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陈汉章 的原始碼
←
陈汉章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陈汉章'''<br><img src="https://pic.gerenjianli.com/mingren_larger/2003/519722219.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gerenjianli.com/Mingren/35/mis6nd8scn.html 圖片來自名人简历]</small> |} '''陈汉章''' 陈汉章(1864年3月13日-1938年),谱名得闻,字云从,别号倬云,晚号伯弢,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东陈乡东陈村人。其一生自始至终勤奋自学和刻苦研读,致力经史子集“四部”的研究,弘扬国学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充满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他是国立北京大学、中央大学的历史系主任,经史学家,教育家,一代鸿儒,国学大师。著述甚多,主要有《中国通史》、 [[《尔雅学讲义》]]、 《孔贾经疏考异异同评》、《礼书通故识语》、 [[《周书后案》]]、[[《论语征知录》]]、 《缀学堂丛稿》、《史通补释》等百余种。 == 人物生平 == 人物简介 陈汉章生于清同治三年,出生在一个耕读世家,少即聪颖好学。4岁识字,6岁会吟诗,7岁正式受业,就读于设立在故居后的“约园”私塾。10岁开笔(浙江图书馆保留10岁的诗作有151首),后考到丹山、缨溪书院读书,更勤奋好学,得童生第一名,故立志研究经史子集“四部”。23岁第一次进入杭州的俞楼(俗称“诂经精舍”),师从著名经学大师俞樾。24岁至宁波的辨志精舍,问师于黄元同先生。 陈汉章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经学大师,就任过北京大学教授、中央大学教授兼史学系主任。著述甚多,主要有《中国通史》、 《尔雅学讲义》、 《孔贾经疏考异异同评》、《礼书通故识语》、 《周书后案》、《论语征知录》、 《缀学堂丛稿》、《史通补释》等百余种,手稿600余万字,现存北京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等。 一心求学 25岁(1888年)去杭州乡试考中第10名举人。汉章先生中举后,多次被聘做官,官至广州直隶州州同,但他均未出仕。他一心追求学问,博览群书,遂成大学问家。46岁(1909年)被京师大学堂(1898年建立,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慕名聘请去任教授,至京一改初衷继续求学。50岁(1913年)以第一名身份毕业于北大第一届史学门,至今在北大仍留为佳话。 工作情况 陈汉章在北京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北京高等警官学校和北京师范大学等任国学、史学、哲学、外文门教授近20年(其中后二年因事请长假离京回乡,北大为挽留遂聘汉章为史学系主任)。65岁(1928年初)应邀出任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教授兼史学系主任。汉章先生教书育人,为大学系科管理和人才培养等作出了重大贡献。 晚年生活 68岁(1931年初)终以暮年体衰坚辞,告老归里。从此闭门著述,完成心中宏愿。但终因疾病,1938年6月29日晨,一代国学大师在故乡象山与世长辞,享年75岁。从遗愿葬于故乡姆龙洞之东山。 人物著作 1960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汉章先生的《周书后案》、《后汉章补表校录》、《辽史索隐》等三种,1985年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整理汉章遗著如《论语征知录》、《公羊旧疏考证》、《诗学发微》等10余种。但从他晚年自拟的《缀学堂丛稿初集目录》中还可看出,计有100余种800多万字手稿准备出版,遍及经史子集“四部”,现作为善本藏于浙江图书馆。陈汉章先生立志以学术报国,一生弘扬民族文化,其为学经历了“三变”:初事古今文学,不偏一家;中年冀于强国,广搜西学,研究实用之学;后返研“四部”,无所不精,不懈追求。汉章先生的门下名人辈出,有著名文学家茅盾、哲学家冯友兰、社会活动家许德珩及史学家范文澜、顾颉刚、罗家伦、傅斯年等。因其杰出的学术成就和致力于宏扬民族文化的精神,备受时人称道:章太炎赞其“博学精思”,蔡元培称其“两脚书库”,黄侃尊其为“魁儒”。 乡土情结 被茅盾称为“爱国怪人”的汉章先生除了有强烈的爱国热情,还有浓重的乡土情结。1907年,首任象山劝学所总董,经他赞助与发动,设立的小学有30余所。担当象山民意代表,力挽县域被分割。