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91.93.20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沪剧 的原始碼
←
沪剧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B6C1" align= center| '''<big>沪剧《家.瑞珏》</big> ''' |- | [[File:沪剧《家.瑞珏》.jpg|350px|缩略图|居中|[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6255079369&di=30b0ce159688e54277500bba71c1907c&imgtype=0&src=http%3A%2F%2Fsh.people.com.cn%2FNMediaFile%2F2018%2F0213%2FLOCAL201802131627000245589175263.jpg 原图链接][http://sh.people.com.cn/n2/2018/0213/c350122-31257377.html 来自人民网-上海频道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CDCDCD"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 沪剧 '''批准时间''' : 2006年 '''非遗级别''' : 国家级 '''遗产类别''' : 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 : 上海市 遗产编号Ⅳ-54 |} '''沪剧'''是[[上海]]的地方戏曲剧种,属吴语地区滩簧系统主要流布于上海、苏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区。为与同在上海演唱的苏滩、甬滩等其他滩簧相区别,故称本地滩簧、申滩时调,简称“本滩”。沪剧源出太湖流域的吴淞江及黄浦江一带农村中的“小山歌”,沪剧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在流传中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清代[[道光]]年间,浦江一带的滩簧发展为二人自奏自唱的“对子戏”和三人以上演员装扮人物、另设专人伴奏的“同场戏”。1898年,已有艺人流入上海,并固定在茶楼坐唱,称作本滩。1914年,本滩易名为申曲。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沪剧是以表演现代生活为主的戏曲,其音乐委婉柔和,曲调优美动听,易于塑造现代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和真情实感的[[艺术]]美。从最早的花鼓戏到当代沪剧,大致经历了200多年的时间。1914年,[[邵文滨]]、[[施兰亭]]、[[丁少兰]]等发起组织“振新集”,从事本滩改良, 并改名为“申曲”。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开始把申曲改称为“沪剧”。 1953年成立了第一个国家沪剧演出团体上海人民沪剧团(上海沪剧院前身)。2006年5月20日,沪剧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f>[http://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13269 沪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ref>。 沪剧的曲调优美,富有[[江南]]水乡的气息,音乐唱腔具有浓郁的[[江南丝竹]]韵味。
返回「
沪剧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