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傷龍屬 的原始碼
←
傷龍屬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傷龍'''<br><img src="https://images.dinosaurpictures.org/Dryptosaurus_by_Durbed_7c4e.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dinosaurpictures.org/Dryptosaurus-pictures 圖片來自dinosaurpictures]</small> |} '''傷龍'''([[屬名]]:''Dryptosaurus'')又名'''兇龍''',是一[[屬]][[暴龍超科]][[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約6700萬年前)的[[北美洲]]東部,相當於現在的[[紐澤西州]]。傷龍是大型、二足、陸生的[[肉食性]]動物,身長可達7.5公尺。 雖然時至今日傷龍的知名度已變得低落(除了學術界外),但因為早期一幅由查爾斯·耐特(Charles R. Knight)所繪的知名畫作,使傷龍成為當時(19世紀末)最廣為人知的恐龍之一,儘管牠的化石紀錄從來就很少。 傷龍最初是由[[愛德華·德林克·科普|愛德華·德林克·寇普]](Edward Drinker Cope)於1866年所敘述,之後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奧斯尼爾·馬許]](Othniel Charles Marsh)於1877年重新命名,成為最早為科學界所知的[[獸腳類]]恐龍。 ==敘述== 根據目前唯一已知、來自單一個體的部分骨骼,估計傷龍身長約7.5公尺,臀部高度為1.8公尺,<nowiki>请在这里插入非格式化文字</nowiki>體重約1.5公噸。如同近親[[始暴龍]],傷龍可能擁有相當長的手臂,與更進階的[[暴龍科]]相反。手部也相當大,並推測具有三根手指。然而在布魯薩特等人於2011年的研究中,根據可得的傷龍指骨,與進階型暴龍科的手指作比較,觀察彼此整體形狀的相似性,發現傷龍可能只有兩個有作用的手指。每個手指都長有長達8吋、鷹爪般的指爪。其前肢形態表明,暴龍科的前肢縮短的演化可能沒有一個統一的趨勢。傷龍在掠食、捕抓及取食獵物時,可能會同時使用前肢和頜部來當作狩獵武器。 [[正模標本]]'''ANSP 9995'''是一個來自單一成年個體的破碎骨骼,包含右[[上頜骨]]碎片、右齒骨碎片、右[[上隅骨]]碎片、側邊的牙齒、11節中段至後段尾椎、左右成對的[[肱骨]]、來自左手的三個[[指骨]](I-1、II-2還有一個爪)、左右[[恥骨]]的軸、右[[坐骨]]碎片、左[[股骨]]、左[[脛骨]]、左[[腓骨]]、左[[距骨]]、以及一個第三[[蹠骨]]中軸的碎片。 正模標本個體成熟度的推判,可根據尾椎中的神經椎體縫線全部癒合得到證實。另外'''AMNH FARB 2438'''標本是一個左四蹠骨,可能與正模標本屬於同一個體。<ref name=carp97>{{cite journal | doi = 10.1080/02724634.1997.10011003 | author = Carpenter, Ken & Russell, Dale A, Donald Baird, and R. Denton | year = 1997 | title = Redescription of the holotype of Dryptosaurus aquilunguis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New Jersey | journal =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 volume = 17 | issue = 3 | pages = 561–573 | url = http://www.vertpaleo.org/jvp/17-561-573.html |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310231340/http://www.vertpaleo.org/jvp/17-561-573.html | archivedate = 2007-03-10 | access-date = 2007-06-30 | dead-url = no }}</ref> 上頜骨碎片保存了完整的三個齒槽,而第四個齒槽只保存了部分。研究人員能夠清楚地了解到傷龍具有小齒(ziphodont)齒列。位於碎片前部的齒槽形狀表明,其中的牙齒比其他牙齒更小、更圓;這是暴龍科常見的門齒狀(incisiform)牙齒。找到的未關節連接的牙齒形狀橫向狹窄、邊緣呈鋸齒狀(17至18個/公分)並彎曲。股骨只比脛骨長3%。最長的手部指爪長176mm。第四蹠骨近端部分形態表明傷龍具有[[併蹠骨]]的腳,也就是第三蹠骨被「夾」在第二及第四蹠骨之間,這是一項與進階暴龍科(如[[亞伯托龍]]、[[暴龍]])共享的先進特徵。 根據布魯薩特等人(2011),傷龍具有以下可鑑定特徵(或特徵組合):肱骨縮短(肱骨:股骨比值為0.375);大手(I-1指骨:股骨比值為0.200);坐骨結節中外側大幅擴張,約成遠端軸寬的1.7倍;股骨軸內表面緊鄰內[[髁]]處存在卵圓窩,前側由近遠心脊分隔,內側由書脊分隔;髂腓骨前結節近端的腓骨前表面存在近中脊;距骨外髁外表唇突出並覆於跟骨近端表面;第四蹠骨可觀察到扁平近端軸,使半圓形剖面內外側比前後側長許多。 ==發現和物種== 在1866年發現傷龍以前,新大陸的獸腳類所知僅限於約瑟夫·萊迪(Joseph Leidy)於1856年在蒙大拿州發現的單獨獸腳類牙齒。本屬的發現提供了北美古生物學家觀察到雖然不完整卻關節連接的獸腳類骨骼的機會。在19世紀後期,因為暴龍類這個獨立的大型獸腳類類群尚未被認識,本屬不幸地成為北美各種孤立地獸腳類化石的「廢棄物種集中地」,許多獸腳類標本曾被歸入(通常是以''Lælaps''或''Laelaps''的名義)以為了將來的重新分類。 傷龍的屬名''Dryptosaurus''意為「撕扯的蜥蜴」,是由希臘文的"dryptō"(δρύπτω,意為「我撕扯」)與"sauros"(σαυρος,「蜥蜴」)所組成;<ref name="Liddell 1980">{{cite book | author = Liddell, Henry George | author2 = Robert Scott | year = 1980 | title = A Greek-English Lexicon (Abridged Edition) | publisher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location = United Kingdom | isbn = 0-19-910207-4 | url = https://archive.org/details/lexicon00lidd }}</ref>種名''aquilunguis''源自[[拉丁語]]「具有老鷹般的爪」的意思,取自其指爪。