至德,是為唐肅宗。郭子儀被封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仍兼充朔方節度使;李光弼被封為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二人奉詔討伐叛軍。次年郭子儀上表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聯合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會師常山(河北正定),擊敗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收復河北一帶。<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72881169 知乎 - 安史之亂怎麼就打斷了盛世大唐- ]</ref> ===睢陽之戰=== 唐至德二載(公元757年)正月至十月,唐河南節度副使張巡等率軍民堅守睢陽 (今河南商丘南),是抗擊、牽制安祿山叛軍的著名城市攻堅戰,史稱“ 睢陽之戰 ”。 至德二載,757年正月,安慶緒以尹子奇為河南節度使,以歸、檀及同羅、奚兵十三萬人南下,尹子奇為安慶緒手下之名將,率領大軍掃蕩河南,此時河南城鎮紛紛陷落,惟有軍事重鎮睢陽未陷(睢陽即今商丘縣地內)。睢陽太守許遠向張巡告急。張巡因寧陵城小,難以抵強敵,故張巡率兵3000自寧陵(今河南寧陵東南)入睢陽,與許遠合兵共6800餘人。尹子奇全力攻城,張巡率領將士,晝夜苦戰,有時一天之內打退叛軍20餘次進攻,連續戰鬥16晝夜,共俘獲叛軍將領60餘人,殺死士卒2萬餘人,守軍士氣倍增。許遠因張巡智勇兼備,於是自己守城,將作戰指揮交張巡負責,自己擔負調運軍糧,修理戰具等後勤保障工作,戰鬥籌劃都出於張巡。 兩人密切配合,使叛軍久攻不下,只能圍而不攻。 睢陽之戰,張巡從757年1月開始,到757年10月陷落,最後,終因病餓力竭,寡不敵眾,城被叛軍攻破,張巡及其部將36人遭殺害。苦撐了十個月,屏障了江淮半壁江山十個月之久,保江淮免於戰亂十個月。而睢陽之戰前後大小四百餘戰,張巡以不足萬人之眾,屢敗賊兵,無一敗仗,殺傷賊兵十幾萬人,而敵首領也非無能之輩,這從尹子奇被張巡射瞎一目,而又因為壯其義、愛其才,欲要招降張巡,可見不一般了。睢陽之戰,尹子奇為報屢敗損目之仇,使安慶緒前後大兵幾十萬人被張巡所牽制。如此方使唐朝能夠反攻、使[[郭子儀]]能夠從容收復兩京。 當時,朝廷僅剩下長江、淮河流域的賦稅支撐著,睢陽位於大運河的汴河河段中部,是江淮流域的重鎮,如果失守,運河阻塞,後果不堪設想。 張巡、許遠守睢陽,兵力最多時也不滿7000,前後400餘戰,竟然殲滅叛軍12萬人。睢陽堅守10月之久,在此其間朝廷不斷地得到江淮財賦的接濟,已完成了恢復、準備到反攻的過程,前一個月已收復西京長安,在睢陽陷落後10天又收復了東京洛陽,叛軍再也無力南下。 唐朝天下得以保全,全仗睢陽堅守10月之久。 ==安祿山被殺== 安祿山原患有眼疾,自起兵以來,視力漸漸減退,至此又雙目失明,看不見任何物體。同時又患有疽病,性情變得格外暴躁,對左右侍從稍不如意,非打即罵。稍有過失,便行殺戮。他稱帝后,常居深宮,諸將很少能面見他議事,都通過嚴莊轉達。嚴莊雖受親重,也時而遭安祿山鞭撻。宦官李豬兒常為安祿山穿衣解帶,服侍左右,挨打最多,怨氣也大。安祿山寵幸的段氏,生下一子名慶恩,也受祿山寵愛,常想以慶恩代慶緒。安慶緒時常擔心被廢,嚴莊也恐怕宮中事變於己不利,於是,嚴莊與安慶緒、李豬兒串通一氣,謀害安祿山。 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正月五日(1月29日) 夜,安慶緒與嚴莊、李豬兒串通,三人悄悄進入安祿山住所。侍衛見是嚴莊和安慶緒,誰也不敢動。於是嚴莊、安慶緒持刀站立在帳外,李豬兒手持大刀直入帳內,對準躺在床上的安祿山腹部猛砍一刀。安祿山平時總把佩刀放在床頭防身,事前已被李豬兒偷偷拿走,這時他挨了一刀,知大事不好,急忙去摸刀卻沒能摸到。他氣急敗壞地搖著帳竿大聲喝叫:“賊由嚴莊。”在喊叫聲中,血和腸從腹部流出數鬥,很快死於非命,享年五十五歲。