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哈里斯河战役 的原始碼
←
哈里斯河战役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哈里斯河战役</big> ''' |-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bkimg.cdn.bcebos.com%2Fpic%2F503d269759ee3d6d9ac7e5284d166d224e4aded4&refer=http%3A%2F%2Fbkimg.cdn.bcebos.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56122931&t=5f18f53e4e4fdc6437d20e8a82453aa8 width="250"></center> <small>[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3%88%E9%87%8C%E6%96%AF%E6%B2%B3%E6%88%98%E5%BD%B9/23624798 来自 哔哩哔哩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本名 哈里斯河战役 获胜者 [[本都王国]] |} '''哈里斯河战役''':是[[罗马]]及其附庸国[[比提尼亚]]和[[本都王国]]在[[哈里斯河]]的战役,此战以本都王国获胜而告终。 <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3%88%E9%87%8C%E6%96%AF%E6%B2%B3%E6%88%98%E5%BD%B9/23624798 哈里斯河战役], 豆瓣电影, 2020-01-18</ref> == 不可调节的地区矛盾== 从表面上看,[[米特拉达梯战争]]是源于[[本都]]对[[卡帕多西亚]]地区的吞并野心。但实际上,始终站在其对立面的不是[[罗马共和国]],而是位于[[小亚细亚半岛]]西北部的[[比提尼亚王国]]。这个由渡海色雷斯人构建的王国,一直在东西方冲突中左右逢源。无论是当年的[[马其顿]]、[[塞琉古王朝]],还是后来的[[帕加马]]和[[罗马]],都与其有着相对不错的关系。但由前[[波斯帝国]]贵族建立的本都,却始终同他们关系恶劣。 在将[[罗马]]拖入战争之前,比提尼亚国王[[尼科美德四世]]已经被本都军队击败过一次。此后,他就依靠定期贿赂[[罗马元老院]],获得军团和外交层面的鼎力支持。罗马在击败[[塞琉古王朝]]和吞并[[帕加马王国]]后,也已经在半岛西部建立了[[亚细亚行省]]。他们不希望任何地方势力变得过于强大,也顺势掉入了尼克美德为他们编织的冲突泥潭。尽管其驻军规模非常有限,却可以靠财政优势雇佣大量的本地士兵,并发动周围的友好势力为自己作战。比提尼亚国王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复国,并接着开始与本都国王米特拉达梯六世争夺起卡帕多西亚。 公元前88年,紧张的事态已无法收场。深陷意大利同盟战争(同盟者战争)的罗马人,被迫继续用不满2个军团的兵力控制小亚细亚半岛。比提尼亚和本都却在磨拳霍霍,随时准备将军队开到对方的边界内肆虐一番。时任亚细亚省总督的卡西约,也是一个希望攫取功名的政治投机客。在尼克美德的历次贿赂中,都有他及幕僚班子的贷款资助。他又用讨债的手法逼迫国王,让比提尼亚军队主动向本都发起进攻。 在本都一边,米特拉达梯六世已整军经武多年。除了大量依照希腊化样式建立的军队,他还可以从整个黑海沿岸的附庸中筹集兵力。加上帕提亚国王的资金支持和亚美尼亚人的骑兵援助,让他有能力在小亚细亚同罗马势力一决高下。但为了尽快占据更多地盘,本都军队在战争开始后也铺得太开,让老对手尼克美德嗅到了战胜机会。当过万的比提尼亚军队越过边界上的哈吕斯河(克泽尔河),发现挡在自己面前的仅仅是一群轻装部队。 ==比提尼亚人的色雷斯军团== 尽管比提尼亚的上层贵族受希腊化潮流影响,但其王国的基层组织却没有受到多少外部影响。大部分小贵族都没有居住在城市中,而是习惯于自己的封地村庄。一旦国家遭遇战事,他们就会按照封地大小为国王提供相应的步骑兵力量。 