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送吴促庶待制出守长沙 的原始碼
←
送吴促庶待制出守长沙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515/0799af179a484020b2ef97b638de90ef_th.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75411699_330225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small> |} 《'''送吴促庶待制出守长沙'''》是[[北宋]]宰相、文学家王珪的作品之一。 [[王珪]](1019—1085),字禹玉,是北宋中后期政坛上一位重要的大臣,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典内外制十八年,为相十六载。仁宗、英宗时期的王珪,积极参与[[朝廷]]集议,在详定郊庙礼仪、参与处理仁宗后事以及濮议之争中,维护传统礼制,尽职尽责,敢于担当。他受命接待辽使、出使[[辽国]],出色完成任务,赢得仁宗的赞赏。英宗之立中,王珪更是承受宰相的质疑,坚持面奉圣旨,被时人称为“真[[学士]]也”。这一时期的王珪有胆识有原则、颇有气魄。神宗初期,朝堂上关于是否变法的争论日益激烈,王珪政治态度趋于谨慎,承担起调和变法派与反变法派之间的矛盾,对维护朝政安稳发挥了重要作用<ref>[http://www.zgls5000.net/lsrw/wangui.html 北宋王珪是什么样的人?北宋王珪简介],纵观历史网</ref>。 <center>送吴促庶待制出守长沙</center> {{Cquote| 画船催鼓送将行,一醉离觞下玉京。 延阁漏间空紫橐,洞庭波起猎红旌。 曾冠獬廌奸回讋,却佩龙泉种落惊。 莫向江城叹卑湿,贾生不信使群荣。 |[北宋]王珪}} ==作者生平== 北宋王珪,字禹玉,公元1019年出生于[[成都]]华阳。王珪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宰相]],同时还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王珪年少时跟随叔父一起迁居到舒州,就是现在的安徽潜山县,因此王珪的后人也就都成为了舒州人。 王珪天资过人,自己又勤奋刻苦,因此常常在落笔之时语出惊人。公元1042年,王珪高中进士,被派到扬州担任通判一职。之后被召入京城后,在集贤院值班。后来又成为三司盐铁[[判官]]<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FL5E6KF40543HA7B.html 宋朝推官和判官执掌有什么不同?],网易,2020-08-28</ref>,[[翰林学士]]等等。几年后,王珪的母亲逝世,他告假回乡服丧三年。服丧期结束后,王珪马上又被召回京城,担任学士兼侍读。 公元1062年,[[宋仁宗]]赐大臣礼物,于是让王珪来做记载。[[欧阳修]]分得双幅大书,王珪在下面题字为:“翰林学士臣王珪奉圣旨题。”王珪一点都不贪功,尽心尽力的为宋仁宗办事。王珪办事还十分的严谨。当时中书召王珪前来草拟立太子的诏书,王珪说什么也不肯写,他觉得这种大事,一定要在[[皇帝]]面前接受圣旨才行。 于是第二天,宋仁宗亲自召见王珪。王珪见了面之后,就问仁宗,立[[太子]]真的是陛下的意思吗?仁宗回答是,王珪经过确认之后,才退下回去起草诏书。[[宋英宗]]即位后,因为王珪当时不肯起草这件事,被人向英宗进了谗言,因此英宗一直不待见王珪。过了很长时间,英宗才重新启用他,并亲自向王珪道歉。 到了[[宋神宗]]在位期间,王珪的官途走的更是顺利,到公元1083年,王珪被封为郇国公。公元1085年,进封岐国公,同年逝世,享年67岁。 ==视频== ===<center> 送吴促庶待制出守长沙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第46集】王珪循礼 - 传统道德文化系列</center> <center>{{#iDisplay:v0144sqvcak|560|390|qq}}</center> <center>中国古代美术史(五):北宋(上)</center> <center>{{#iDisplay:x31204c9x7x|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850 各地方文學;各民族文學;各體文學]]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quote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送吴促庶待制出守长沙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