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鳥面龍 (疑名) 的原始碼
←
鳥面龍 (疑名)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鳥面龍'''<br><img src="https://www.easyatm.com.tw/img/8/e78/wZwpmLxETM2ATO1cDOzQzN1UTM1QDN5MjM5ADMwAjMwUzL3gzL0Y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easyatm.com.tw/wiki/%E9%B3%A5%E9%9D%A2%E9%BE%8D 圖片來自easyatm]</small> |} '''鳥面龍屬'''([[學名]]:''Ornithopsis'')是[[蜥腳下目]][[腕龍科]]的一[[屬]]中型[[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英格蘭]]。 鳥面龍曾被認為是[[畸形龍]]的[[異名]],而畸形龍本身是個「未歸類物種集中地」,但有研究認為這兩者並不是相同動物。雖然鳥面龍的一些[[物種]]被認為是其他屬的異名,但是鳥面龍的[[模式種]]卻有可能是有效種。 ==發現與命名== [[模式種]]是'''赫克氏鳥面龍'''(''O. hulkei'')是由[[哈利·絲萊]](Harry Seeley)在1870年敘述、命名的。[[化石]]是從[[英格蘭]]發現的兩節[[背椎]],編號BMNH R2239標本發現於[[東薩塞克斯郡]],編號BMNH R28632標本發現於[[威特島]]。這些地區屬於[[威塞克斯組]](Wessex Formation),地質年代屬於[[下白堊紀]]的[[貝里亞階]]。屬名意為「[[鳥類]]的面孔」,因為哈利·絲萊當時認為這些化石是[[翼龍類]]演化到現代[[鳥類]]的遺失連結;種名則是以古生物學家[[約翰·赫克]](John Whitaker Hulke)為名。 [[英國]]古生物學家[[理查·歐文]](Richard Owen)反對這個分類,他本身是堅定的[[創造論]]信徒,不相信當時的[[演化論]],他也是哈利·絲萊的長期對手。早在1841年,歐文將編號BMNH R2239背椎視為[[禽龍]]的[[方骨]];在1871年,歐文進一將這個背椎建立為[[溝椎龍]]的一個種(''Bothriospondylus magnus'')。同年,歐文將編號BMNH R28632背椎建立為溝椎龍的另一個種(''B. elongatus'')。 這兩塊背椎被歸類於不同種之後,分別被重新歸類到其他屬。在1876年,理查·歐文將編號BMNH R2239標本改歸類為新建立[[軟骨龍]]的一個種。之後在1889年,[[理查德·萊德克]](Richard Lydekker)將這個標本編入於[[畸形龍|赫克氏畸形龍]];萊德克在四年後再度改歸類於''Hoplosaurus''(現名''Oplosaurus'')的一個種。在2005年,[[塞巴斯蒂安·阿派斯特圭]](Sebastian Apesteguia)將這個種改歸類到[[優腔龍]]。 另一個編號BMNH R28632標本,被約翰·赫克在1882年編入於鳥面龍的新種,優腔鳥面龍(''O. eucamerotus'');約翰·赫克是根據另一個標本(編號BMNH R97)<ref>{{cite journal | last1= Hulke | first1= J. W. | title= Note on the Os Pubis and Ischium of Ornithopsis eucamerotus | journal=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 volume= 38 | pages= 372–376 | year= 1882 | doi = 10.1144/GSL.JGS.1882.038.01-04.41 }}</ref>。在1995年,William Blows將這個標本選為赫克氏鳥面龍的[[選模標本]];他同時發現,畸形龍的[[正模標本]]只有[[肱骨]],可鑑定特徵太少,將相關物種改歸類於鳥面龍。Blows並排除編號BMNH R2239屬於鳥面龍的可能性。除此之外,他提出優腔鳥面龍不屬於鳥面龍,而將其改歸類於[[腕龍科]]的分類不明屬<ref>{{cite journal | last1=Blows |first1= W.T. |year=1995 |title= The Early Cretaceous brachiosaurid dinosaurs ''Ornithopsis'' and ''Eucamerotus'' from the Isle of Wight, England |journal=Palaeontology | volume = 38 |issue= 1 |pages=187–197 |url=http://palaeontology.palass-pubs.org/pdf/Vol%2038/Pages%20187-197.pdf | format=PDF }}</ref>。 在1887年,約翰·赫克將一個部分[[骨盆]]建立為第三個種,利氏鳥面龍(''O. leedsi'')。