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2.135.5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于振文 的原始碼
←
于振文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于振文 | 外文名 = | 图像 = [[File:于振文.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4%BA%8E%E6%8C%AF%E6%96%87%E9%99%A2%E5%A3%AB&src=tab_www&correct=%E4%BA%8E%E6%8C%AF%E6%96%87%E9%99%A2%E5%A3%AB&ancestor=list&cmsid=6c044a0150156438b4481b9448829eb1&cmras=0&cn=0&gn=0&kn=0&fsn=60&adstar=0&clw=284#id=3693bcb5252b8be32b019212d2914946&currsn=0&ps=56&pc=56 原图链接] [http://www.gx211.com/news/2010529/n39667209.html 图片来源中国高校之窗]]] | 图像说明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出生日期 = 1944年6月 | 出生地点 = 北京市 | 逝世日期 =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 职业 = 教授,博士生导师 | 知名作品 = }} '''于振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ref>[http://www.cae.cn/cae/html/main/colys/40252209.html 于振文 ],中国工程院网</ref> ,小麦栽培学家<ref>[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MLZW199305000.htm 著名专家介绍——小麦栽培学家 于振文 ],知网空间</ref> ,1944年6月生于[[北京市]]。1982年[[山东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研究 生毕业。1985年7月至1987年2月,[[美国]]肯塔基大学访问学者,2000年12月至2001年5月,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访问教授。 现任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种植业专家顾问组成员、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小麦栽培学组组长,山东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团员,山东省政府农业良种产业化开项目小麦执行专家<ref>[https://www.eduei.com/0/archive_1408.html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_于振文 ],山东农业大学网,2013-07-25</ref>。 长期从事小麦栽培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和实践,系统研究了小麦产量、品质生理和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出了以氮肥后移为关键技术的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被农业部定为我国小麦生产主推技术,在黄淮海麦区推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持"小麦衰老生理与超高产栽培技术"课题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位完成人),"小麦品质生理与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课题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位完成人),"优质小麦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课题获2010年山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第1位完成人),参加"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理论与技术"课题获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4位完成人)。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47篇,主编与参编了编著20部。
返回「
于振文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