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3.125.15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示众》 的原始碼
←
《示众》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 《示众》</big> ''' |- |<center><img src=http://img.zwbk.org/baike/spic/2010/12/08/20101208025337151_5810.jpg width="250"></center><small>[http://m.zwbk.org/lemma/93983 来自百科通俗版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shì zhòng 》 </big> ''' |- | align= light| '''作品名称''' :《示众》 '''作者''' :鲁迅 '''作品出处''' :《彷徨》 '''文学体裁''' :短篇小说 '''发表时间''' :1925年4月13日 |} '''<big>《示众》</big>'''<ref>[https://www.360kuai.com/pc/9fc38a91659d69945?cota=4&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鲁迅《示众》赏析.快资讯. 2019-01-11] </ref> 是近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925年4月13日《语丝》周刊上,后被收录在小说集[[《彷徨》]]中。 《示众》讲述了大街上一个犯人被示众的场景,期间出现了各色人围观。该小说采取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叙事,最大限度地淡化了传统小说中用时间流程和因果逻辑所编制的情节,整篇小说基本上是不同人物的行为片段在空间关系上的连缀和并置。 ==内容简介== “首善之区”的马路上除了两个铜盏相击的单调声和胖孩子的叫卖声外,什么扰攘也没有。当巡警和穿白背心的男人出现时,街上的人们表现出了不同的形态。胖孩子“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秃头一边念着白背心上的文字,一边提防着别人占了他的好位置;小学生“向人丛中直钻进去”;长子“从垂下的草帽檐下去赏识白背心的脸”;有一个瘦子甚至把嘴张得像一条死鲈鱼般;弥勒佛似的胖脸说道:“好快活!你妈的……”;戴硬草帽的学生离开后,紧接着就补上了一个“满头油汗而粘着灰土的椭圆脸”了;老妈子指点地说道:“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当秃头研究白背心上的文字时,胖孩子却像白背心一样在研究秃头,看到秃头“满头光油油的”,“耳朵左边还有一片灰白色的头发”;小学生从巡警的刀旁边钻出来后,他环顾四周发现了白背心、胖小孩和红鼻子胖大汉;胖孩子从胖大汉身旁钻出去时,奔向了小学生,把他推开冲出去了;巡警提起他的脚时,大家赶紧都看他的脚,而他放稳后,大家又接着去看白背心;抱着小孩的老妈子碰到了旁边车夫的鼻梁,而车夫一推却推到了孩子身上;当一个车夫跌倒后,看客们又发现了新的热闹,立即将兴趣从白背心转向车夫,向新的刺激转移。 ==创作背景== “看客心态”是中国传统社会给中国人一笔巨大的“遗产”,是中国国民最普遍的心态之一,是鲁迅对中国国民劣根性一次伟大的发现和深刻的概括,看客心态对国家、民族、社会乃至个人的危害十分恶劣,正因为看客心态是国民劣根性的渊源,所以它的发现不仅使鲁迅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第一要著”是国民精神的改变,而且直接促成了鲁迅弃医从文。从此以后,鲁迅不仅在散文、杂文、书信、演讲、回忆录中不断地探讨它,十余年后,又以整篇小说《示众》艺术地再现他的思考。 ==人物介绍== 胖孩子 十一二岁的胖孩子,细着眼睛,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卖包子。声音已经嘶哑了,还带些睡意,如给夏天的长日催眠。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就有二三十个馒头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听到有热闹,擅自离开他本应该坚守的包子铺、迫不及待地去围观行刑。 秃头看到白背心,就去研究他身上的文字,“嗡,都,哼,八,而……”地读起来。当抱孩子的老妈子想乘机挤进来时,“秃头怕失了位置,连忙站直”,他虽然没有读完文字,但也无可奈何,只得另外去研究白背心的脸。 工人 工人在所有看客中发出了质疑的声音,然而他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包括秃头在内的看客们的不满,工人在秃头等人的注视下显得局促起来,最后只得慢慢地溜出去。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国民劣根性的批判是鲁迅坚持一生的事情,其中看客心态是他最深恶痛绝因而也是批判最多的。鲁迅不仅最先将这种麻木、冷漠的观望者命名为“看客”,并且几乎耗尽一生的力量去抨击这种心态。鲁迅认为中国人中这种麻木、冷漠的看客几乎无处不在,他们的力量不容小觑。他们无意识的“看”的目光加剧了不幸者的不幸,甚至能够把不幸者逼上绝路,且从根本上消解了先驱者奋斗的意义。鲁迅对看客心态的一再揭示和批判,在于唤醒麻木的看客,打破那让人窒息的“铁屋子”。 《示众》通过描写人物的“群像”和“共性”、展示看客世界的各个侧面,重在表现看客们精神世界的空虚、无聊和内心的麻木、愚昧。在“看与被看”的过程中,彼此的麻木和冷漠直接导致同胞的惨死,消解了先驱者付出生命的意义。看客心态集中体现了中国国民劣根性的一面,也揭露了在没有民主和自由的国度里民众“看与被看”的可怜又可悲的生存状态。 ===艺术特色=== '''人物形象''' 这篇小说没有主人公,没有前后发展的故事情节,鲁迅只是写了一群人、一个日常生活的横切面。《示众》中的人物是全体中国人的符号代码,看客心态是中国国民共同的病态心理。因此表现看客心态的《示众》描写的是人物的群像而不是个像,是人物的共性而不是个性。 《示众》的人物虽多,却没有一个主要人物,作者对其笔下的18个人物一视同仁,基本上是平均使用笔墨,不可能从《示众》找出一个主要人物或中心人物来、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哪怕是写活其中的一个主要人物,都不是一件容易事、何况是18个并无主次之分的人物事实上,《示众》中人物的性格特征都是模糊不清的,作者不曾为其中任何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精心着墨,作者精心着墨的是全部人物的‘群像”,是全部人物的“共性”而不是其中任何一个人物的“个性”。 '''空间叙事''' 《示众》采取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叙事,最大限度地淡化了传统小说中用时间流程和因果逻辑所编制的情节。在同一时间平台上,集聚了难以数计的人物,就其着墨的18个人物而言,他(她)们有年老年少的大致区别,有高矮胖瘦之类的粗略的形象描写,大多可以分辨出男女性别来,但是无一例外的没有姓名,没有籍贯,没有身份,没有性格刻画,没有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读者所熟悉的中外小说中的大多数要素被省略了。不过,这些只有年龄、性别以及高矮胖瘦区别的人物,却都“固守”着一个共同的行为动作:“看”;也别无选择地接受着一个共同的动作行为:“被看”。任何“看”的施动者同时也是“被看”的受动者。小说的整篇叙述正是在“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结构中展开的,而中国人的看客心态也正是通过这独特的二元结构得到艺术的显现。 ==作品评价== 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钱理群]]:“鲁迅有两篇小说是代表20世纪中国短篇小说艺术最高水平的,其一就是《示众》。”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名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与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论文、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的精神。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他的著作收入《鲁迅全集》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从1918年5月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 参考文献 == {{Reflist}} [[Category: 830 中國文學總集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示众》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