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和签郑宪分赠米帖 的原始碼
←
和签郑宪分赠米帖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张栻文集.jpg|230px|缩略图|右|<big>张栻(文集)</big> [https://img1.doubanio.com/view/subject/s/public/s28634298.jpg 原图链接]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738586/ 来自 豆瓣 的图片]]] 《'''和签郑宪分赠米帖'''》是[[南宋]]著名[[教育家]][[张栻]]作品之一。 张栻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其一世祖张九皋,是[[唐朝]]宰相[[张九龄]]之弟,曾任唐岭南节度使<ref>[http://www.qulishi.com/article/202010/446179.html 节度使的权力到底有多大 节度使相当于现在什么级别],趣历史,2020-10-10</ref>,由韶州曲江(今属广东)迁长安。传至八世祖张璘,任国子祭酒,随唐僖宗入蜀,由长安徙[[成都]]。十世祖张文矩,封沂国公,即为张栻高祖,早逝,夫人杨氏携子由成都徙绵竹,张家遂为绵竹人。曾祖张弦,封冀国公,至和元年(1054)知雷州。祖张咸,封雍国公,任宣德郎佥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父张浚。传至张栻为十四代。 <center>和签郑宪分赠米帖</center> {{Cquote| 字中有笔米博士,片纸人间什袭藏好。 好帖袖归终日看,从渠车马闹康庄。 |[南宋]张栻}} ==作者简介== 张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右相张浚之子。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 ==主要著作== 《南轩先生论语解》十卷,或称《[[癸巳论语解]]》,《论语张宣公解》。 《南轩先生孟子说》七卷,或称《癸巳孟子说》,现存《南轩称生孟子说》七卷。 《南地易说》有三卷本和五卷本,五卷本或称《南轩先生张侍讲是易说》,以上均存。 《南轩先生文集》四十四卷,由朱熹<ref>[https://so.gushiwen.org/authorv_ae228ff17e71.aspx 朱熹],古诗文网</ref>编定并作序,但朱熹对张栻早年的著述有所未收。《南轩先生文集》又称《南轩集》四十四卷、《新刊南轩先生文集》四十四卷。 《张宣公全集》三种六十一卷,存。 ==张栻家风== 张栻生于蜀而长于湘,绍兴八年(二月),张栻6岁就随父至永州(湖南零陵)居住,从此长期随父辗转潇湘岭南之间。 家教传统父传子继,连绵不绝。到张浚主家时,因张栻“生有异质,颖悟夙成”,深得乃父张浚喜爱,令其长随身旁。在张栻4岁时,张浚就依先辈的传统“教以忠孝仁义之实”。绍兴十六年,14岁的张栻随父居连州,张浚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儒家经典与圣人之道的[[教育]]。在父亲的殷勤教诲下,张栻学业大进,虽年少,但脱然可语圣人之道。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原院长陈谷嘉教授在《张栻与湖湘学派研究》一文中说到,综观张栻幼承家学主要有:其一,在学术思想方面,从小就接受了儒家经典<ref>[https://www.docin.com/p-962819420.html 论中国儒学之沉浮变迁],豆丁网,2014-11-17</ref>的熏陶,特别对“易”学影响尤深。十四岁家父专门以《易》教之,张栻深攻释疑,曾著有《南轩易说》,显然是受家教之益。其二,张浚的修德立政也给了张栻巨大影响。 ==后世纪念== 四川德阳《名人园》滨河公园位于[[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市内,峨眉山北路沿河景观公园走廊地带(滨河景观东大桥至黄河大桥沿线段),《名人园》内共有[[雕塑]]组雕、圆雕、浮雕14组,全部使用德阳本地的红、黄两种[[砂岩]]雕刻而成,运用多种雕塑艺术形式表现了德阳市历史上的众多历史名人。德阳《名人园》设计者为四川著名雕塑艺术家(二级美术师,德阳石刻艺术墙《中华魂》设计者)独立设计完成。 为纪念德阳历史文化名人张浚与张栻两父子,为其父子在公园内树立了一座单体雕塑。 张栻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巷子口镇官山乡官山村罗带山。石料为[[花岗岩]]。 2013年5月3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位于湖南[[宁乡县]]的张栻墓(含张浚墓)等湖南123处[[文物]]入选,成功晋升为"国保"单位。 张栻墓为南宋理学大儒张栻与其父宋朝名相[[张浚]]的墓园,位于宁乡县官山村,张栻墓与张浚墓相邻。 ==视频== ===<center> 和签郑宪分赠米帖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30秒 | 张栻想接过抗金大旗,历史没给他这个机会</center> <center>{{#iDisplay:r3100c5kt3w|560|390|qq}}</center> <center>专家解读历史名人 张栻:传道济世 理学大家</center> <center>{{#iDisplay:n3100diqhak|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850 各地方文學;各民族文學;各體文學]]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quote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和签郑宪分赠米帖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