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5.149.2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丁邦平 的原始碼
←
丁邦平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丁邦平</big>'''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jyxy.cnu.edu.cn%2F__local%2FB%2F19%2F09%2F9FFE4871C281D7B7BD820ED13B0_36C96E79_1AA120.png%3Fe%3D.png&refer=http%3A%2F%2Fjyxy.cnu.edu.cn&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61070363&t=106b8ca0910c2e240755a9bbc8a2dd4b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jyxy.cnu.edu.cn/info/1047/1400.htm 来自 首都师范大学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丁邦平''',男,[[安徽]]怀宁人,1960年6月出生。现任[[首都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ref>[https://edu.iask.sina.com.cn/jy/hd4jWqVcpU.html 丁邦平 ],新浪</ref>。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首都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出生日期----1960年6月 出生地点----安徽怀宁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北京师范大学]] ==学术职务== 首都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ref>[https://jyxy.cnu.edu.cn/info/1047/1400.htm 丁邦平 ],首都师范大学, 2018-01-22</ref>; 东亚科学教育学会(East-Asian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Education)执委兼秘书长; 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常务理事等; 首都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首都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 首都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院研究员(2008年迄今)。 ==职务任免== 2020年12月10日,被教育部提议担任科学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 ==教育经历== 1996-1999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 1986-1989年,华东师范大学毕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1984-1986年,华中师范大学毕业,获英国语言与文学学士学位; 1978-1980年,安徽省铜陵师范专科学校毕业。 ==出访情况== 2012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访问学者 2007年,新西兰怀卡托大学访问学者 2005-2006年,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访问学者 2002-2003年,英国利物浦大学访问学者 2002年9月赴英国诺丁汉大学参加英国比较教育学会年会 2003年1月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参加英国科学教育学会年会 2006年4月赴美国旧金山参加美国科学教育学会年会 2007年7月赴澳大利亚帕斯参加世界科学与技术教育第二届大会 2009年9月赴土耳其参加欧洲科学教育学会第八届年会 2009年10月赴台湾参加东亚科学教育学会首届年会 2011年10月赴韩国光州参加东亚科学教育学会第二届年会 ==研究方向== 科学教育改革国际比较研究 探究式科学课程、教学与评价比较研究 基础教育国际比较研究 比较教学论研究 科学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比较研究 ==获奖情况== ===研究奖=== 2001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第三届)(博士论文题目:《国际科学教育理论研究》) 2010年获得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论文)二等奖 2008年获得兴华科学教育网优秀资源和优秀博文奖 2006年获得首都师范大学学报首届优秀论文一等奖 2000年获得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 ===教学奖=== 2011年获得首都师范大学第十一届研究生科研"优秀导师奖"<ref>[https://www.sohu.com/a/216676580_387114 丁邦平:基于比较教育学思维的中国教育学反思 ],搜狐, 2018-01-15</ref> 2010年获得首都师范大学第十届研究生科研"优秀导师奖" 2009年获得首都师范大学第九届研究生科研"优秀导师奖" 2008年获得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优秀导师奖" 2005年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排名第3) 2004年获得首都师范大学"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科研课题== 1.丁邦平(主持人):"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与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国际比较的视角"(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200308,2009年11月结题)。 2.丁邦平(主持人):"学科与研究生教育--科学教育" 专项(北京市教委专项课题,2010年10月结题)。 3.丁邦平:"国际科技教育的比较研究"(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2001年结题)。 4.丁邦平(主持人):"中外小学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研究"(北京市教委项目,项目批准号:01SK-32, 2005年结题)。 5.丁邦平(主持人):"教学论学科群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欧洲经验"(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11YJA880016) 6.丁邦平(主持人):"基础教育阶段技术与设计教育课程标准的国际比较研究"(东南大学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课题,2012-2013年) ==科研成果== ===学术著作=== 1.Ding, B. P. (2009)). School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Chinese mainland: A Critical Loo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ssessment. In Alister Jones and Marc de Vries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Technology Education, pp.117-130. Rotterdam, the Netherlands: Sense Publishers. 