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鹿港金門館 的原始碼
←
鹿港金門館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鹿港金門館'''<br><img src="https://www.lukang.gov.tw/df_ufiles/f/s_%E9%87%91%E9%96%80%E9%A4%A8%E5%A4%A7%E9%96%80(1).JPG"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www.lukang.gov.tw/tour/Details.aspx?Parser=13,8,162,49,,,74,,,,1 圖片來自彰化縣鹿港鎮公所]</small> |} '''鹿港金門館'''位於臺灣[[彰化縣]][[鹿港鎮]]龍山里金門街54號,是清代的班兵伙館,同時供奉分香自[[金門]]東門內校場觀德堂的[[蘇府王爺]],於民國八十九年(西元2000年)10月25日公告為古蹟。該建築原為[[許樂三]]的宅邸,此宅在清[[嘉慶]]十年(西元1805年)時薄賣原名為<[[浯江館]]>,後來最晚在清末時改名稱為<金門館>。 金門館所在地區,原是水師汛與理番同知署等官兵居住區,所形成的街廓型聚落與附近並無血緣淵源,類似現在的[[眷村]]。除了鹿港有金門館外,在[[艋舺]](今[[臺北市]][[萬華區]])與安平(今[[臺南市]][[安平區]])均設有金門館。 == 歷史== 鹿港金門館原稱為「浯江館」<ref>[https://www.lukang.gov.tw/tour/Details.aspx?Parser=13,8,162,49,,,74,,,,1 金門館],彰化縣鹿港鎮公所,2017-03-29</ref> ,本為仕紳許樂三的宅邸,在清[[乾隆]]五十一年(西元1786年)前已存在。〈重建浯江館碑記〉用「宇」來稱呼其宅邸,其宅邸曾作為[[福康安]]辦公之衙署,由此可知其宅邸具有相當的規模。 清乾隆五十二年(西元1787年)福康安率大軍自鹿港登陸處理[[林爽文事件]]以及清乾隆五十三年(西元1788年)安平水師左營遊擊一員移駐鹿港後,鹿港增加了來自金門的兵丁,漸有建館並奉祀其神祇蘇王爺之需要。 清嘉慶十年(西元1805年)許樂三遺命其子將住居薄賣改名為浯江館,並非只有[[金門]]人士可在此休憩,〈重建浯江館碑記〉便提到「故凡官兵斯鎮及弁丁輿夫、彼都人士,無不憩息其間」。 清[[道光]]十一年(西元1831年)時,鹿港[[遊擊]][[溫兆鳳]]發起重建,由繼任的劉光彩於清道光十二年(西元1832年)二月動工,清道光十四年(西元1834年)四月落成。 此次重建工程有劉光彩的〈重建浯江館碑記〉為記錄,且附有捐題碑。由碑文之記載可發現,當時捐款贊助的將兵全是水師,範圍遍及今天的臺南、澎湖、鹿港、萬華(艋舺)、淡水(滬尾),絕大部分並非金門人,故學者卓克華認為金門館雖冠以「浯江」或「金門」二字,其實不只是金門會館而是[[水師會館]]或[[水師伙館]]。 此次金門館的重建,是因為棟宇摧殘,另一個目的是為了解決班兵運配的問題,使金門館可以作為班兵在[[等候船隻]]的短期居留的場所。這次的重建,大致奠定今日的廟宇原貌。 清[[咸豐]]五年(西元1855年)再次重修,受到清道光二十八年(西元1848年)[[彰化地震]]影響之故。日治時期於日本明治41年(西元1908年)局部重修。 二次大戰結束初期,金門館的信徒侷限在龍山寺附近的30多戶人家。民國六十一年(西元1972年)一度重修,且當時的金門縣長郝成璞贈「[[宏揚先緒]]」匾。三年後(西元1975年)管理人卓神保發起重修,修復正殿、廟房、前殿等處。 民國八十三年(西元1994年)6月再次重修並在民國八十八年(西元1999年)9月1日舉行[[安座大典]],期間金門館組成奠安香火隊回到祖廟金門[[新頭]][[伍德宮]]祭拜。 == 建築 == 金門館為兩進三開間的建築,坐北朝南,與其他寺廟朝向河口的布局不同。金門館與一般寺廟不同,在三川殿與正殿兩側皆設有房室,供班兵移防候船暫居。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733 臺灣]] [[Category:920 建築藝術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鹿港金門館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