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黑冠鳽 的原始碼
←
黑冠鳽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黑冠鳽</big> ''' |- | [[File:黑冠鳽215.jpg|缩略图|居中|黑冠鳽 <br> [https://blog.xuite.net/amipong/twblog/137661608-%E9%82%82%E9%80%85%E2%80%9C%E5%AD%A4%E5%96%AE%E2%80%9D%E7%9A%84%E2%80%9C%E9%BB%91%E5%86%A0%E8%99%8E%E6%96%91%E9%B3%BD%E2%80%9D 原圖鏈接] ]] |- | align= light| 中文学名:黑冠鳽</br> 拉丁学名:Gorsachius melanolophus</br> 别称:黑冠麻鹭、黑冠虎斑鳽</br> 界:动物界</br> 门:脊索动物门</br> 纲:鸟纲</br> 目:鹳形目</br> 科:鹭科</br> 属:夜鳽属</br> 种:黑冠鳽</br> 亚种:无亚种 </br> 命名者及年代:Raffles, 1822</br> 英文名称:Malaysian Night-heron</br> 保护级别:无危(LC) IUCN标准</br> |} '''黑冠鳽'''(学名:Gorsachius melanolophus)<ref>{{cite web|url=https://baike.baidu.com/item/%E9%BB%91%E5%86%A0%E9%B3%BD?fromtitle=%E9%BB%91%E5%86%A0%E9%BA%BB%E9%B9%AD&fromid=7687667|title=黑冠鳽|date=|work=百度百科}} </ref> 体型小但粗壮,身体呈深红褐色或黑色。多单个活动于山区林间的河川、溪涧水库边及竹林等处稻田或池塘旁。性情羞怯,习惯夜间行动,以鱼、虾及水生昆虫为食。繁殖期为5-6月。常成对营巢。通常筑巢于原始林中河流与溪流边高大的乔木树上,巢多置于树冠层树枝间,每窝产卵4-5枚。分布于亚洲南部和东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色括[[中国]]、[[印度]]、[[泰国]]、[[斯里兰卡]]、[[缅甸]]、[[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属鹭科夜鳽属,俗称黑冠麻鹭、黑冠虎斑鳽、暗光鸟(与夜鹭一样),英文直译为马来亚夜鳽。<ref>{{cite web|url=https://kknews.cc/zh-tw/news/bo84pq9.html|title=黑冠鳽|date=2017-05-15|work=}} </ref> ==栖息环境== 黑冠鳽生活于亚洲南部和东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栖息环境和活动习性基本上与海南鳽相似。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多单个活动于稻田或池塘旁,以鱼、虾及水生[[昆虫]]为食。多活动于山区林间的河川、溪涧水库边及竹林等处。在台湾地区喜好在密林的山泉溪涧中及竹林地上活动。曾在1800米的溪流中发现。 ==形态特征== 黑冠鳽前额、头顶、枕以及长的冠羽黑色,冠羽长达100毫米左右。头的两侧、后颈、颈侧,背、肩和翅覆羽栗红色。颏和喉白色沾黄,前颈和胸赤褐色,喉部有一条黑色中央线一直到上胸。其余下体棕黄白色而杂有黑色斑点。[[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灰色;缀有褐色或棕褐色。翅覆羽和内侧飞羽具细的,不甚明显的黑色虫蠹状斑。大翅覆羽淡栗色,外侧尖端白色;飞羽黑色,尖端栗色,初级飞羽尖端白色,尾黑褐色,腋羽和翼下覆羽具黑白相间横斑。虹膜金黄色,嘴角褐色,下嘴底缘黄色,眼先和颊部裸露皮肤蓝绿色。跗跖和趾暗绿色。幼鸟头顶和羽冠黑色,具白色横斑,上体黑褐色,肩背缀有白色,翅覆羽和内侧飞羽具皮黄色虫卷状斑。喉白色,中央具黑色中线,前颈和胸具黑色和白色斑点和横斑,其余下体白色,具黑色条纹,翅下覆羽和腋羽似成鸟。大小量度:体重600克,体长405-470毫米;嘴峰42-49毫米,翅215-255毫米,尾75-108毫米,跗蹠70毫米。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5-6月。常成对营巢。通常筑巢于原始林中河流与溪流边高大的乔木树上,巢多置于树冠层树枝间,有浓密的树冠枝叶隐蔽。巢呈皿形,由树枝构成,内垫一些草叶。每窝产卵4-5枚,颜色为白色,形状为阔卵圆形,两端形状几乎一样,卵的大小为44-49×36-40毫米,平均为46×37毫米,重11.5(11.3-11.7)克。巢大小为外径15.74厘米×16.63厘米,内径9.23厘米×9.23厘米,巢高4.05厘米,巢深2.16厘米。孵化期15-18天,育雏期25天。 ==生活习性== 夜出性。常在清晨、黄昏和晚上活动,白天多隐匿在浓密的树丛、竹林和芦苇丛中。性羞怯而胆小,行动极为谨慎,通常孤独的单独活动。遇惊扰时常伫立不动,羽冠竖起,警惕的凝望四周。飞翔时两翅煽动较快,并发出声响。晚上活动时常发出高声鸣叫。主要食物是鱼、虾及蛙类,育雏前期食量较少,食物种类为鱼、虾,育雏中、后期食物种类除鱼、虾之外,还有较多的蛙、[[蝌蚪]]、[[泥鳅]]及其他水生昆虫。黑冠鳽的叫声是一连串深沉的oo声,约每1.5秒间隔发出一声,通常于晨昏在林上层作叫;也作粗哑的呱呱声及喘息声arh, arh, arh。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菲律宾、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越南。旅鸟:圣诞岛、帕劳。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海南岛、台湾、云南西双版纳和[[广西]]瑶山等地。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br>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br> 列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中被列为稀有种。<br>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br> '''种群现状'''<br>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br> 黑冠鳽在中国数量极为稀少,栖息地破坏及水域污染是导致黑冠鳽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br> ==視訊==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24Ydk3pmOo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黑冠鳽 1}}<br>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Category:388 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門]]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黑冠鳽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