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公子行天津桥下阳春水 的原始碼
←
公子行天津桥下阳春水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hellorfimg.zcool.cn/provider_image/preview260/hi2245745707.jpg?x-image-process=image/format,webp width="320"></center> <small>[https://www.hellorf.com/image/similar/hi2245517489?source=zcool 来自 站酷网 的图片]</small> |} 《'''公子行天津桥下阳春水'''》是一首[[古诗]],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早在商朝甚至更早就拥有了[[文字]],而正是文字的诞生,让诗词的记录得到了可能,诗词的发展,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先秦时期的《诗三百》;两汉时期的乐府古诗<ref>[https://www.sohu.com/a/201786057_301769 古诗、律诗、绝句与乐府诗歌有什么区别?你分得清吗?],搜狐,2017-11-02</ref>;[[魏晋南北朝]]新的文学取向;李唐的诗歌高峰与词的兴起;赵宋的诗的绵延和词的高峰;元明清的继承与发展。 <center>公子行天津桥下阳春水</center> {{Cquote| 天津桥下阳春水,天津桥上繁华子。 马声回合青云外,人影动摇绿波里。 绿波荡漾玉为砂,青云离披锦作霞。 可怜杨柳伤心树,可怜桃李断肠花。 此日遨游邀美女,此时歌舞入娼家。 娼家美女郁金香,飞来飞去公子傍。 的的珠帘白日映,娥娥玉颜红粉妆。 花际徘徊双蛱蝶,池边顾步两鸳鸯。 倾国倾城汉武帝,为云为雨楚襄王。 古来容光人所羡,况复今日遥相见。 愿作轻罗著细腰,愿为明镜分娇面。 与君相向转相亲,与君双栖共一身。 愿作贞松千岁古,谁论芳槿一朝新。 百年同谢西山日,千秋万古北邙尘。 |[唐代]刘希夷}} ==中西方诗词特点== 与西方商业性、开放性社会所形成的重视[[概念]]、范畴内涵的明确性,分析、归纳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强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早在先秦已经形成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前者持“天人相分”的哲学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故努力明确事物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后者持“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偏重于统一,偏重整体、直观的把握,而忽视了精密和抽象的逻辑分析、归纳,是一种典型的“以物观物”的方式,明显不同于西方的“以我观物” 的方式。这样一来造成了语义含糊,难以进行分析研究,只能靠感悟来理解其中的意思,没有精确的[[尺度]]去衡量其中的含义。例如《老子》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ref>[https://www.sohu.com/a/767923614_161835?scm=1102.xchannel:325:100002.0.6.0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道德经》全文],搜狐,2024-03-30</ref>;名可名,非常名。”一直以来“道”的含义备受争议,在翻译中更找不出合适的能表达其意思的词,只好用“dao”来表示,这是直觉思维下的典型产物。这种直觉式的思维上升为理性后,仍不离感性。当它运用于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特有的概念,如风骨、风雅、阳刚等等。也就不像西方那样先对概念作明确的界定,经过推理过程,然后才建构理论[[体系]]。它起源于感性体验,经过感悟,后又约定俗成,在前后沿用中逐步发展完善,具有具体与抽象、体验与概括结合的特点。 中国在长期的认识活动中,又形成了运用朴素的辩证法观察[[事物]]的传统,以及相应的辩证思维方式,体现在文学上就是既重视并揭示文学与社会的内在联系,也能够揭示[[文学]]自身的规律。 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之下,中国的诗歌创作特别强调一个“悟”字,“顿悟”成了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悟”往往带来神来一笔,它不一定与上文有直接逻辑的联系,但[[感情]]上具有连贯性,这种写作方式是直觉思维方式的产物,它铸造了中国诗歌特有的美丽。 ==参考文献== [[Category:850 各地方文學;各民族文學;各體文學]]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quote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公子行天津桥下阳春水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