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婆罗洲象 的原始碼
←
婆罗洲象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婆罗洲象.jpg|thumb|right| [http://spider.ws.126.net/be68a17072d256c37c45a8a277c37e81.jpeg 原图链接] [https://dy.163.com/article/DTANP9J40512RQI0.html;NTESwebSI=DA2AAE42F93E5138DA2D81965E4E224F.hz-subscribe-web-docker-cm-online-rpqqn-8gfzd-flemn-cbf955mzll9-8081 图片来源于网易] ]] '''婆罗洲象''',是亚洲象四个亚种中体型最小的。又称加里曼丹象、[[侏儒象]]、婆罗洲侏儒象等,主要生存于分布于[[马来半岛]]东南婆罗洲岛北部沙巴,只剩下1500头左右。原来被归类于亚洲象的一个亚种,2003年被认为应属于象的一个独特亚种,但目前尚无定论。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长鼻目 Proboscidea 科: 象科 Elephantidae 属: 亚洲象属 Elephas 种: 亚洲象 E. maximus 亚种: 婆罗洲象 E. m. borneensis (Deraniyagala, 1950) 分布: 马来半岛 体长: .身高: 2.5米 食性: 植食性 ==外形特征== 婆罗洲象是亚洲象四个亚种中体型最小的,成年雄性身高也不超过2.5米。它们的面孔象其他象种的婴儿,耳朵很大,尾巴很长,几乎垂到地面。体型更小、更丰满,且性情比其他亚洲象更加温和,婆罗洲的大象种群看上去与其它亚洲象有很大差异,拥有较小的头盖骨和牙齿的变形等。<ref>[http://www.iltaw.com/animal/1186 婆罗洲象Borneo elephant] </ref> ==生态习性== 婆罗洲象生活的森林地区,一般是地势平缓的低地和河谷区域,因为低地的土壤肥沃,能长出更多高质量的食物。一只成年侏儒象每天要吃150公斤的棕榈叶、香蕉等。侏儒象的食物来自于至少49属162个不同种的植物,包括几种龙脑香科树种。 ==地理分布== 婆罗洲象主要生存于分布于马来半岛东南婆罗洲岛北部沙巴。 ==进化过程== 婆罗洲象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近代由人类引入,是亚洲象属或非洲象属的后裔,并非当地的原生物种。一直到2003年以美国人唐·梅尔尼克为主的学者才以DNA检验比对为论据提出不同意见。 属于非洲象说法: 有一传说婆罗洲象种群起源于非洲苏丹,于1750年左右由东印度公司献给当时部分婆罗洲岛的统治者苏禄人。 属于亚洲象说法: 婆罗洲岛上没有发现过象的化石,而当地土著的土语中也没有象这个词,是以有者认为婆罗洲象是近代被人类从亚洲其他地区带进婆罗洲的。 在20世纪50年代,依解剖上的差异,如较小的头盖骨和牙齿的变形等,婆罗洲象曾被归类于亚洲象(印度象或苏门答蜡象)的一个亚种。但同时有动物学家指出婆罗洲的大象种群看上去与其它亚洲象不同,它们的头骨更小,象牙也存在一些差异。 2003年以基因技术揭示了婆罗洲象起源: 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环境研究和保护中心的唐·梅尔尼克(Don Melnick)与来自美国、印度和马来西亚的同事研究了婆罗洲大象的DNA。他们收集了婆罗洲北部马来西亚部分的20只大象的粪便和血液样本,从中分离出一个线粒体和5个染色体基因。然后比较这些基因与南亚地区数百头大象的相应基因。2003年的比较结果,婆罗洲大象与任何已知大象种群都存在很大差异,无论是野生还是驯养种群。婆罗洲象应该归于一独特的亚种。 研究结果发现婆罗洲象并非近代才出现。它们和其他亚洲象明显不同。婆罗洲象是三十万年前婆罗洲和亚洲大陆分离后,所诞生的新物种。 ==生存状况== 过去40年来,由于砍伐、改建种植园以及人类居住等原因,位于婆罗洲东北部的马来西亚沙巴州40%的森林消失了,而这里是大多数野生侏儒象生存的栖息地。 调查表明,象群活动显然受到人类活动和森林破坏的影响。收集到的数据显示,生活在沙巴州的侏儒象很可能不到1000头,这比之前估计的1600头要少许多。低京那巴当岸野生动物保护区作为重要的象群栖息地,可能由于面积较小且栖息地破碎,而无法长期满足大量象群的生活需要。 ==婆罗洲象的英文介绍== The Borneo elephant, also called the Borneo pygmy elephant, inhabits northeastern Borneo. Its origin remains the subject of debate. A definitive subspecific classification as Elephas maximus borneensis awaits a detailed range-wide morphometric and genetic study. Since 1986, Elephas maximus has been listed as endangered by IUCN as the population has declined by at least 50% over the last three generations, estimated to be 60–75 years. The species is pre-eminently threatened by habitat loss, degradation and fragmentation.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Category:388 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門]]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婆罗洲象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