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白豪银针 的原始碼
←
白豪银针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BC8F8F " align= center| '''<big>白豪银针</big>''' |- |<center><img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2%2F0726%2Fc1ee1a23j00rfm8i3006sd000dw008wp.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163.com/dy/article/HD77G4CE0552BJ32.html 来自 网易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白豪银针 简称: 银针 茶类: 白茶 |} '''白豪银针''',简称银针,又叫白豪,近年多称白毫银针,按制茶种类分,属[[白茶]]类。它与宋代《大观茶论》中记述的白茶,以银线水芽为原料制成的“龙团胜雪”饼茶和现代的凌云白毫、君山银针等茶不同,它们的原料先经蒸、炒杀青,属绿茶或黄茶类。 现代白茶类的创制始于银针白毫。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中称:“茶者以火作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如果说这是关于古代白茶的记述,则现代白茶堪称是古老而又年轻之茶品。 采制银针白毫的茶树,每年秋冬要加强肥培管理以培育壮芽。翌年采制以春茶头一、二轮的顶芽品质最佳,到三、四轮后多系侧芽,较瘦小。台刈更新后萌发的第一轮春芽特别肥壮,是制造优质银针白毫的理想原料。夏秋茶茶芽瘦小,不合银针白毫原料的要求,一般不采制。 银针白毫原料采摘标准为春茶嫩梢萌发一芽一叶时即将其采下,然后用手指将真叶、鱼叶轻轻地予以剥离。剥出的茶芽均匀地薄摊于水筛上(一种竹筛),勿使重叠,置微弱日光下或通风荫处,晒晾至八、九成干,再用焙笼以30~40℃文火焙至足干即成,也有用烈日代替焙笼晒至全干的,称为毛针。毛针经筛取肥长茶芽,再用手工摘去梗子(俗称银针脚),并筛簸拣除叶片、碎片、杂质等,最后再用文火焙干,趁热装箱。 银针白毫芽头肥壮,遍披白毫,挺直如针,色白似银。福鼎所产茶芽茸毛厚,色白富光泽,汤色浅杏黄,味清鲜爽口。政和所产,汤味醇厚,香气清芬。 银针白毫泡饮方法与[[绿茶]]基本相同,但因其未经揉捻,茶汁不易浸出,冲泡时间宜较长。一般每3克银针置沸水烫过的无色无花透明玻璃杯中,冲入200毫升沸水,开始时茶芽浮于水面,5~6分钟后茶芽部分沉落杯底,部分悬浮茶汤上部,此时茶芽条条挺立,上下交错,望之有如石钟乳,蔚为奇观。约10分钟后茶汤泛黄即可取饮,此时边观赏边品饮,尘俗尽去,意趣盎然。 银针白毫早在1891年开始外销,1912~1916年为极盛时期,当时[[福鼎]]与政和两县年产各1000余担,1917~1921年受欧战影响,销路阻滞,一落千丈。近40年来,银针年产也仅在几百公斤至一千公斤之间,为不可多得的珍品。目前银针白毫主销港澳地区,也销往德国及美国等地。在欧洲有的在泡饮红茶时,于杯中添加若干银针,以示名贵。 银针性寒凉,有退热祛暑解毒之功,在华北被视为治疗养护麻疹患者的良药。1982年被商业部评为全国名茶,在30种名茶中名列第二。<ref>[http://www.chawh.net/bc/bhyz/9246.html 白毫银针的来历传说] 茶文化网 2014-06-03</ref>
返回「
白豪银针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