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88.218.10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俾格米人 的原始碼
←
俾格米人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D706575.jpg|缩略图|矮小的俾格米人在雨林中依舊行動敏捷,不知情的人看到一定會被嚇到。(圖/翻攝自Pygmies臉書)]] [[File:3nss0000012200or9p95.jpg|缩略图|俾格米人]] [[File:622762d0f703918fa0ec0e9b5e74319759ee3d6d6e03.jpg|缩略图|非洲的俾格米人與來自歐洲的探險家合照]] '''俾格米人'''('''Pygmies''',單數作'''Pygmy''')並不是一個種族的名稱,而是泛指所有全族成年男子平均高度都少於150厘米<ref name="Britannica">[http://www.britannica.com/eb/article-9062017/Pygmy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Pygmy]</ref>或155厘米<ref name=Economist>http://www.economist.com/science/displaystory.cfm?story_id=10283306 Darwin's Children</ref>的種族。這一名稱源於[[古希臘人]]對於[[非洲]]中部矮人的稱法<ref>[葛公尚,於紅.世界民族:非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ref>。對於身高稍長的人種,又稱作「類俾格米人」(pygmoid)。比較知名的俾格米人都生長於[[非洲]]中部,例如:Aka、Efe及Mbuti等民族;在[[泰國]]、[[印尼]]、[[菲律賓]]、[[巴布亞新畿內亞]]<ref name=Economist/>亦有俾格米人或有些相似的[[尼格利陀人]]。這些[[棕種人]]是[[東南亞]]最早定居的人種<ref>{{cite journal en |last=Hanihara |first=Tsunehiko |authorlink= |title=Negritos, Australian Aborigines, and the proto-sundadont dental pattern: The basic populations in East Asia, V |journal=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volume=88 |issue=2 |pages=183-196 |id= |url=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cgi-bin/abstract/110486797/ABSTRACT?CRETRY=1&SRETRY=0 |accessdate=2017-01-22 |doi=10.1002/ajpa.1330880206 |date=1992年1月 }}{{Dead link|date=2019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此外还发现至少有25個小型人類个體,大約於1000到3000年前在[[密克羅尼西亞]]的[[帛琉]]群島生活<ref>[http://www.guardian.co.uk/science/2008/mar/12/fossils Pygmy human remains found on rock islands], Science | The Guardian</ref>。 至於他們為何身高會這麼矮呢?[[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University of Montreal)教授巴雷羅(Luis Barreiro)表示,這其實是物競天擇進化的結果,因為為了要適應雨林地形,常常要在低矮樹叢裡爬來爬去,才會越長越矮,外人看似侏儒,其實是最適合俾格米人的身高!<ref>[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40821/392169.htm 袖珍小矮人傳說 俾格米人身高不滿1.5米大解密!]</ref> 在1865到1870年間,一位擁有[[法國]]、[[比利時]]、[[美國]]三重國籍的探險家和一位[[德國]][[植物學家]]在現代史上第一次遇見了'''俾格米人''',證實了他們的存在。之後,科學家確認'''俾格米人'''是我們的同類。但最大的疑惑始終未曾解開:為什麼俾格米人身材如此矮小?首次相遇後約150年,生物學家終於解開了這個謎團!<ref name="Alexane Roupioz">[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2ad338d358b555cdacfbe9a8&lemmaId=795605&fromLemmaModule=pcBottom 世界上真實存在的小矮人:俾格米人 作者Alexane Roupioz ]</ref> 第一個發現是在2009年。[[法國]]博士生諾埃米·貝克爾(Noémie Becker)為撰寫她的群體遺傳學博士論文,研究了非洲不同俾格米部落基因組的構成。數個世代以來,這些採獵者與務農為生的[[班圖人]]為鄰,而[[班圖人]]身材更高。