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0.140.2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塔堤揚娜二號 的原始碼
←
塔堤揚娜二號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塔堤揚娜二號'''<br><img src="https://www.easyatm.com.tw/img/4/25e/nBnauM3X3MTM5gjMzQTNyUzM5QTMwkzMxgzNzQTNwAzMwIzL0UzL4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easyatm.com.tw/wiki/%E8%95%83%E8%96%AF%E8%99%9F%E8%A1%9B%E6%98%9F 圖片來自easyatm]</small> |} '''塔堤揚娜二號衛星'''([[英文]]:'''Tatyana-II'''),是一顆[[中華民國]](台灣)與[[俄羅斯]]雙方合作的微衛星,2009年發射升空,2010年終止運作。 ==爭議== 由於[[中華民國與俄羅斯關係]]並無直接[[邦交]],這項合作計畫雖然中華民國支付7千萬[[新台幣]]左右的研發、製造及發射經費,但因為簽訂了秘密備忘錄,俄羅斯方面宣稱是與[[墨西哥]]、[[韓國]]研發。所有關於台灣的資訊並未被公開,包括合作的[[國立中央大學]]與[[國立成功大學]]亦不例外。而關於衛星製造與發射的延宕問題,俄羅斯方面也未曾與中華民國方面作任何知會或解釋。 微衛星的操作壽命原設計為1年,但發射之後就因電磁溢波問題導致位在成功大學的地面通訊接收站無法與衛星通聯;該問題尚未解決前,於2010年4月又被揭露,因疑似遭太空碎片或[[帶電粒子]]撞擊而失聯,「救不回來」,因此不到設計壽命的一半便失去作用。 ==大事紀== *2005年8月19日,國家太空中心舉辦了向學術界徵求「台俄微衛星合作計畫」的公開說明會。 *2005年9月9日,正式公告徵求計畫書。 *2005年11月17日,完成遴選審查會,選出國立中央大學與國立成功大學兩個科學團隊進行合作計畫書的撰寫。 *2006年4月1日,計畫正式啟動。 *2006年5月,國立成功大學與[[莫斯科大學]]<ref>[https://wiki.mbalib.com/zh-tw/%E8%8E%AB%E6%96%AF%E7%A7%91%E5%A4%A7%E5%AD%A6 莫斯科大學],mbalib</ref> 完成合約簽署。 *2009年9月17日,由聯盟2號火箭載運發射升空,成功進入軌道。 *2010年1月16日,因衛星姿勢無法控制,宣告任務放棄。 ==緣由== [[中華民國]][[國科會]]繼1998年與[[俄羅斯]]基礎科學研究機構簽署合作備忘錄以來,為促進雙方學術界在[[太空]][[科學]]上的合作, 於是[[中華民國國家太空中心]]受[[國科會]]之委託執行台俄太空科學學術合作的規劃。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軍政事件]]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塔堤揚娜二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