2.Ding, B. P. (2008). Learning from Other Countries: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Current Primary Science Curriculum Reforms in Chinese mainland. In R. K. Coll &. N. Taylor (eds.). Education in Context: An International Examin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Context on Science Curricula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pp. 343-352. Rotterdam, the Netherlands: Sense Publishers. 3.丁邦平:《国际科学教育导论》(中国中青年学者教育学术文库之一),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4.丁邦平(等译):《美国教育史:建国初期的历程1783-1876》,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5.丁邦平、朱 明:《青春期教育》(基础教育新概念丛书之一),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部分期刊论文=== 1.丁邦平:《比较教学论:21世纪比较教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教育研究》2013年第3期。 2.王飞、丁邦平《苏联教学论与美国课程论:在中国的误解与误读》,《比较教育研究》2013年第1期。 3.唐小为、丁邦平:《"科学探究"缘何变身"科学实践--解读美国科学教育框架理念首位关键词之变》,《教育研究》2012年第11期。 4.丁邦平:《建立独立建制的科学教育学刍议》,《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2年第2期。 5.丁邦平:《国际比较视角下的理科学科教学论与科学教师教育体制改革》《当代教师教育》2012年第3期。 6.丁邦平:《反思教学论研究:基于比较教学论的视角》,《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9期。 7.陈莉、丁邦平:《美国科学教材对"科学概念"的处理及其借鉴--以FOSS教材为例》,《全球教育展望》2012年第6期。 8.丁邦平:《教学论与教学理论概念之辨》,《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第7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1年第10期。 9.丁邦平:《我国小学科学教师教育:现状、问题与思考》,《当代教师教育》2011年第2期1-7页。 10.陈莉、丁邦平:《FOSS评价的目的、内容与实施》,《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7期第29-31页。 11.陈莉、丁邦平:《美国FOSS 教材的编写特点》,《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年第6期。 12.宋秋英、丁邦平:《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学本土化的内在意蕴及动因分析》,《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3期第5-8页。 13.丁邦平:《科学教育学科建设三题》,《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第1期。 14.丁邦平:《探究式科学教学:类型与特征》,《教育研究》2010年第10期。 15.王晓岚、丁邦平:《美国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方式、特点及其启示》,《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第10期第49-54页。 16.王晓岚、丁邦平:《美国整体性学校改革的兴衰:政策分析》,《外教育研究》2010年第9期第40-45页。 17.潘娟、丁邦平:《新加坡四年级学生在TIMSS科学测评中的佳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年第9期第46-50页。 18.宋秋英、丁邦平:《新西兰评价资源库建设与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第112-115/120页。 19.张奂奂、丁邦平:《美国高中与大学衔接的双学分课程:形成、发展和展望》《外国教育研究》20009年第11期。 20.丁邦平:《教学(理)论与课程论关系新探:基于比较的视角》,《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第12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0年第4期第104-109页。另转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2010年第4期第147-149页(3000多字文摘)。 21.王沁艳、丁邦平:《学习性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对话》,《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第9期第47-51页。 22.藏 玲、丁邦平:《PDS与TDS两种模式特征的理论背景分析》,《当代教师教育》2009年第2 期第46-51页。 23.丁邦平、罗星凯:《论科学教育研究与科学教育改革》,《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第75-80页。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8年第6期第20-24页。 24.丁邦平:《从"形成性评价"到"学习性评价":课堂评价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9期第20-25页。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8年第12期第30-35页。 25.丁邦平:《英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实地考察与思考》,《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第9期第66-71页。 26.邓亚东、丁邦平:《概念卡通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外国教育研究》2008年第8期第62-66页。 27.丁邦平:《中美基础科学教育的差异》,《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2期第92-96页。 28.丁邦平:《以学习性评价促进探究式教学》,《科学课》2007年第5期第4-6页。 29.谢恭芹、丁邦平:《建立科学学习中心,深化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9期第83-87页。 30.谢恭芹、丁邦平:《论成为一名建构主义教师》,《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第5期第67-71页。 ==参考来源== [[Category:教授]]
返回「
丁邦平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