安慶緒當即在其床下挖了一個數尺深坑,用氈子裹著安祿山的屍體,連夜埋在坑中,並誡令宮中嚴加保密。 第二天早晨,嚴莊對部下宣告說:安祿山病危,詔立安慶緒為太子,軍國大事皆由太子處分。隨即繼承帝位,尊祿山為太上皇,然後發喪。 安慶緒殺父安祿山後,自立為帝,年號載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陽,留蔡希德等繼續圍太原。同年,長安為唐軍收復,安慶緒自洛陽敗逃退至鄴城(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其部將李歸仁率精銳及胡兵數万人,潰歸范陽史思明。 ==鄴城之戰== 唐至德二載(757)十月,在陝郡之戰後,安慶緒僅率1300人從洛陽逃往鄴城(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唐軍遂收復洛陽城,並遣軍攻占河內(今沁陽)等地,迫降安將嚴莊;陳留(治今開封)軍民殺安將尹子奇歸唐;唐將張鎬率兵收復河南、河東郡縣。但肅宗忙於迎太上皇還都,未及時遣軍追擊安軍殘部。安慶緒至鄴後重整旗鼓,旬日之間,其將蔡希德自上黨(今山西長治)、田承嗣自潁川(今河南許昌)、武令珣自南陽(今鄧州),各率所部至鄴城會合,連同安慶緒在河北諸郡招募的新兵,共約6萬人。安慶緒忌史思明勢盛,於十二月遣使至范陽(今北京城西南)調兵。史思明囚安慶緒使者,以其所領13郡及兵8萬降唐,被授范陽節度使;半年後復叛。 唐乾元元年(758)九月至次年三月,天下兵馬副元帥、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河東節度使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各部唐軍圍攻鄴城(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安慶緒部,與其援軍史思明部交鋒時,九路兵馬被狂風驚散潰敗。郭子儀軍潰退至河陽橋,李光弼整軍返回太原,其餘節度使各回本鎮,史思明重新佔領洛陽。 乾元元年九月,唐肅宗命郭子儀、魯炅、李奐、許叔冀、李嗣業、季廣琛、崔光遠等七節度使及平盧兵馬使董秦共領步騎約20萬北進主攻安慶緒,又命李光弼、王思禮兩節度使率所部助攻,以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監督各軍行動。十月,郭、魯、季、崔等部先後北渡黃河,並李嗣業部會攻衛州(今河南衛輝),以弓弩手伏擊而逐,大敗安慶緒親領7萬援軍,克衛州,誅殺叛將安慶和;旋又趁勢追擊,在鄴城西南愁思岡擊敗安軍,先後共斬其3萬餘人。安慶緒退回鄴城,被唐軍包圍,急派人向史思明求援,許以讓位。 史思明率兵13萬自范陽南下救鄴城,先遣步騎1萬進駐滏陽 (今河北磁縣 ),遙為聲援。十二月,史思明擊敗崔光遠奪佔魏州(今大名北)後,按兵觀望。二年正月,李光弼建議分兵逼魏州,各個擊破史軍,魚朝恩不納。二月,唐軍圍鄴城(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四月不下,師老勢屈。史思明率部向唐軍逼進,並截斷唐軍糧運。三月初六,號稱60萬之唐軍,布陣於安陽河之北。史思明親領精兵5萬與唐軍李(光弼)、王、許、魯等部激戰,雙方傷亡甚重。郭子儀率軍繼至,未及列陣,狂風驟起,天昏地暗,兩軍皆大驚而退。唐軍南撤卻一退不可止,郭子儀部退保河陽橋。其餘各節度使兵退歸本鎮。史思明收集部眾駐鄴城南,誘殺安慶緒及高尚、崔乾祐等,入城兼併其軍,遂留其子史朝義守鄴城,自還范陽。 此戰,唐肅宗待安慶緒逃至鄴城一年後才下令攻討,發兵數十萬竟不設元帥,無統一節度;久圍城不下,糧秣不繼,軍心不穩,終於釀成一次大潰敗。 ==史思明復叛== 因契丹、同羅等族組成的精兵大部歸史思明,在安慶緒殺父稱帝后,對史思明收其潰散的殘部不滿。欲找機會除掉史思明。 史思明自圍攻太原被李光弼擊退後,回到范陽駐守,安慶緒封他為媯川王,兼范陽節度使。范陽本是安氏老窩,安祿山從東京和西京所掠珍寶,多半都運往這裡存放,已是堆積如山。漸漸地,史思明恃富而驕,欲將范陽佔為自己所有,也不想再被安慶緒節制。 史思明向唐廷奉上歸降書,願以所領13郡及兵8萬降唐。