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156.8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的原始碼
←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p> |- |<center><img src="https://img.ruten.com.tw/s1/a/53/dd/21836609851357_738.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ruten.com.tw/item/show?21836609851357 圖片來自ruten] </small> |}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Sino-American Joint Commission on Rural Reconstruction),簡稱'''農復會''',是於1948年10月以推動中華民國農村復興運動為目的而成立的專業機構,1949年8月因[[國共內戰]]而遷移到台灣。其工作得到廣泛認可,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通過經濟,社會和技術的協調計劃,促成1950與1960年代台灣農業的發展,奠定了台灣之後幾十年經濟發展的基礎。 除中華民國政府外,美國亦依據《中美經濟合作協定》參與農復會會務。<ref name="史事紀要19780908">{{Cite book |title=中華民國史事紀要(初稿)中華民國六十七年(一九七八)七至十二月份 |chapter=美國國務院東亞及太平洋事務局表示,中華民國經濟力量堅強,農業更可自力發展,美國決終止中美經濟合作協定 |editor=郭鳳明 |publisher=[[國史館]] |location=[[臺北縣]][[新店市]] |ISBN=957-01-5088-2 |date=2003-12 |page=268-269}}</ref>1979年1月1日,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中美經濟合作協定》依約自動失效。3月16日,農復會改組成立「行政院農業發展委員會」(簡稱農發會)。1984年7月,行政院農業發展委員會與經濟部農業局合併,成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台灣時期== 農復會遷往台灣後,中華民國方面及美國方面的主要委員分別為[[蔣夢麟]]及穆懿爾(Raymond T. Moyer)。在蔣夢麟的領導下,推動了重大的土地改革、農業改良和教育項目。由於農復會由美國提供資金,其薪級表不受政府工資表的約束,因此可以提供比政府官僚機構更高的薪酬,吸引訓練有素和能幹的員工。<ref name="Clough1991">{{cite book |editor1-last=MacFaquhar|editor1-first=Roderick|editor2-last=Fairbank|editor2-first=John K.|title=The People's Republic.|date=1991|publishe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location=Cambridge [Cambridgeshire]|isbn=9780521243377 |author-last=Clough |author-first=Ralph |chapter=Chapter 12: Taiwan under Nationalist Rule, 1949-1982 |page=837 |ref=harv}}</ref>農復會委員包括[[康乃爾大學]]農業學院畢業的[[沈宗瀚]]。未來[[中華民國總統]]和[[中國國民黨主席]][[李登輝]]在1950年代初期擔任農復會的農業經濟學家。<ref>{{cite book|last1=Kagan|first1=Richard C.|title=Taiwan's Statesman: Lee Teng-Hui and Democracy in Asia|url=https://archive.org/details/taiwansstatesman0000kaga|date=2007|publisher=Naval Institute Press|isbn=9781591144274|pages=[https://archive.org/details/taiwansstatesman0000kaga/page/60 60], 62–63 |ref=harv}}</ref> 從1951年到1965年,約有三分之一的[[美援|美國政府對台援助]]由農復會指導投入農業,創造了近三分之二的國內淨資本形成。農復會計畫直接促進了農作物和家畜的品種改良,發展灌溉和防洪、土壤改良、農村信貸計畫和合作社、健康計畫和[[計劃生育]]。農復會繼續實施在大陸時期制定的戰略,協調這些計畫,而不是每個計畫獨立運行。在土地改革和農業發展計畫的綜合刺激下,台灣農業生產從1952年到1959年以平均每年4%的速度增長,高於3.6%的[[人口增長率]]。農復會被廣泛認為是創造台灣農業繁榮的基礎,導致1970年代和1980年代台灣經濟快速增長。1978年9月8日,[[美國國務院東亞及太平洋事務局]]表示,有鑑於台灣農業發展逐漸茁壯並足以自立,美方依據《中美經濟合作協定》對農復會事務的參與已成功達成目的,因此宣布於半年後正式終止美方在農復會內的活動。 ==中國大陸時期== 在[[晏陽初]]的大力遊說下,[[美國國會]]在[[1948年援華法案]]中納入了一項條款,為一個獨立機構提供資金,該機構將利用晏陽初在農村復興運動中的經驗。1948年10月1日,中華民國與美國依據所簽《中美經濟合作協定》,在南京市成立「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由五名委員管理,其中三名是華人、由中華民國政府任命,兩名是美國人、由美國總統任命。在國共內戰的最後一年,它除了擴大農藝和灌溉計劃外,還實施了減租,保障保有權和合作社的組建方案。據估計,這是1949年以前中國最大的非[[土地改革运动|共產主義土地改革]]計劃。 ==歷任主任委員== {| class="wikitable" |- ! 姓名 !! 任職時間 !! 離職時間 |- | [[蔣夢麟]] || 1948年10月 || 1964年6月 |- | [[沈宗瀚]] || 1964年8月 || 1973年5月 |- | [[李崇道]] || 1973年5月 || 1979年3月 |- |}<ref>{{Cite web |url=https://www.coa.gov.tw/ws.php?id=22679 |title=歷任主任委員(農委會) |accessdate=2018-07-25 |archive-date=2018-07-25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725184102/https://www.coa.gov.tw/ws.php?id=22679 |dead-url=no }}</ref>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3 臺灣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book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