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52.14.252.1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能高越嶺道 的原始碼
←
能高越嶺道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能高越嶺道'''<br><img src="https://3.bp.blogspot.com/-GpCf9bds2S8/W6fZ5oUFq2I/AAAAAAAFInM/Rn1iy-QjMvM9TO89UdDiTMLqXXaMucBfgCEwYBhgL/s640/DSC_0162.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roylu91.blogspot.com/2018/09/2018-8-9.html 圖片來自健行筆記]</small> |} '''能高越嶺道''',又稱'''能高越道路''',<ref>[https://hiking.biji.co/index.php?q=trail&act=detail&id=291 能高越嶺道全段],健行筆記</ref> 日治時代原名'''能高越嶺警備道路''',常被俗稱為'''能高越嶺古道''',一條在[[台灣]]的歷史古道,最早由[[泰雅族]]與[[賽德克族]]建立,在[[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被修建成正式道路。 全線橫貫[[中央山脈]],連接起[[南投縣|南投]][[霧社]]與[[花蓮縣|花蓮]][[銅門村|銅門]]二地。在過去,能高越嶺道肩負起[[台灣島]]上東西間聯絡的任務。戰後初期,[[國民政府]]為復原台灣島上電力系統,由[[台灣電力公司]]實行「[[東電西送]]」政策,在沿線建立起多座電塔,完成一條高壓輸送線,將東部多餘的電力輸送到西部,使能高越嶺道被稱為'''能高保線路'''或'''台電保線道路'''。 它被納入[[中橫公路]]計劃之中,因為地質碎弱,以及可能影響生態,最後只有部份道路被改建成柏油路,讓汽車通行,為霧社銅門線(今[[台14線]])的一部份。由屯門至奇萊一段,仍然保留原貌,被納入[[國家步道系統]]中,加以保護。
返回「
能高越嶺道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