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道德貞 的原始碼
←
道德貞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booklibimg.kfzimg.com/data/book_lib_img_v2/isbn/1/7a8d/7a8d15313d315778ccd863c7e304b0b7_0_1_300_300.jpg width="230"></center> <small>[https://m.kongfz.com/item/34587449/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small> |} '''道德貞'''(Alma Dodds)1881 — 1978,[[美國]]基督教北長老會醫療傳教士。1910年來華至山東登州;1912年到滕縣。此後30年間,她秉持基督之愛,先後創辦了福音醫院、女孤兒院、痳瘋病院等醫療慈善機構,造福山東人民。 傳教士(亦譯宣教士)一般指西方[[國家]]的宗教組織向海外派出的,傳播天主教<ref>[https://www.sohu.com/a/286847119_609049 如何正確區分天主教和新教?看完這個終於搞清楚了],搜狐,2019-01-05</ref>、基督教的人員。1622年,羅馬教廷設立了負責向新大陸傳教區的教廷傳信部<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50eb680100pbps.html 淺談傳信部曆史職能],新浪博客,2011-02-09</ref>(今萬民福音部)。 ==简介== 道德貞(Alma Dodds)於1881年出生在美國伊利諾州。作為北[[長老會]]女醫士,于1910年秋到達山東登州,曾用中文名道阿瑪。大約在1912年到滕縣(今滕州市),此後30年間,她秉持基督之愛,歷經艱難,扶弱濟困,先後創辦了福音醫院、女孤兒院、麻風病院等醫療慈善機構,並為此日夜操勞,終生未婚。 20世紀早期的中國,衛生條件差,麻風病發病率高。據統計,當時每四百人中就有一位麻風病人。滕縣是麻風病的高發區,1915年5月,滕縣傳教站的報告對當時全縣的[[麻風病]]情況作了如下陳述:“滕縣有如此多的麻風病以及如此多的糟糕案例,來自個人或其親人的求助絡繹不絕,我們必須用心幫助那些絕望無助的人。3月份,第一次來求助的人中每33人就有一位麻風病患者;4月份,每32人中有一位麻風病患者;5月則是每35人中有一位麻風病患者;……一個人說他所在的村莊有10位麻風病人。如果每個村莊中有一個麻風病患者,那將意味著共有上千個麻風病患者”。由於具有傳染性,一旦患病,家人躲避,社會歧視,不少人選擇自殺或流落街頭,處境非常悲慘。 面對一幕幕人間慘劇,極富人道情懷的道德貞寢食難安。1918年在北長老會和時任滕縣商會會長徐文湧等人的支持下,她發起興辦了[[山東省]]最早、最大的一家麻風病院。醫院建成以後,道德貞經常親自把流落荒野的麻風病人接到那裡,給他們擦拭傷口,利用西方先進的防治方法予以診療。在道德貞的協調下,1923年,麻風病院的業務由基督教福音醫院兼管,後來齊魯大學畢業的于道榮、徐寅亮等醫護人員定期到麻風病院巡診,每週打針一次;華北神學院的道雅伯教授和滕縣北關教會張崇道牧師經常到麻風病院講道,解除病人的精神痛苦與折磨。資料顯示,1935年男子麻風院有病人117人,其中48名是基督徒;女子麻風院有病人27名,其中19名是基督徒。 為感謝道德貞等人的救助大恩,1935年夏天,麻風院全體養病者集資在院內設立“癩感救恩”塔碑一座,碑的背面請著名鄉紳、[[書法家]]黃以元丹書《道女士張長老道牧師紀德碑》,全文如下: “天下苦人,吾等為最。貧矣而病,病矣而麻風,形既可醜,氣難觸人,人縱憐吾,而吾已拒人於千里之外,夫何望哉!美國道德貞女士,哀吾之貧而病也,飲食之,衣服之,醫藥之;哀吾之易於傳染也,宏其宇,淨其地,潔新其床被,使吾聚於一處而不復與人接近;哀吾之無依也,舉安邱張瑞春長老為院長,經紀之,訓誨之,而張長老風雨寒暑晝夜無稍間,數十年如一日;哀吾之體有養而靈無以培也,舉美國道雅伯牧師祈禱研經,而道牧師口講指畫,務為道吾於重生稱義成聖之地。是吾不幸於前,今由不幸而得此大幸,豈非上帝之特恩哉!雖然,道女士、張[[長老]]、道牧師之盡心盡力盡意盡志,而吾等不能生死忘也,爰立碑以紀之。滕邑男女麻風院養病者全體醵金立。中華民國二十四年夏月,邑人黃以元敬書,時年六十有五。” 在道德貞的精心照料下,人見人惡的麻風病人過上了重生成聖一般有尊嚴的生活。 1940年前後,華北神學院全面接管了麻風病院的院務。麻風院組成新的董事會,[[神學院]]院長張學恭兼任董事長,董事有道雅伯、申樂道、道德貞、吳道泉。