化石是一個部分骨盆(編號BMNH R1984-1988),是由Alfred Nicholson Leeds發現於[[劍橋郡]][[彼得伯勒]]<ref>{{cite journal |last1=Hulke |first1= J.W. |year= 1887 |title=Note on some Dinosaurian Remains in the Collection of A. Leeds, Esq. Part I. ''Ornithopsis leedsii'', nov. sp, from the Kimmeridge Clay of Northamptonshire |journal=Geological Magazine | volume=4 | issue = 8 |pages=375–376 | doi = 10.1017/S0016756800194014 }}</ref>。一些脊椎標本(編號BMNH R1894)常被認為與[[綜模標本]]有關聯、相同個體,近年被發現是個不同個體。之後,這個種被先後改歸類於[[鯨龍]]、[[似鯨龍]];以現今的角度來看,這兩次分類都有爭議。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屬的種,曾被改歸類於鳥面龍。在1888年,理查德·萊德克將[[公平龍|曼氏公平龍]](''I. manseli'')、[[鯨龍|肱冠鯨龍]](''C. humerocristatus'')都改歸類為鳥面龍的種。在1922年,[[弗雷德里克·馮·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將[[溝椎龍]]的模式種(''B. suffossus'')、[[似鯨龍|格氏似鯨龍]](''C. greppini'')都改歸類於鳥面龍的種。在1929年,馮·休尼將[[畸形龍|康氏畸形龍]](''P. conybearei'')改歸類於鳥面龍;但康氏畸形龍是畸形龍的[[模式種]],這將造成畸形龍的有效性問題。這些名稱目前都是[[不確學名]](Nomen vanum)。 赫克氏鳥面龍的[[選模標本]]曾遭到嚴重侵蝕,只剩下[[椎體]],缺乏[[神經棘]]。這兩個背椎高而狹窄,兩側有隆脊,內部有大型側腔。背椎屬於後凹型脊椎,長度的2/3處有三角形的深凹處。研究人員根據這些特徵,認為鳥面龍屬於[[巨龍形類]],可能屬於[[腕龍科]]。 ==物種== 根據[[保羅·厄普丘奇]](Paul Upchurch)在2004年的研究,鳥面龍目前的有效種,只剩下[[模式種]]赫克氏鳥面龍。第二個可能種是利氏鳥面龍(''O. leedsi''),但是被認為是[[疑名]],目前是[[巨龍形類]]的分類不明種<ref name=upchurch2004>{{Cite book|author=Upchurch, P., Barrett, P.M. and Dodson, P.|year=2004|chapter=Sauropoda|title=The Dinosauria|edition=2nd edition|editor=D. Weishampel, P. Dodson, and H. Osmólska (eds.)|publishe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location=Berkeley|pages=Pp. 259-322}}</ref>。其他曾被編入鳥面龍的物種,目前都被重新歸類在其他屬中。 *赫克氏鳥面龍(''O. hulkei''):[[疑名]],由[[哈利·絲萊]]在1870年建立,曾為[[畸形龍|赫克氏畸形龍]](''Pelorosaurus hulkei'')、[[溝椎龍|大溝椎龍]](''Bothriospondylus magnus'')、[[軟骨龍|大軟骨龍]](''Chondrosteosaurus magnus'')。 *優腔鳥面龍(''O. eucamerotus''):疑名,最初由[[約翰·赫克]](John Hulke)在1882年建立,現更名為[[優腔龍]]。 *康氏鳥面龍(''O. conybearei''):疑名,曾為[[鯨龍|康氏鯨龍]](''Cetiosaurus conybeari''),現為[[畸形龍|康氏畸形龍]](''P. conybearei'')。 *格氏鳥面龍(''O. greppini''):曾為[[公平龍|格氏公平龍]](''Ischyrosaurus greppini''),現為[[阿曼茲龍属|格氏似阿曼茲龙]](''Amanzia greppini'')。 *肱冠鳥面龍(''O. humerocristatus''):疑名,現為肱冠畸形龍(''P. humerocristatus'')。 *利氏鳥面龍(''O. leedsi''):可能是[[腕龍科]]下的一個新屬。 *曼氏鳥面龍(''O. manseli''):疑名,曾為曼氏畸形龍(''P. manseli''),現為曼氏公平龍(''I. manseli'')。 *''O. suffossa'':現為溝椎龍的''B. suffossus''。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380 動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book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journal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鳥面龍 (疑名)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