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外婆家的祠堂与墓林(孔俊霞) 的原始碼
←
外婆家的祠堂与墓林(孔俊霞)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外婆家的祠堂与墓林'''<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3881859/pexels-photo-13881859.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1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外婆家的祠堂与墓林》'''是[[中国]]当代作家孔俊霞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外婆家的祠堂与墓林===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送我大年糕。” 我外婆家姓乔,所在村乃几千人的大庄子。据外祖父(姥爷)讲,[[明朝]]万历年间,由始祖乔荣自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我猜想:乔荣和山西《乔家大院》的乔家当同属一脉——想必当年乔荣家也不是达官贵族,不然怎能忍痛离开老鸹窝大槐树的故乡热土,背井离乡来山东定陶充当迁民? 树挪死,人挪活。乔家在定陶找到了发家兴业的沃壤与良机,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的全盛时期:满门朱贵,人丁爆棚。 有《县志》为证: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乔家三世祖乔迁高中一榜进士,钦命出任郾城知县(今河南偃县,是宋朝岳飞大破金兀术连环马的[[地方]])。因为治理有功,乔迁后来调任洛阳知县。虽是平调,洛阳可是九朝古都,名声、影响都要高得多,显然倍受重用。当时,洛阳治安[[条件]]很差,匪寇为患,街霸乡痞猖獗。乔迁对那些[[危害]]百姓,为非作歹的害群之马,果敢明断,依法严惩,治安状况[[明显]]好转,乔迁也深得百姓拥戴。因政绩卓然,乔迁擢升广德(今安徽)知州。后来,家父病丧,按明律丁忧守制三年。守孝期满除服,补石州知州(今山西离石)。 当时的石州,也是一个烂摊子。州中的皇亲宗室,每年禄米到来,你争我夺,文交武斗,造成很多血案。新旧累积,难以清理。乔老爷上任后,出入详审,以改旧章,制定合理的分配方案,事情才得到平息。同时还拟定治理黄河,弭盗治安等事宜,得到[[朝廷]]的[[赏识]],擢升户部员外郎,后迁升郎中,成了朝廷重臣。他的几个儿子也全部科举入仕,满家官袍冠带,门庭兴旺。 乔老爷性情秉直,不擅媚上求荣,在朝中受权贵严嵩排挤。看难再高升,就拖箕上书,卸任归田了。 回乡后,乔老爷相继听到噩耗:同僚好友郭尚书、马御史等,相继受到严嵩的迫害,下场很惨,令他唏嘘不已。 乔老爷的子侄很多,后代繁盛。他谆谆告诫后代:“置田莫占便宜,子孙后代多种几年;置宅莫占便宜,子孙后代多住几年。”回到故乡,乔老爷不改初衷,一直亲民睦民,不忘为家乡贡献余热。他倡议编撰《定陶县志》,深得文人志士的支持。 嘉靖43年,(公元1564年)当时定陶知县唐桐聘请他为主纂,他慨然应允。他率一帮文人志士,通宵达旦,穷思极虑。经过一年的广集资料,分其条目,殚厥心力,于嘉靖44年八月编纂成书。这是定陶的第一部县志,为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献资料。 “志苟成,死瞑目。”编纂完县志,乔老爷瞑目长辞,享年82岁。乔氏子孙为纪念他,筹资修建了乔家祠堂,供后人瞻仰、祭祀。 乔家祠堂就建在乔老爷当年读书的地方。方方正正的院落,朝南的门楼,悬挂 “乔公祠”的牌匾。拾级进入大门,可见砖木结构的正殿,宽大的走廊,红漆合抱的廊柱,雅致的雕窗。高耸的屋顶叠脊,狮龙虎麒麟等各种陶兽排列其上。 正殿前是一个平台,是举行祭祀大典的祭坛。每逢[[春节]],都要举办盛大的祭祀[[活动]]:大殿里摆上各代祖宗牌位,更将乔迁的大幅影像挂在大殿正中。乔老爷头戴乌纱,身穿朝服,腰系玉带,疏眉朗目,三缕胡须飘胸,端的睿智华贵,仪表堂堂。旁边站着他的杜姓侍奉官,也是眉清目秀,聪明伶俐。 供案上纸烛燃烧,香烟缭绕,各色贡品卓然。乔氏后人在族长的率领下,三叩九拜,无比的隆重、虔诚。 