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的原始碼
←
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2.jpg |thumb |400px|有框|右|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https://www.taiwangods.com/html/landscape/1_0011.aspx?i=19 照片來自]]] '''[[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位於[[新北市]][[金山區]]三界村,由[[聖嚴法師]]所領導建立,聖嚴法師每年更招募了許多社會人士來推展教育,並且投入慈善方面的工作,每年舉辦許多佛法演說和活動,因此成為一個研習佛法的好地方。 [[法鼓山]]位於新北市金山區三界里,座落在[[北部濱海公路]]與[[陽金公路]]交會的一處山坡上,三面環山,雙溪交抱,正面千峰來朝,遙迎翡翠海灣,風光明媚,鳥語花香。坐北向南,左有高崗聳立,如古鐘懸空;俯瞰本山地形,則似巨鼓縱臥。在這裡,聖嚴法師集合了十方善信功德,建設一個整合教育、修行、文化的「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法鼓山這塊土地與佛法有不可思議的因緣,從山的地理形貌而言,左似青龍昂首、右如白虎低頭;左視高崗如古鐘懸空,俯瞰整塊地則向縱臥兩山之間的大鼓;從地名上看,此地屬金山區「三界」村,在此處撞鐘擊鼓,其聲可響徹三界村,象徵法輪常轉、超越三界。<ref>[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0112&id=36793 法鼓山]</ref> 「法鼓山」為中華民國的佛教團體,由聖嚴法師創辦成立,是台灣佛教五大山頭之一。1989年因緣購得新北市金山區三界裡的一塊土地,並將其命名為「法鼓山」,從事社會教化、心靈輔導及關懷弱勢等公益活動。「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內設有法鼓大學;並取法中國古道場,在大殿正下方設地宮,於1996年舉行奠基大典及地宮安寶儀式,將三百多件台灣佛教典籍和文物保存於內,並註明在西元三千年時才能開啟,為台灣佛教文化傳承的創舉。2006年12月23日法鼓山鐘樓的正式落成,鐘樓上立有重量25噸、高4.5公尺、直徑2.6公尺的「法華鐘」,用青銅鑄造而成的鐘,採用唐式鐘型,在鐘的內外鐘面上鑄刻有《妙法蓮華經》一部,共六萬九千六百三十六字、《大悲咒》一卷,共四百二十四字以及「多寶塔雙佛並坐圖」一幅。為法鼓山之鎮山物。<ref>[https://okgo.tw/butyview.html?id=3796 新北市金山區 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ref> 法鼓山是臺灣著名的新興佛教教團,戰後被列為臺灣佛教四大事業道場之一,是臺灣提倡「人生佛教」或「人間佛教」的代表性道場,並開啟臺灣「植存」環保葬風氣之先河。其創辦人聖嚴法師在承襲傳統禪法之外另有創新,整合了[[印度]]、漢傳、南傳與藏傳法門之異同,將道場宗風重新定位為「中華禪法鼓宗」,成為漢傳佛教的新宗派。法鼓山於公元1996年完成的地宮,將300多件臺灣佛教典籍、文物保存於內,是臺灣第一座珍藏佛教文物的地宮,也為[[臺灣]]佛教文化傳承寫下歷史的新頁。 金山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源自民國44年(公元1955年)當時佛教近代著名禪師東初老人(公元1908年-1977年),在[[北投]]興建中華佛教文化館、成立「[[農禪寺]]」,其弟子聖嚴法師(公元1931年-2009年)退伍後,於民國48年(公元1959年)在東初老人座下2度出家,東初老人涅槃前囑聖嚴法師繼承法業,後來農禪寺因修習佛法的信眾與學生日增,道場不敷使用,民國78年(公元1989年)因緣購得金山土地,以法鼓山的地理形貌,猶如一個縱臥大鼓,故引經典之喻,建立今日的金山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於民國94年(公元2005年)正式落成開山,並發展成國際性的宗教團體。之後聖嚴法師繼承臨濟、曹洞兩大法脈合流,整合印度及漢傳諸宗異同,參考流行於韓國、日本、越南禪法,和南傳內觀法門、藏傳次第修法,重新創立「中華禪法鼓宗」。民國85年(公元1996年)法鼓山取法中國古道場,於第一期工程大殿的正下方設「地宮」,將三百多年來臺灣佛教典籍文物保存於內,並註明公元3000年才能開啟,為佛教文化傳承寫下歷史新頁。民國96年(公元2007年)法鼓山並在園區一隅設立「金山環保生命園區」,開啟了臺灣「植存」環保葬風氣先河。<ref>[https://www.taiwangods.com/html/landscape/1_0011.aspx?i=19 金山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創建臺灣第一座地宮的佛教道場]</ref>
返回「
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