[[愛德華·德林克·科普|愛德華·德林克·寇普]](Edward Drinker Cope)於標本發現後的一週內發表了一篇關於其的論文,並在費城自然科學院的一次會議上將其命名為'''鷹爪暴風龍'''(''Laelaps aquilunguis'')。 屬名''Laelaps''緣自希臘文中「颶風」或「暴風」之意,同時也是希臘神話中的獵犬名字萊拉普斯,據傳牠能夠捕捉到世上所有的獵物。暴風龍既具詩意又令人回味的名稱受到大眾的歡迎,並成為繼[[鴨嘴龍]]、[[後彎齒龍]]及[[糙齒龍]]之後,首批被描述的北美洲恐龍之一。其後卻發現''Laelaps''這個屬名已被一種厲蟎屬所有,於是1877年寇普的勁敵[[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奧斯尼爾·馬許]](Othniel Charles Marsh)將其更名為傷龍。模式種是'''鷹爪傷龍'''(''Dryptosaurus aquilunguis'')。 布魯薩特等人(2011)指出保存良好、具歷史性的ANSP 9995/AMNH FARB 2438標本的大部分複製品均保存於[[倫敦自然史博物館]]。一些在原始標本上因黃鐵礦氧化而不再可見的細節,複製品能夠將其維持呈現出來。 ===錯誤歸類種=== 19世紀時北美洲發現的許多獸腳類化石都曾被歸入傷龍或暴風龍的種,但現在多已被重新分類。 三型齒暴風龍(''Laelaps trihedrodon'')的標本是一個部分齒骨(現已遺失),來自科羅拉多州的[[莫里遜組]]。五顆嚴重損毀的部分齒冠(編號AMNH 5780)被誤植為三型齒暴風龍的模式標本,並和[[異特龍]]有許多共同特徵,甚至可能屬於該屬。但這些類似異特龍的特徵,對於獸腳類整體而言太過原始,並可能見於其他莫里遜組的大型獸腳類。<ref name="affinities-amnh5780">{{cite book |last=Chure |first=Daniel J. |year=2001 |chapter=On the type and referred material of ''Laelaps trihedrodon'' Cope 1877 (Dinosauria: Theropoda) |editors=Tanke, Darren; and Carpenter, Kenneth (eds.) |title=Mesozoic Vertebrate Life |publisher=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location=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pages=10–18 |isbn=978-0-253-33907-2 }}</ref>。 長足暴風龍(''"Laelaps" macropus'')的標本是一個部分後肢,發現於納維辛克組(Navesink Formation),最初莱迪將這些標本歸入[[古老腔龍]],而科普認為牠代表一個獨立種,與暴風龍[[正模標本]]的差異在於較長的腳趾。2004年湯馬斯·霍茨(Thomas R. Holtz)在他的恐龍第二版中將其標記為[[暴龍超科]]的分類未定屬。2017年,這個種被命名成一個新的屬:[[非正式命名恐龍列表|碩獵龍屬]]("Teihivenator")。 但就在同年切斯·布朗斯坦(Chase Brownstein)的一份论文预印本中得出结论:硕猎龙化石是暴龙超科和[[似鸟龙科]]残骸的混合物,没有明显特征,使该物种成为嵌合体和[[无资格名称]]。<ref name="brownstein">{{cite journal | last1 = Brownstein | first1 = C.D. | title = Theropod specimens from the Navesink Formation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Diversity and Biogeography of Ornithomimosaurs and Tyrannosauroids on Appalachia | journal = PeerJ Preprints | volume = 5 | page = e3105v1 | doi = 10.7287/peerj.preprints.3105v1 | url = https://peerj.com/preprints/3105/ | access-date = 2020-07-11 | archive-date = 2017-08-04 |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804041844/https://peerj.com/preprints/3105/ | dead-url = no }}</ref>2018年,布朗斯坦表示硕猎龙胫骨标本AMNH FARB 2550代表了某种暴龙类的疑名。<ref>{{cite journal | first1 = C.D. | last1 = Brownstein | year = 2018 | title = A tyrannosauroid tibia from the Navesink Formation of New Jersey and its biogeographic and evolutionary implications for North American tyrannosauroids | journal = Cretaceous Research | volume = 305 | pages = 309–318 | doi = 10.1016/j.cretres.2018.01.005}}</ref>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380 動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book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journal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傷龍屬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