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六朝遗胜(陈淑芬) 的原始碼
←
六朝遗胜(陈淑芬)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 六朝遗胜'''<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6307204/pexels-photo-16307204.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uuhy.com/html/22946.html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small> |} '''《六朝遗胜》'''是[[中国]]当代作家陈淑芬的散文。 ==作品欣赏== ===六朝遗胜=== 一座题着“六朝遗胜、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的石坊,是明万历年间所立。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曾随老师沈约在乌镇读过书。昭明书院,立西栅主街道,也得名于萧统在乌镇筑馆读书的[[故事]]萧统因英年早逝没能当上皇帝,但却有他编辑整理的《昭明文选》留世,这可是一千多年前中国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古代读书人案头必备的文学[[读本]]。 小镇浓重的读书风气由此而生,昭明[[书院]]可谓开乌镇文运之始,成为名人大家荟萃之地。据说,就这个小小的镇子,历史上进士及第的竟有64人,另还有136名荫功袭封者。即使在中国最为动荡的南北朝[[时期]],也从未影响乌镇文人们读书作文的雅兴。 河水静静流淌,不疾不徐,执着而[[虔诚]]。立于小河边,思绪便在飞。 几十年前,有一位从乌镇走出的[[文学]]巨匠乡愁百结,他就是远在北京城里的茅盾。 茅盾在乌镇生活了十三个[[年头]],他的作品中总会留下小镇的影子。他每每为故乡而自豪:“……听说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 这是他在散文《大地山河》中所说。在茅盾眼中,乌镇赛过世外桃源。 古朴的昭明书院的[[后侧]],就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和作品展馆。从第五届“茅奖”开始,乌镇已经成为茅盾文学奖的永久颁奖地。小小的乌镇,怎能不光彩? 乌镇观前街,一座[[普通]]的民居在秋日的阳光下静静立着,这是一座传统木构架的房子,正是茅盾曾经的家。伫立在此,我还会想起另外一个人,一个清秀的少年曾经在这里进进出出,这是木心。十年前,中国读者还不太熟悉他的名字。他80岁时才在大陆出书,却突然爆红。最早真正掂量出他分量的是陈丹青,一位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画家]]。他是木心的学生,也是他最大的仰慕者。 木心姓孙,在这个水乡[[小镇]],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他是茅盾的邻居和远亲,喜欢看书,而镇子里只有茅盾家的书多。木心正是从茅盾家的书房里,初窥到西方文学艺术的[[堂奥]]。历史有意无意地哺育出了一个海外华人文化界的传奇大师。 他原本是位画家,却怀着[[文学]]的梦。1982年,55岁的木心因各种原因悄然离开上海,远赴美国纽约定居,做起了他的“文学鲁滨逊”。这一“流浪”倒成就了一位与众不同的大家。他的画成为20世纪中国画中首次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作品。同时还出版了十几本小说、散文和诗集。木心的文学作品,语言精致,融和中西文化的睿智,留下太多的空白任人去想象,文风不同于眼下中国的语境。 <ref>[https://www.pinshiwen.com/wenfu/sanwen/]</ref> ==作者简介== 陈淑芬,品诗文网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六朝遗胜(陈淑芬)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