因此,当波斯人的本都也建立起马其顿式方阵军团,比提尼亚人的军队还以轻装步兵为主。就和海对岸的色雷斯亲戚一样,他们的大部分成员只装备了头盔和盾牌护身,并使用标枪和大砍刀作战。当年轻士兵达到一定服役年限,再以资历获得亚麻甲、锁子甲等重装护具,荣升为武装系统下的重步兵。贵族则可以从使用标枪的轻骑兵开始,最后晋升为披甲的重装骑兵。 为了弥补近战能力的不足,他们也从境内的希腊城市招募雇佣军助战。还可以从南面的加拉太地区,招募专门以贩售武力为生的凯尔特战士。但从整体来看,其军事系统存在比较大的缺陷。这也让比提尼亚军队在面对本都人时,经常被对方序列完整的步骑兵大军击溃。 相比之下,施行波斯帝国制度的本都人就更容易集中资源进行军事改革。在陆续吞并数个黑海边的希腊城市后,王国的都城也搬到了锡诺普,军队的精锐也被编练成马其顿方阵。加上原本的地区传统,让他们的阵营里不会缺乏各类轻步兵和骑兵。至于源自波斯的卷镰战车,也被作为辅助武器保留下来。在哈吕斯河畔,指挥本都军队的是希腊将领阿基劳斯,但他麾下的士兵却都由本土兵源构成。在没有得到重装步兵增援的窘迫下,他们被迫以特殊手段对付同样擅长山地混战的比提尼亚人。 ==艰难的反击== 在发现自己的军队居于数量优势后,尼克美德立刻让部下渡河发起强攻。只有轻装部队的本都人,显然无法阻止庞大的对手强渡,便只能向后退守。然而,无论是轻装的标枪手,还是来自半岛各地的骑兵,都不是善于防御作战的兵种。 阿基劳斯迅速重组了麾下部队,并接着派出部分轻步兵去抢占河畔平原上的一座小丘。比提尼亚的色雷斯步兵渡河后,也立刻加入了争夺战。由于双方都对这个制高点异常看重,就分批将预备队送上前进行激烈争夺。由相当比例重装投手的比提尼亚人,很快在轻步兵对决中占据上风。大部分本都士兵都缺乏必要武装,不敢同对面发起近战,只得以边打边撤的方式缓步后撤。更多比提尼亚步兵也从两侧迂回,大有消灭这股先头部队的意思。 这时,阿基劳斯的兄弟尼奥托勒马斯率领数千名预备队登场。他们的出现让比提尼亚人没有完成合围,损失惨重的前卫得以完整撤出。但更多尼克美德的部队已渡河来战,其中不乏重装的希腊和凯尔特步兵。加上比提尼亚骑兵的介入,让形势更加不利于本都一方。在全军开始崩溃之际,阿基劳斯率领亲卫队从侧翼杀出,才让自己的兄弟有机会将溃兵再次组织起来。 同时,本都人的骑兵和少量卷镰战车,也利用这个宝贵窗口期完成了敌后机动。他们迅速从对方所想不到的位置冲出,将尼克美德国王的部队截成两半。虽然有很多比提尼亚人配有重装,在战术编组上却属于典型的轻步兵。由于需要以间隔较大的松散队形接战,他们无法抵御战车的冲锋。尤其是卷镰战车的两侧装有大量镰刀,在其阵中有如无人之境。一些士兵来不及反应,手脚就被锋利的刀片所切断。后方的重步兵本可以上前支援,却被大量的本都骑兵拖住了手脚。为了对抗骑兵的集团冲击,他们必须在原地保持密集阵态势,从而丧失了战场机动性。 为了不使自己的军队再受到重创,尼克美德只能下令主力向后撤退。结果,已经完成重组的本都轻步兵又迅速追了上来,让他们的后退重组演变为大规模溃败。本都骑兵继续从侧翼拖延比提尼亚人的行动,标枪与弓箭手则在后面开始射击。至于发挥巨大效用的卷镰战车,也继续以横冲直撞收割落单的敌军先锋。 最终,尼克美德四世和他的残部被逐出了战场。阿基劳斯率军追击,直到进入已无人防御的军营,将大量的物资、军饷和口粮都收入囊中。第一次米特拉达梯战争的正面交锋,便以罗马阵营的完败收场。无疑,本都军队有着远胜邻居的军官团和指挥链。这才让他们在得不到己方主力增援的窘迫下,奇迹般地反败为胜。 战役中,卷镰战车也发挥了超乎本都人意料的作用。其实早在亚历山大时代,这种武器就已经显得不合时宜。只是在多多益善的希腊化时代,才被当做辅助兵种予以保留。 不久,阿基劳斯便授命组建新的军队,替本都王国去控制服从罗马的希腊本土。这位希腊将军在带上大量骑兵、弓箭手和方阵步兵的同时,也不忘捎上一批卷镰战车。结果,它们在喀罗尼亚战役和奥考麦努斯战役中都暴露了缺点。其作为一种实战兵器的岁月,便就此终结。此后的西方世界战场,将再也没有古典系战车的发挥余地。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740 欧洲史地总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哈里斯河战役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