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8.125.8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同盟国 的原始碼
←
同盟国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同盟国</big> ''' |- | <center><img src=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314/d182be359e784af5be4601e80ee240b4.jpeg width="25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picture/301116205 来自 携程旅行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本名 同盟国 地位 军事同盟 首都 [[华盛顿]]([[美国]]) [[莫斯科]]([[苏联]]) [[重庆]]([[中国]]) [[伦敦]]([[英国]]) 历史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 • 英国-波兰军事同盟 1939年3月31日 • 增强美国防御法案 1941年3月11日 • 终结 1945年10月24日 |} '''同盟国 '''(英语:Allies of World War II;俄语:Антигитлеровская коалиция;法语:Alliés de la Seconde Guerre mondiale),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最终有57个国家[a]为抵抗轴心国的侵略而组成的联盟,也是与[[轴心国]]对立的阵营。 <ref>[https://www.sohu.com/picture/301116205 同盟国], 马蜂窝, 2020-01-18</ref> == 简介== 同盟国组成及加入盟军的国家的原因大多是因为他们都遭到了轴心国的武力侵略,或是基于担心轴心国会控制整个世界的原因。同盟国在部分国家例如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教科书中又称[[反法西斯同盟]]。 最初于战争爆发的时候(1939年9月1日),反德同盟包括了法国、波兰及英国,旋即英国的自治领([[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纽芬兰自治领]]及[[南非]])亦加入了同盟。1941年[[珍珠港事变]]后,美国和[[中华民国]]加入同盟国。同时1941年后,英联邦、美国及苏联的领袖被称为“三巨头”,担任著同盟国的领导角色。 自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开始,中国与日本开战([[抗日战争]]),牵制了[[日本陆军]]的行动,在当时亦是一位重要的盟友,并加入了[[缅甸战场]]协助英军。中华民国和三巨头(英国、美国、苏联)被美国总统[[罗斯福]]称为“世界权力的托管人”,后来被称为同盟国的“[[四警察]]”或者“[[四大国]]”。中美英苏作为四大国率先在《[[联合国共同宣言]]》上签字,之后在1943年的莫斯科会议所颁布的《四国普遍安全宣言》中“四大国”地位获得进一步确认。 其他盟国包括[[比利时]]、[[巴西]]、[[捷克斯洛伐克]]、[[埃塞俄比亚]]、[[希腊王国]]、[[英属印度]]、[[墨西哥]]、[[荷兰]]、[[挪威]]及[[南斯拉夫]]等。 于1941年1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为同盟国设计了一个名字,称为“[[联合国]]”(United Nations)。后来在1942年1月1日签署的《[[联合国共同宣言]]》,成为了现代最重要国际组织联合国的基础。于1945年7月的[[波茨坦会议]],[[罗斯福]]的继任人[[哈里·S·杜鲁门]]总统向中、法、苏、英、美的外长提出各国应该“商定一份和平条约及欧洲国家边界的解决方法”,从而导致了外长理事会的建立。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740 欧洲史地总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同盟国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