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青阳腔 的原始碼
←
青阳腔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青阳腔.jpg|350px|缩略图|右|<big>青阳腔</big>[http://i1.sinaimg.cn/travel/travel/2015/0105/U8842P704DT20150105173337.jpg_U8842P704DT20150105173752.jpg 原图链接][http://travel.sina.com.cn/china/2015-01-05/1744293524.shtml 来自 新浪网 的图片]]] '''青阳腔''',中国[[戏曲]]剧种之一,因形成于[[安徽|安徽省]][[青阳|青阳县]]境内而得名<ref>[http://www.bjwmb.gov.cn/zxgc/sjjl/t20120502_437615.htm 安徽池州保护“非遗”青阳腔 弘扬传统文化],首都文明网 ,2012-5-2</ref>。大约形成于[[明朝]][[嘉靖]]年间,兴盛于明[[清朝|清]]两代。目前,青阳腔已经衰微,演出基本停滞。2006年5月20日,青阳腔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起源== 《中国大百科全书》载:"青阳腔是在(明)嘉靖年间,因[[弋阳腔|弋(阳)腔]]流入当地,与地方语音及民歌小曲结合形成",广为流传。并创造了腔、滚结合的[[歌唱]]形式--"滚调",实现了戏曲声腔上的重大革新,在我国戏曲声腔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传入青阳,吸收其精髓,并与当地[[九华山]]锣鼓佛俗说唱、民歌小曲等民间艺术相融合,"错用乡语,融合土调",冶炼而成富有民间地方特色的青阳腔。因为青阳古属[[池州府]],故称为"池州调。" ==特色== 青阳腔拙扑、高昂、刚健、原始,它不用[[管弦]]伴奏,一般是用[[锣]][[鼓]]伴唱,一唱众和,杂白混唱,腔滚结合(滚调),唱腔灵活多样,曲调清秀婉转,戏曲语言、唱词通俗易懂,尤为平民百姓所喜爱。 青阳腔属[[南戏]][[高腔]]体系,其行当继承了古南戏的脚色体制,有生、旦、净、末、丑、外、贴7个行当,后来又增加了小、夫两个角色。其表演讲究"文戏武唱",娱乐性、趣味性强,火爆热闹,常穿插表演窜刀门、盘吊杆、翻高台、跳火圈等[[技艺]]。青阳腔中还有各种纸质[[面具]],在舞美上极具特色。 青阳腔在声腔上属南曲五声系统,其演唱特征:①用锣鼓伴唱,不用管弦;②一唱众和,[[独唱]]与[[帮腔]]结合;③运用腔滚结合的歌唱方法--滚调<ref>[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UJE27240525D87C.html 青阳腔是流传于安徽,江西等地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网易, 2019-11-22</ref>。 青阳腔的剧目上起元明南戏,下到后世的各种文人传奇,数量众多,[[历史]]上曾出现过《词林一枝》、《摘锦奇音》、《玉谷新簧》、《徽池雅调》等一批青阳腔剧目刊本,现在能收集到的青阳腔大小剧目有94个。青阳腔演唱时一般只用[[大鼓]]、[[大铙]]、[[大锣]]等伴奏而不用管弦,独唱与帮腔结合,一唱众和,同时在演唱中运用"滚调"的方法,在唱腔中加入"[[滚白]]"和"滚唱",形成长于叙事的特点。其唱腔灵活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极大地提高了戏曲声腔的可塑性和表现力。 ==视频== ===<center> 青阳腔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 央视青阳腔专题新闻片 </center> <center>{{#iDisplay:d0725c34k58|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980 戲劇總論]]
返回「
青阳腔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