道雅伯是該院的牧師,道德貞負責國外經費接洽事宜,吳道泉是代理院長,具體負責管理院務。進入1941年,因國內外戰事吃緊,來自英、美、加等國的捐款銳減,麻風院一百三十多位病人的生活和治療費用無以為繼。董事會一度決定暫時遣散所有的病人,病情較輕者當日即回家休養,病重以及無家可歸者依然留在醫院內。神學院師生不忍心看到這些人遭受凍餒之苦狀,負責在麻風院佈道的李承恩、高應嗣、譚雅各、周兆棠、謝模善、陳達農等同學,隨即向廣大校友以及各地教會、神學院發起勸捐救濟活動。募捐倡議引起大家的積極回應,捐款數超出預期的數倍,不僅救助了尚在醫院的病人,已經出院的五十多位患者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救助。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美日關係惡化。1942年4月,道德貞等外籍[[傳教士]]面臨被關押的危險,他們必須儘快撤離。“麻風病人知道道德貞要走了,在她即將離開的那天,在大家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與她合影時,給她穿上了一件大夥忙活了一夜為她趕制出來的衣服。那件衣服是用很多布條縫製的,每一片布條上,都寫著一位麻風病人的名字”。道德貞走後,外來經費斷絕,當地幾位鄉紳遵囑,用她留下的銀元買下醫院附近的一大片土地,靠土地租金、募捐以及養雞取蛋和培植菊花出售為收入,維持麻風病人的治療和生活開支。他們還在門診樓正門上方窗戶兩邊分別寫下“德母遺愛”字樣,以資紀念。在外國經費斷絕的情況下,麻風病院一度陷入困境。1943年麻風病人由抗戰前的129人下降到40人。幸有院長吳道泉、林伯玉和董事長張學恭等積極籌措資金,靠著多方周濟,[[醫院]]才堅持了下來。據統計,1919-1951年間,麻風病院共收治1000多名病人。 1942年8月,道德貞乘瑞士客船回到她的家鄉——美國芝加哥市惠頓,從此她遠離了為之付出大量心血的滕縣麻風病院。回到故鄉以後,道德貞也一直熱愛中國,關心著普通中國人的命運,她在芝加哥大學附近成立中國研究生中心,幫扶來此就讀的中國留學生。1949年,她在家中為不斷增長的中國學生組織了一個教會;50年代中期芝加哥大學收購了她的房子,中國中心停止運行。1956年,道德貞退休。 在查閱有關道德貞的材料時,筆者深深地感到,就其內在的博愛、無私、堅毅、謙卑、隱忍的精神品格以及由此而取得的令人由衷愛戴的光輝業績來說,道德貞和同為北長老會女傳教士的狄邦就烈非常相像,或者不妨說,她們其實就是一個人——虔誠的[[基督徒]]。狄邦就烈六十歲生日那天,文會館的畢業生和在校生為表達對她的感激之情,呈獻給她一個漂亮的絲質披風,上面繡上他們所有人的名字,並製作一個大額匾掛在她家門上方,上書鍍金大字“育英壽母”。狄邦就烈在中國生活多年,對於單身女傳教士在工作和心理上可能遭遇的艱難處境有著深切地體察,她曾滿懷溫情地總結說:“有些婦女輕率匆忙地決定到中國去,遭遇了失敗,瞭解一下她們所做的工作,她們所承受的磨難,令我驚訝不已。這使我感到內疚,當我有機會在故鄉同年輕人談的時候,我不怎麼強調從事海外佈道的莊嚴責任,而是把這項[[工作]]描述為一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沒有光榮的退役,只有死而後已。我沒有忘記每一個真正的婦女都渴望有個家,因為我曾經是一個沒有家的孤兒;也不會低估婚姻生活的幸福——沒有一個幸福的妻子會這樣。我也知道對於一名婦女來說,離開朋友、家庭和一個基督教國家的賜福,獨自一個人到中國去做傳教士,要忍受勞苦和憂思,承受責任、失望、疲倦和孤獨。但是,即便如此,[[上帝]]還是會賜福給每一個他徵召去做這項工作的人。那些能夠堅持到底的人將會在這一工作中找到廣遠、持久不變的幸福”。限於資料的匱乏,我們無法更具體地瞭解道德貞在滕縣工作時,承受著怎樣的勞苦、憂思、疲倦和孤獨,我們知道的是,她收穫了來自滕縣人民永久的愛戴與敬仰。近百年來,小城滕縣一直傳揚著她悲憫疾苦、親力親為的感人事蹟。2013年10月,滕州人民決定對原麻風病院門診樓的斷壁殘垣進行修復,修舊如舊,保存原貌,以展現當年的風采,緬懷先賢的偉績,銘記使徒的盛德。2015年6月,該建築群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月,該區域被升級改造成“弘道公園”,面向大眾開放。 道德貞把她一生最寶貴的光陰全部奉獻給了掙扎在死亡邊緣的滕縣下層[[百姓]],她的博愛與辛勞,在給人們帶來無限溫暖的同時,也讓大家看到了一位聖徒的高潔修為,見證了耶穌基督來自天國的耀眼光輝。 ==参考文献== [[Category:240 基督教總論]]
返回「
道德貞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