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D-10戰車砲 的原始碼
←
D-10戰車砲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D-10戰車砲'''<br><img src="http://www.mdc.idv.tw/mdc/army/type90.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www.mdc.idv.tw/mdc/army/90.htm 圖片來自mdc.idv.tw]</small> |} '''D-10戰車砲''',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研製的反戰車火砲,用於戰車或驅逐戰車。1979年,波蘭在新生產的[[T-55]]上安裝了D-10的最新版本,隨著T-55的服役而持續在世界各地活躍。 == 彈藥 ==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20世紀60年代末期,彈殼長度一直都是693mm。種類有搭載了F-412高爆彈頭的UOF-412砲彈、使用BR-412[[穿甲弹]]頭的UBR-412穿甲彈(在40年代換成新型的BR-412B與BR-412D穿甲彈頭)以及型號為D-412的煙霧彈。 1964年,NII-24研究所開始對3UBM6反戰車砲彈進行改良,1967年,3BM6[[砲彈|高速穿甲彈]](HVAPDS)問世,具備在60度仰角下,於2000公尺外穿透80mm~290mm裝甲的能力。後繼的3BM8以碳化鎢彈芯取代高爆彈丸,並使用了可提升穿透力的錐形裝藥,製成[[砲彈|反戰車高爆彈]](HEAT),包括之後搭載3BK5M彈頭的3UBK4砲彈,以及後來換裝的搭載3BK17M彈頭的3UBK9砲彈都是此型。 1980年代,隨著3UBM11型穿甲彈開始逐漸退役,新式的3BM25[[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尾翼穩定脫殼型]]<ref>[https://www.itsfun.com.tw/%E5%B0%BE%E7%BF%BC%E7%A9%A9%E5%AE%9A%E8%84%AB%E6%AE%BC%E7%A9%BF%E7%94%B2%E5%BD%88/wiki-0361576-1987356 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華人百科</ref> (APFSDS)碳化鎢穿甲彈開始服役。 1983年,因為T-55M與T-55AM升級計劃而開始導入使用3UBK10-1砲彈外殼包裹的[[9K116指節套環反坦克導彈|9K116-1堡壘式]]雷導引低空反戰車飛彈(北約代號AT-10"圓錐","Stabber")。砲彈離開砲口1.5秒後彈殼脫離,釋放飛彈,飛彈尾部的圓型雷射制導裝置可控制點火,短短六秒的火箭點火時間可讓飛彈飛行41秒。這類型飛彈的造價非常昂貴,一顆飛彈的價格幾乎等於半輛T-55M的造價,但是也讓老舊的D-10擁有媲美現代主力戰車的強大火力。 ;飛彈種類: :* 3UBK10-1 (9M117 ''堡壘''),4000公尺外可穿透600mm裝甲。 :* 3UBK10M-1 (9M117M ''Kan'') ,4000公尺外可穿透650mm裝甲。 :* 3UBK23-1 (9M117M1 ''Arkan'') ,6000公尺外可穿透750mm裝甲。 :* 3UBK23M-1 (9M117M2 ''Boltok'') ,6000公尺外可穿透850mm裝甲。 == 歷史 == 1944年,隨著德軍虎式、豹式等重型戰車的投入,蘇聯軍主力的T34/76在戰場上完全無法對抗,生存率開始急速惡化。蘇軍原本使用SU-85驅逐戰車的D-5T 85mm 53倍徑砲(稱為T-34/85 M1943)進行強化,但發現火力仍然不足,又加大成85mm ZIS-S-53型主炮(稱為T-34/85 M1944)。而隨著主力戰車的升級,蘇軍也需要更加強大的火砲來取代原有的SU-85驅逐戰車,提供主力戰車火力支援。 這個任務讓蘇聯所屬所有兵工廠都動了起來,在經過數月的激烈競爭與測評後,由第九兵工廠的火砲設計師費奧多爾·彼得羅夫(Fyodor Fyodorovich Petrov)與他的團隊以100mm S-34艦砲為藍本,命名為D-10的設計脫穎而出,並安裝在T34/85的底盤,也就是之後的SU-100驅逐戰車。 D-10是一款擁有極高射速的100mm火砲,53.5倍徑的砲管長度與895公尺/秒的砲口初速,讓D-10足以滿足蘇軍在戰爭後期的反戰車需求。D-10可以在1000公尺、仰角30度下貫穿160mm的裝甲,優於[[豹式戰車]]所搭載的[[75公釐KwK 42砲|75mm KwK 42砲]]與[[虎式戰車]](虎I)所搭載的88mm KwK 36砲,但是仍略遜於[[虎王式]](虎II)的88mm KwK 43砲。 最初搭載在SU-100上的D-10S與戰後搭載在T-54/55主力戰車上的D-10T在性能上其實沒有太大的差異,只是為了適應不同底盤而作的細部改裝。其他還有實驗性的T-34/100、T-44/100、KV-100和IS-2。 1955年,STP-1水平穩定器與[[排煙器]]被加入D-10的新設計中,這個版本被稱為D-10TG。1956年,使用了源於[[旋風號運載火箭]]的雙平面穩定系統的D-10T2S版本開始生產並安裝到T-54B與T-55主力戰車上。 從1979年末至今,數千座D-10的各種不同版本與搭載它們的各種裝甲載具仍在數十個不同的國家服役中。 1960年代,[[芬蘭]]將拆卸自T-55的D-10TG改裝成岸防砲使用,稱為[[100 56 TK海岸炮|100 56 TK]]。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590 軍事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D-10戰車砲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