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三毛《十三只龙虾和伊地斯》 的原始碼
←
三毛《十三只龙虾和伊地斯》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三毛《十三只龙虾和伊地斯》原文欣赏.jpg|thumb|350px|right|[http://n.sinaimg.cn/sinacn10112/463/w1238h825/20190414/0a45-hvscktf6237666.jpg 原图链接][http://k.sina.com.cn/article_2486071125_p942e6f5500100xzt5.html 图片来自新浪网]]] '''三毛的作品''' 语言特征:机智、诙谐、朴素的散文话语。自然、清新、朴素 ,具有天然去雕饰之美。不但生动而且富有个性。 在内容上,她的创作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抒写真实感受之外,它还是一种生命纪实。三毛的散文有一种探索的意味在里面,探索生命以内的东西 。 三毛的作品很特别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是游记而非游记体,是叙事而非小说体,是抒情而非诗歌体,是随感而非日记体,这就是后来传说的 [[三毛体]]了。 结构特征也很特别的,是游记而非游记体,是叙事而非小说体,是抒情而非诗歌体,是随感而非日记体。<ref>[https://wenda.so.com/q/1537912074211796?src=140&q=%E4%B8%89%E6%AF%9B%E4%BD%9C%E5%93%81%E7%9A%84%E5%86%99%E4%BD%9C%E7%89%B9%E7%82%B9 三毛的写作特点是什么?]</ref> == 原文 == 许多许多年以前,有一个人,是北非撒哈拉沙漠的居民,他的名字叫做伊地斯。 当年的伊地斯常常到我们家来,向我的先生借用潜水器材,他借去了潜水的东西之后,总要消失十多天才回镇上来。后来我们听人说起才知道伊地斯去了西属沙漠的海岸,用空气瓶下海捉龙虾,然后卖给在沿岸打鱼的西班牙渔船,每去一次,可以赚一个月的生活费回来。 我的先生一向坚决反对背着空气瓶下海打渔或捉任何生物,总是说,肺潜是合法的,一口气潜下去一趟,打不着也算了,如果在水中带着空气瓶,好整以暇的在水里打猎,如果人人这么做,海洋的生物便受不到保护,再说,龙虾是一种生长缓慢而又稀少的高贵珍宝,像伊地斯那种捉法,每次好几麻袋,的确是太过了,包括尺寸很小的龙虾也是不放过的。 后来伊地斯再来家借器材,就借不到了。我跟他说,我们打鱼是用肺潜的,龙虾绝对不去捉,这在当时的西属撒哈拉,就跟野羚羊不许射猎一样,是为着保护稀少动物所定的法律。 伊地斯趁着我先生不在家,又来借器材,说他有家小要养,这次只打大群的红鱼,保证不去捉龙虾了。我又借给了他,说好是最后一次,借了之后心虚得厉害,瞒着先生,怕他知晓了要怪责。 没过几日,伊地斯来还东西,同时交给我一个口袋,打开来一看,竟是一堆龙虾——送我的。“那么小!”我抬起头来问他,他很无奈的说:“大的早打光了,就算小也请你收下吧。”就是因为那么幼小的也给打上来,才引得我发怒的,而伊地斯却误会了我们,以为当初没有送龙虾所以藉口不再借器材,又误会我是想得些大号的龙虾。他用手指了指,又说就算小尺寸也一共有十三只。 那天我不肯拿他的礼物,一定不肯要,伊地斯走的时候彼此都受了窘,以后他就不来家里了。 等到沙漠政情有了变化,我立即要离开沙漠的那几日,伊地斯突然来了,交给我扎紧的一个小纸包,一定要我收下当纪念品,说里面是他最珍爱的东西。我问是什么,他说是两块石头。我双手接下了小包,他急着要走,我们握握手就散了。记得我当时问他以后的路,他说:“去打游击。” 等到真正发觉伊地斯送我的是两块什么样的所谓石头时,他已上吉普车远走了,兵荒马乱的当时,无法再找到他。 我认识,这两块磨光的黑石,是石器时代人类最初制造的工具,当时的人用棍子和藤条夹住这尖硬的石块,就是他们的刀斧或者矛的尖端。 总听说,在沙漠某些神秘的洞穴里仍然可以挖出这样的东西来,只是听说而已,人们从来没有找到过,起码在我的撒哈拉威朋友里,没有一个人。认识这种石块,是因为在一本述说石器时代的书本上看过同样的图片。 一直带着这两块东西,深夜里把玩的当时,总会看见石器时代的人群,活活的人群,在我眼前的大平原上呼啸而过,追逐着洪荒怪兽,他们手中举着的矛,在烈日荒原下闪闪发光。<ref>[https://www.vrrw.net/hstj/10644.html 三毛《十三只龙虾和伊地斯》原文欣赏]</ref> == 三毛的生平 == 三毛,1943-1991,原名陈平,祖籍浙江舟山,出生于四川重庆,后旅居台湾。著有散文、小说集[[《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雨季不再来》、《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背影》、《我的宝贝》等十余种。三毛散文取材广泛,不少散文充满异国情调,文笔朴素浪漫而又独具神韵,表达了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命和大自然的情怀。 三毛生性浪漫,三岁时读张乐平《三毛流浪记》,印象极深,后遂以“三毛”为笔名。为了追寻心中的那棵“橄榄树”,她踏遍[[万水千山]]。然而,无论是异国都市的生活情调,还是[[天涯海角]]的[[奇风异俗]],都不能消解她深埋于心中的中国情结。尽管她嫁给了一个深眼高鼻的洋人,但她仍是一个完整的东方女性。 三毛从来不刻意追求某一种技巧和风格,一切都显得平实与自然。然而在她信笔挥洒之中,却又蕴涵无限,这也许是一种更高的[[技巧]]和[[风格]]吧。 有读者认为「流浪」才是她的真正的名字,无论是她遗留下来的众多作品、她的游历和她心灵情感的转折,都是充满一点点浪迹天涯的意味。<ref>[https://iask.sina.com.cn/b/518331.html 三毛的生平事迹?]</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810 文学总论]] [[Category:800 语言学总论]] 这两块石片里,浸过兽血和人汗,摸上去,却是冰凉的。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三毛《十三只龙虾和伊地斯》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