<ref name="Alexane Roupioz">[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2ad338d358b555cdacfbe9a8&lemmaId=795605&fromLemmaModule=pcBottom 世界上真實存在的小矮人:俾格米人 作者Alexane Roupioz ]</ref> 由於一直生活在一起,因而產生了一些通婚夫妻,他們的孩子出生,孩子的孩子出生……諾埃米·貝克爾於是得以在個體身高與其血統和基因組構成之間建立聯繫,如有些人是100 %俾格米或100%班圖,有些人則是不同水平的混血(跨族夫妻的孩子是50%俾格米50%班圖,有一位俾格米祖父母的班圖孫子或孫女是75%班圖25%俾格米,如是類推)<ref name="Alexane Roupioz">[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2ad338d358b555cdacfbe9a8&lemmaId=795605&fromLemmaModule=pcBottom 世界上真實存在的小矮人:俾格米人 作者Alexane Roupioz ]</ref>。 諾埃米·貝克爾發現,非俾格米基因組的比例越大,個體越高。這在常人看來或許是理所應當,但對身為研究人員的諾埃米·貝克爾來說,這是一項科學證據:俾格米人的矮個子確實是由基因決定的,與環境、生活方式或食物無關。換言之,即使一個俾格米人在部落外長大,其身材仍會矮小<ref name="Alexane Roupioz">[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2ad338d358b555cdacfbe9a8&lemmaId=795605&fromLemmaModule=pcBottom 世界上真實存在的小矮人:俾格米人 作者Alexane Roupioz ]</ref>。 2009年,[[遺傳學]]研究指出'''俾格米人'''和[[班圖人]]有著一名共同的祖先,生活在6萬到7萬年前。之後,大約2萬年前,俾格米人的祖先一分為二,一組生活在東部,另一組生活在西部。進化專家根據“[[奧卡姆剃刀]]”原則認為,他們的矮個子應該是一次性獲得的,只能發生在此次分離之前<ref name="Alexane Roupioz">[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2ad338d358b555cdacfbe9a8&lemmaId=795605&fromLemmaModule=pcBottom 世界上真實存在的小矮人:俾格米人 作者Alexane Roupioz ]</ref>。 而這一觀點被費爾南多·拉米雷·羅齊和他同事的發現徹底推翻:非洲俾格米人的矮小身材是趨同演化的一例!兩大譜系分開進化,最終卻出於對熱帶雨林生活的適應有了相同的特徵<ref name="Alexane Roupioz">[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2ad338d358b555cdacfbe9a8&lemmaId=795605&fromLemmaModule=pcBottom 世界上真實存在的小矮人:俾格米人 作者Alexane Roupioz ]</ref>。 現時「俾格米人」這個名詞一般被用來專指在非洲的相關人種,不過「俾格米人」這個名詞一般被認為帶有貶義,但由於現時未有一個較好的詞語來形容這班在非洲中部的人種<ref name=Hewlett>{{cite book|last=Hewlett |first=Barry S. |title="Cultural diversity among African pygmies." In: ''Cultural Diversity Among Twentieth-Century Foragers''. Susan Kent, |url=https://www.vancouver.wsu.edu/fac/hewlett/cultdiv.html |publisher=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year=1996 |deadurl=yes |accessdate=2017-01-2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609193744/http://www.vancouver.wsu.edu/fac/hewlett/cultdiv.html |archivedate=2010-06-09 }}</ref>。Hewlett建議採用他們的自稱“森林的兒子”("Forest people"或"Forest forager")<ref name=Hewlett />,而他們比較喜歡其他人以他們實際所屬於的種族的名稱,例如:[[阿卡族 (非洲)|阿卡族]](Aka,又名[[姆邦加族]]/Mbenga)、[[巴卡族]](Baka)、[[木布提族]](Mbuti)和[[特瓦族]](Twa)<ref name=focus>[http://www.fao.org/docrep/w1033e/w1033e03.htm Forest peoples in the central African and South American rain forest: focus on the pygmies]</ref>。在中非洲,有時會用「阿卡」的眾數形式「[[巴雅卡族|巴雅卡]]」來表示當地的所有俾格米人。相同地,在[[剛果語]]裡亦有類似的名詞「[[巴姆邦加族|巴姆邦加]]」。
返回「
俾格米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