唐肅宗得報大喜,封他為歸義王,兼范陽節度使。但史思明“外示順命,內實通賊”,不斷招兵買馬,引起唐肅宗警覺。唐朝廷策劃消滅他,不料計劃外洩,史思明復叛,與安慶緒遙相聲援。 乾元元年(758年),安慶緒為副元帥郭子儀等統兵20餘萬所圍困,後增至60萬,但由於肅宗的孱弱和猜忌,諸軍不設統帥,以致戰事久拖不下。次年春,叛軍得史思明之助,大敗唐軍九節度使大軍,其圍遂解。宦官魚朝恩讒毀,郭子儀被召還長安,解除兵權,處於閒官。不久安慶緒被史思明所殺,史思明接收了安慶緒的部隊,兵返范陽,稱“大燕皇帝”。 ==亂事告終==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軍內訌,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寶應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繼位,啟用唐將僕固懷恩為朔方節度使、河北副元帥,統兵進軍洛陽。 唐軍從正面,唐軍騎兵與回紇軍從側面,一起攻擊數万叛軍。叛軍戰敗。史朝義派10万精兵來增援,列陣於昭覺寺,唐軍攻擊叛軍,殺傷了很多叛軍,但是叛軍軍陣卻不動。唐朝鎮西節度使馬璘奮擊,突入叛軍萬眾中,叛軍抵擋不住,唐軍乘勢殺入,叛軍大敗,轉戰於石榴園、老君廟,唐軍再次擊敗叛軍,斬首六萬級,捕虜二萬人。史朝義率輕騎數百向東逃走。唐軍攻占洛陽城。 僕固懷恩率朔方軍追擊史朝義,連連取得大勝。 寶應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於唐軍。史朝義率五千騎逃往范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范陽投降。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其餘部分叛將投降,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 唐廷任命降臣田承嗣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節度使,李懷仙為盧龍(今河北北部)節度使,李寶臣為成德(今河北中部)節度使,薛嵩為相衛節度使,此後唐朝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面。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 [[File:安史之亂後的唐朝.jpg |thumb|right| [https://image.cache.storm.mg/styles/smg-800x533-fp/s3/media/image/2019/07/25/20190725-051308_U7418_M538609_6082.jpg?itok=CAHdNZBc 原圖連結]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1517814「圖片來源 」] ]] 曾經風華無限的唐朝在安史之亂後就開始走下坡,但是這個下坡走得有點久,竟然走了150年之久! 150年是什麼概念?要知道秦朝、元朝的歷史都沒有超過100年,而破敗的唐代卻可以苟延殘喘那麼久,實在是令人感到相當詫異。 究竟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有什麼秘密武器,讓他們得以把最後這口氣吐得那麼長呢?深究後會發現,其實唐朝是靠著經濟、軍事、政治方面的「神隊友」 ,把這支殘血的隊伍硬生生扛到了遊戲結束……<ref>[https://www.storm.mg/lifestyle/1517814 風傳媒 - 為何唐朝能在安史之亂後,苟延殘喘150年之久?看唐末大神們如何以少數人之力拯救一大王國]</ref> ==參考資料== [[Category:650 中國史料]] [[Category:630 中國文化史]] [[Category:唐朝军政人物]]
返回「
安史之乱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