建国后,在祠堂里设立完全[[小学]]。大殿作[[办公室]],平台作[[舞台]],宽大的庭院就成了学生理想的活动场所。四邻八村的后生子弟在这儿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也许沾了乔老爷久盛不衰的灵气,该校升学率高远近闻名,的确培养了不少人才。 现在,乔家[[祠堂]]已不复存在 ——那场浩劫中,它被列入“四旧”的黑名单。乔氏不乏激进儿孙,大义灭亲,遂将大殿拆除,祖先的影像和牌位焚之一炬。倒是那烧制精良的古砖,用之打了几眼“扒坑井”。 乔老爷宽厚,最后的“余热”仍不忘恩泽[[后代]]——这是后话。 人生在世,有荣辱盛衰;人死后,也分三六九等:皇帝的坟墓曰陵,圣人的坟墓曰林,诸侯的坟墓曰冢,平民百姓的坟墓就成为坟或者墓了。而本地的风俗,为抬高祖先的地位,一律称为墓林了。 乔氏后人以祖宗为荣,[[自然]]建墓立碑,以志[[纪念]]。 乔家墓林在村子西北2华里处。整个林地很大,占地数亩。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墓群间耸立着几座高大的石碑。居中的乔荣老爷的坟墓最高大,石碑最雄伟,还专门建立了碑楼。石碑下有硕大的乌龟,几百年任劳任怨、忍辱负重着。神道两旁排列着翁仲(石人)、石马、石羊。有一匹马断了一腿,传说是夜里跑到黄河故道啃麦苗子,被人打折的。此言自不可信,徒添神话色彩而已。 活人怕露富,死人也怕。乔老爷身居高位,俸银甚巨,几十年积攒的家产何止千万?陪葬品一定非常丰厚,金银财宝,文物古玩,哪一件不价值连城?那诺大的坟丘下一定掩埋着巨大的财富!别说无孔不入的盗墓者,就连乔氏后人也按耐不住,终于借破四旧之名,掘开了祖先的坟墓。 世间的事儿就是这样,期望越高,失望就越大。当后生们抛开祖宗的陵墓,除了厚重的棺材和祖先的骨骸外,只有几件寻常的陶器,什么宝物也没找到。聚集在墓林周围的乔氏上千人,都诧异莫名:怎能没有金银财宝?这座墓是假的吧?一定被盗墓者早就偷挖了! 乔家的子孙越来越多,老墓林早葬不下了,就不断开辟新的墓地。外公家这一支当初开辟墓林时,曾重金请来南方的风水先生。他反复勘察后惊呼:“哎吆妈呀,老墓林西南有一龙穴,不得了了,以后你家族要出真龙天子的!”族人大喜过望,稍一冷静便明白:风水先生耍刁,想多捞几个“勘察费”,牛皮吹得忒没谱了。族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总算有了飘渺的希望。反正外祖父这一支,以前从没有先人荣登皇榜,现在也没有后生混得一官半职。 于是,外祖父这一大支后人的墓林选在“龙穴宝地”。族人盼了一代又一代,失望了一年又一年。据说,那风水先生的后人还亲自来此地验证。他的家传深厚纯正,风水方面的道行深得先祖的真传。一听乔氏族人说出实况,他嘴张得吞下鸡蛋:不会吧?凭他前辈的道行造诣,岂能能看走眼?他又亲自勘查一遍,更是坚持前辈的论断。族人纷纷讽刺埋怨,风水后生的一声不吭,逡巡在墓林四周找原因。“有本王我端坐在金銮宝殿,龙目扫一遍文武百官。” 突然传来了山东梆子的苍凉唱腔。虽然缺了门牙的口有些漏气,却仍然有板有眼,地地道道的专业水准。 风水先生的后人一下子从地上跳起来:“他是你们本族的人吧?”乔氏族人如实告诉风水先生:这人艺名“四丑”,原是地区梆子剧团的著名[[演员]]。 “四丑”自幼从艺,一生扮演的[[角色]]无数:《荆轲》中秦王嬴正、《长生殿》中的唐王李世民,宋高祖赵匡胤、明高祖朱元璋……哪朝皇帝他没有扮演过? 风水先生的后人忽如醍醐灌顶,恍然道:“原因终于找到了,不是先辈看走了眼,而是这老位爷子独占了龙穴的风水红利!” 我每次听外祖父讲完,总是释然一笑。耳旁又想起儿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外婆家不仅有年糕,还的还有讲不完的故事……<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9734495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孔俊霞,青年女作家,[[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仿山镇中学教师。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外婆家的祠堂与墓林(孔俊霞)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