不忘公益事业,出资资助创建“象山县公立医院”(象山县第一人民医院前身)。1922年,汉章先生从北大回乡探亲,受聘担任民国《象山县志》总纂。后带稿北上,在北大四年完成了县志编写,故成“独纂”县志(该志是民国时期四大名志之一,象山的百科全书,起到了资治、教化、存史的作用)。同时,陈汉章先生还十分注重忠孝礼义,乐善好施,立风重范。 == 后世影响 == 为纪念陈汉章先生的学术成就和爱国爱乡精神,1982年,象山县委、县政府重修陈汉章先生墓道。1992年,又重修汉章纪念亭及纪念壁。2006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把编纂《陈汉章全集》作为省文献集成“一号工程”,全集约21卷1000余万字。2007年9月第十届中国“开渔节”期间,县委、县政府隆重举行陈汉章先生纪念馆开馆仪式,同时举办陈汉章先生学术研讨会,还出版首发《国学大师陈汉章》一书。此时,北大派出史学系党委书记张万仓教授、南京大学派出史学系主任陈谦平教授等前来祝贺。北京大学在汉章故居开馆时发来的贺信中写道:“汉章先生为北京大学早期人文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一生撰述宏富,著作等身,嘉惠学林,功在千秋”。这是对陈汉章先生最好的评价。 == 人物故事 == 人物故居 地址位于象山县东陈乡东陈村。 一月初的一天,96岁高龄的国学大师季羡林欣然挥毫写下了5个大字——— “陈汉章故居”,这是他10多年来第一次用毛笔题词,在落款时还特地加了一个“敬”字。 想求得季羡林一字的人很多,但他几乎一律不题。此次,当听说陈汉章故居正在保护修缮时,季羡林说“陈汉章是我的老师啊”,并马上叫助手拿笔墨。一代国学大师为已故的另一位国学大师题词,留下了一段佳话。 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德珩题写了“陈汉章先生之墓”;最高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黄火青题写了陈汉章纪念亭“缀学亭”;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程思远题写了“经史学家陈汉章”一书的书名。由此也反映出陈汉章在国学史上的地位。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我们来到象山县东陈乡东陈村,没费多少周折就找到了陈汉章故居,由季羡林题的“陈汉章故居”的匾额还没来得及挂上门楣。 这是一个两层青砖四合院楼房,由学圃堂和缀学堂组成,雕饰玲珑精致,风格优雅别致。缀学堂朝南略偏西,为一正两横组成的重檐楼房。前有围墙,设两重石库大门。正屋七开间,在次间与尽间间各为穿廊。明间侧缝七架,前有卷棚式轩廊。学圃堂在缀学堂南面,也为一正两横组成,前有围墙,正屋七开间。 陈汉章故居始建于清咸丰八年(1859年),由其父陈昌垂建造。象山县专门拨出经费,对陈汉章故居进行全面加固和原样修缮。因此,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故居保存完好。 爱国情怀 陈汉章是著名文学家茅盾的老师。茅盾在北大80周年校庆时曾回忆说: “北大中国历史和中国地理的教师给我印象最深,此刻记忆犹新的,是中国历史教师陈汉章。他是俞曲园的弟子,章太炎的同学,前清末年就是名驰国内的史学家。” 陈汉章在北大教中国历史,自编讲义,他从先秦诸子的作品中搜罗片段,证明欧洲近代科学所谓声光化电,都是我国古已有之,而那时候,欧洲列强还在茹毛饮血时代。甚至说飞机在先秦就有了,证据是列子上说有飞车。有一天,陈汉章讲完课,正要走出课堂,有个同学忽然问道: “陈先生,你考证出现代欧洲科学,在中国古已有之,为什么后来失传了呢?”陈汉章皱了下眉头说: “这就要继续考证其原因了,这要在先秦时代以后的历史讲到。”那时候,年仅17岁的茅盾插话道: “陈先生是发思古之幽情,光大汉之天声。”陈汉章看了茅盾一眼,不说什么就走了。当晚,陈汉章送了字条去,叫茅盾到他那里去谈谈。茅盾忐忑前往,不料陈汉章并不生气,反而坦率地说: “我明知我编的讲义,讲外国现代科学在2000年前我国都有了,是牵强附会。但为什么要这样编写呢?扬大汉之天声,说对了一半,鸦片战争以后,清廷畏洋人如虎,士林中养成一种崇拜外国的风气,牢不可破。中国人见洋人奴颜婢膝,实在可耻。忘记我国是文明古国,比洋人强得多。我要打破这个风气,所以编了那样的讲义,聊当针砭。”他还说:“中华民族同白种人并肩而无愧色。”茅盾事后称陈汉章是一位“爱国的怪人”。 <ref>[https://www.gerenjianli.com/Mingren/Tags/6997/ 名人励志故事]</ref> <ref>[https://www.diyifanwen.com/tool/ 名人名言]</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人文社科藝術人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陈汉章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