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清朝谥号文正的八个人 的原始碼
←
清朝谥号文正的八个人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B3DDF4" align= center| '''<big>清朝谥号文正</big>''' |- |<center><img src=https://img.gugong.net/m00/3e/ba/85c1f91295349ee2e05b5b22b068b89c.jpg width="285"></center> <small>[https://img.gugong.net/m00/3e/ba/85c1f91295349ee2e05b5b22b068b89c.jpg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 | align= light| |} '''清朝谥号文正的八个人'''在中国的历史上,在宋代以后,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的想得到一个谥号--文正。而作为统治者的皇帝,是不轻易的把这个谥号给人的。在历史上,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大多都是当时文人敬仰的对象,如范文正公(范仲淹)、曾文正公(曾国藩)。在清朝270余年历史上,仅有八位文臣获得这一至高荣誉。<ref>[https://www.gugong.net/renwu/35638.html 清朝谥号文正的八个人 故宫历史网] </ref> 清朝谥文正,是从乾隆朝开始的。他所谥文正,以汤斌这个汉族文人为对象,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只有归随大清的文人,其文才正,以此循例。 清朝二百多年来,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个人。但其中的曹振镛的谥号,世人一直非议不休。不过汤斌是死后50年追认的,当时“文字狱”酷烈,乾隆以汤斌为对象,意思再明白不过,就是只有归随我大清的文人,其文才“正”。刘统勋是死后直接谥文正。曾国藩的功劳的确大,但当时清朝的情况,有个激励的意思在里面。至于李鸿藻的身份是帝师,从他之后,凡是帝师皆有谥文正的可能。在之后的谥文正的,则有点末世名器,不足为贵的意思了。 汤斌(1627~1687),别号荆岘,晚号潜庵,河南睢州人。雍正中,入贤良祠。乾隆元年(1736),谥文正。道光三年,从祀孔子庙。 刘统勋(1698-1773)字延清,另字尔钝,清内阁学士,刑部尚书,高密县逄戈庄(原属诸城)人。卒于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年75岁,谥文正,乾隆帝临其丧,见其“室无长物,寒气袭人”,为之大恸。回至乾清门,对诸臣流涕道:“朕失一股肱!”不久又道:“统勋乃不愧为真宰相!”可见对其倚重与尊宠。 朱珪(1731-1806)字石君,号南厓,直隶大兴人。乾隆年进士,授仁宗学,官至体仁阁大学士。逝世,嘉庆帝亲往府上吊唁,由于朱家大门低矮,御车不能入,嘉庆帝便步入,并哭之深哀,给帑银二千五百两治丧,晋赠太傅,入祀贤良祠,予谥“文正”。上亲临奠三爵。 曹振镛(1755—1835),字俪生,号怿嘉,尚书文埴子。道光十五年卒,道光帝亲临吊丧,下诏褒恤,赐谥文正,入祀贤良祠。 杜受田(1788~1852),字芝农(杜愕子),清山东滨州人(今滨城镇南街杜家),道光进士。1852年(清咸丰二年)七月九日,在实施赈务途中触染暑疫,卒于淮安清江浦,时年64岁。咸丰帝甚痛,赠太师、大学士,谥“文正”。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湖南湘乡人。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赠太傅,谥文正。 李鸿藻(1820—1897),字兰孙,直隶高阳人。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以病乞假,旋卒,年七十八岁。予谥文正,赠太子太傅。 孙家鼐(1827~1909),字燮臣,号容卿、蛰生,别号澹静老人,谥文正,寿州(今寿县)人,1827年4月7日(清道光七年三月十二日)生。咸丰九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卒年八十有二,赠太傅,谥文正。<ref>[http://news.sohu.com/a/536767526_121142129 清朝8位获谥“文正”的大臣,谁最牛?最牛不好说,最差倒很明显 搜狐网] </ref>
返回「
清朝谥号文正的八个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