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7.181.23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地租改正 的原始碼
←
地租改正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地租改正''' </p> |- |<center><img src="https://softtennis-blog.com/wp-content/uploads/2021/08/IMG_1067-3-min-1024x576.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social-studies-magazine.com/history-three-major-reforms-land-tax-reform 圖片來自social-studies-magazine] </small> |} '''[[地租]]改正''' (日文假名:ちそかいせい,羅馬拼音:Chisokaisei )為1873年 (明治6年 )由[[明治政府]]推行租稅制度的改革。藉由改革,[[日本]]首次確立土地私有權利,因此地租改正同時具有改革土地制度的性質。<ref>[https://social-studies-magazine.com/history-three-major-reforms-land-tax-reform 地租改正とは?東大卒元社会科教員がわかりやすく解説【日本史】],social-studies-magazine</ref> == 關於舊貢租、田租 == 地租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大和王權|大和政權]]時代,將收穫的[[稻米]]供奉給[[神明]]的習俗儀式「田力 (たちから )」。大化革新後,日本學習[[唐朝]]制度,形成[[律令制度]],租稅制度同樣仿效唐朝的「[[租庸調]]」制,並將「田力」編整為其中的「租」。此處的「租」,是指針對田地 ([[均田制|口分田]] )的收穫進行課徵的租稅,在明治時代以前多稱為田租、貢租等。 [[豐臣秀吉]]推行的[[太閣檢地]],將土地的生產力以[[石高]] ([[糙米]]的生產量 )表示,並課以相對應的年貢。此外,在檢地帳上登錄土地的直接耕作者,作為承擔租稅的負責人。 地租直接向耕作者──百姓徵收其生產物 (實物納稅 ),收穫量就今日而言就是課稅標準。另外,繳納藉由村請制度,以村為單位統括進行。 == 地租改正的研討 == 從明治初期開始,在[[大藏省]]與民部省即商討新稅制的導入:在全國土地的賦稅之中,以貨幣方式收取一定額度。 1869年(明治2年),[[陸奧宗光]]向中央提出改革租稅制度的建言書,主張確立土地等級制、統一稅制、貨幣納稅,認為應「改正古來檢地之通弊」。同時,神田孝平也在1870年(明治3年)提出「田租改革建議」,提案改革貢租,匡正各藩間稅務不均,以成公正之稅制。然而,一來土地稅收屬於大名等地方領主的權限,二來必須進行大規模檢測以取代過往的檢地,因此政府內部分成正反兩派難有定論。 1871年(明治4年)推行的[[廢藩置縣]]後,掃除了地方領主,反對派喪失了重大立論基礎。同年9月,[[大久保利通]](大藏卿)與[[井上馨]](大藏大輔,後來的大藏次官)就廢止田畑永代賣買禁止令的方針(「地所賣買放禁分一收稅施設之儀正院伺」)向正院諮詢,伴隨此禁止令的廢止,正式確立並加快了地租改正的進程。 1872年陸奧宗光向太政官上呈「田租改革建議」,隨後受井上馨拔擢,從[[神奈川縣]]令升任大藏省租稅頭,與松方正義一同策畫制定地租改正法案。 == 經緯 == [[1873年]] (明治6年 )7月28日制定[[太政官]]布告第272號[1],當中的地租改正條例具體規定地租改正法 (內含上諭與土地收穫的3%作為地租等條例 ),明治政府從翌年著手地租改正。 明治政府一開始擔心檢地工作會受到農民的反對,採取農民自我申告的方式。意即,農民自己丈量土地、計算面積與收穫量,地方政府依照地方官心得書清點後發行地卷 (改正地卷 )。然而此方法難以達成全國統一徵收公平租稅的目標,且從1874年改租結果顯示出無法確保預定租稅額度的問題。同時,也因政府高層間的政爭「大藏省分割問題」使改革蒙上陰影 (測量機構與稅額計算機構的分離 )。 有鑑於此,[[1875年]] (明治8年 )明治政府在內五省與大藏省之間設置地租改正事務局,以此機構為核心,地租改正的推行方式轉趨強硬 (明治8年太政官達第38號 )[2]。過程中,府縣官廳以事務局估計平均收穫量作為絕對的審查條件,申告額不足時,便即強迫變更。強硬的措施,加上不問是非地否定農民付出勞力與費用計算出的地價,致使以[[伊勢暴動]]為首的大規模暴動陸續在各地爆發 (地租改正反対一揆 )。受此影響,明治政府在[[1877年]] (明治10年 )1月決定將地租從3%降額為2.5%。 其後,明政治府的強硬態勢雖持續至[[1878年]] (明治11年 ),在稅收到達到預期後即漸趨緩和。[[1880年]] (明治13年 )耕地宅地的改正作業完成,地租改正成為歷時約7年的大事業。 == 舊貢租與新地租的差異 == 如前所述,[[江戶時代]]為止的貢租是以米繳納的實物納稅制度,生產者即為納稅者,同時制度每個地區存有差異。藉由地租改正,改成全國統一的課稅制度,由土地所有者繳納與土地價值相對應的金錢。 新地租的要點如下: * 取代實際收穫量,以對應土地生產力的地價作為課稅標準。 * 廢除以村為單位的賦稅體系,以個別的土地單位進行課徵。 * 稅率為地價的固定比率 (3%:推算以「不減舊來之歲入為目的」 ) * 納稅義務人並非耕作者,而是藉發行地卷確認的土地所有人 (地主 )。 * 統一全國制度 ==影片== <div style="float:left; margin:10px 10px 10px 10px">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sXmz6cvQOk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明治時代】213 地租改正と秩禄処分【日本史】 }} </div> {{-}}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1 日本]]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地租改正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