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辛自强 的原始碼
←
辛自强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辛自强 | 外文名 = | 图像 = [[File:辛自强.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8%BE%9B%E8%87%AA%E5%BC%BA&src=tab_www&correct=%E8%BE%9B%E8%87%AA%E5%BC%BA&ancestor=list&cmsid=b1504ec68a3d781df6b4340b5ff5f651&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54#id=1b4e936313c35f04b9ec49a22bc40912&currsn=0&ps=56&pc=56 原图链接] [https://m.sohu.com/a/382631542_653590/ 图片来源 搜狐网]]] | 图像说明 =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 出生日期 = | 出生地点 = | 逝世日期 = | 国籍 = 中国 | 母校 = | 职业 = 职称:教授 | 知名作品 = }} '''辛自强''',[[博士]],[[中央财经大学]][[教授]]。1993年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系; <ref>[http://xinlixuekaoyan.com/a/mingshifengcai/1108.shtml 辛自强 ],心理学考研网</ref> 1997年起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社会性发展; 1999年提前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认知发展;2002年7月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 <ref>[http://xinlixuekaoyan.com/a/mingshifengcai/1108.shtml 辛自强 ],心理学考研网 2014-06-27</ref>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学位:博士 职称:教授 研究领域:认知发展(智能本质、建构学习)和社会性发展(青少年社会化) '''学习经历''': 1993年至1997年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系; 1997年起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社会性发展; 1999年提前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认知发展;2002年7月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10年6月调入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担任教授、副院长、心理学学科带头人。 2009年2月至10月在美国的卡耐基梅隆(Carnegie Mellon)大学心理系做国家公派访问学者。 2002年7月起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工作8年,先后评为讲师、副教授、教授。 2009年6月在北京师范大学获批为博士生导师。 2005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获批为硕士生导师; '''学术兼职''': 中国心理学会(CPS)会员 国际行为发展研究学会(ISSBD)会员 《心理发展与教育》执行编辑 '''教授课程''': 发展心理学历史与理论(研究生专业必修课) 大学心理学(本科生公共必修课,研究生班课程) 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夜大学生必修课,本科生专业课,研究生班课程) 教育心理学(本科生专业必修课) 学习心理学(研究生班课程)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认知发展(智能本质、建构学习)和社会性发展(青少年社会化)研究。 曾就学习不良儿童、成年人的社会性发展、教师心理等领域做过实证研究。 另外,对理论心理学、方法论等问题感兴趣。欢迎合作研究。 '''承担、参与课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问题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儿童表征能力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小学生数学知识的认知建构:从建构主义到微观建构"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与图式建构的关系" ==已发表论文== 中小学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发展特点与相关因素(第二作者)。《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2,22-26。 《学习致胜奥秘》(第一作者),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7月。 小学学习不良儿童家庭功能研究(第一作者)。《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22-26。 学习不良的界定与操作化定义(第一作者)。《心理学动态》,1999,2,52-57。 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第二作者)。《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4,69-73。 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第二作者)。《心理学报》,2000,1, 59-64。 挑战与呼声:家庭教育中亲子互动现状分析(第二作者)。《应用心理学研究》(台北),2000,7,1-7。 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比较(第二作者)。载于陈烜之、梁觉主编:《迈进中的华人心 理学》,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335-343。 创新教育的系统观(第一作者)。《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2,115-120。 教师互动问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订及应用(第一作者)。《心理科学》,2000,4,404-407。 教师信念及其对教师培养的意义(第二作者)。《教育研究》,2000,5,16-20。 《思维:开发无限的潜能》(第一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月。 家庭功能及其相关因素研究(第二作者)。《心理学探新》,2001,3,55-60。 快乐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第一作者)。《心理学报》,2001,5,442-447。(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 全文转载,2001,12,54-59。) 学习不良儿童研究的社会认知取向(第一作者)。《心理科学》,2001,5,544-548。(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2001,12,33-37。) 《英语教学心理学》(第三作者),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1月。 儿童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图式与策略的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微观发生法:聚焦认知变化(第一作者)。《心理科学进展》,2002,2,206-212。 幸福感:认知与情感成分的不同影响因素(第二作者)。《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2,27-32。 高年级小学生社会信息加工特点研究(第三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 1,134-40。 学习不良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的特点(第三作者)。《心理学报》,2002,5,505-510。 迈进中的发展心理学事业(第二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 158-167。 认知负荷与认知技能和图式获得的关系及其教学意义(第一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 版)2002,4,55-60。 智能结构三层次理论述评(第一作者)。《心理科学》,2002,6,686-690。 家庭功能与儿童孤独感的关系:中介的作用(第一作者)。《心理学报》,2003,2,216-221。 关系-表征复杂性模型的检验(唯一作者)。《心理学报》,2003,4,504-513。 问题解决中策略的变化:一项微观发生研究(第一作者)。《心理学报》,2003,6,786-795。 小学儿童社会性发展:认知-背景框架(第一作者)。载于佐斌主编《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与创新》(即全国社会心理学2002年学术会议论文选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7-103。 小学儿童问题行为、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第二作者)。《心理科学》,2003,5,790-794。 儿童对婚姻冲突的认知加工和情绪反应的发展研究(第二作者)。《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4,45-49。 儿童对婚姻冲突的感知量表修订(第二作者)。《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8,554-556。 青少年社会行为对同伴关系的影响(第一作者)。《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4,12-16。 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研究:过程观与结构观及其整合(第二作者)。《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61-68。 不同社交地位青少年的社交焦虑特点研究(第一作者)。《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4,231-232。 乡镇初中生自尊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第一作者)。《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5,350。 虚拟世界的暴力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机制(第一作者)。《中国教育学刊》,2004,5,41-44。 建构学习中知识的动态变化:以数学为例(唯一作者)。《教育科学》,2004,4,20-23。 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心理学思考(第二作者)。《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4,33-38。 数学中的阅读理解(唯一作者)。《教育科学研究》,2004,9,49-51。 问题解决研究的一个世纪:回顾与前瞻(唯一作者)。《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6,101-107。(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2005,5,20-26。) 问题解决中图式与策略的关系:来自表征复杂性模型的说明(唯一作者)。《心理科学》,2004,6, 1344-1348。 数学应用题解决研究的理论进展:兼论表征复杂性模型(唯一作者)。《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5,13-18。 失望情境下小学儿童情绪表达规则的运用(第二作者)。《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4,30-36。 问题解决中图式的建构:一项应用题分类研究(唯一作者)。《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69-73。 简论数学现实性问题解决能力(第二作者)。《上海教育科研》,2005,1,56-58。 解决现实性问题与建构现实的数学(第一作者)。《中国教育学刊》,2005,1,38-41。 心理学的措辞:隐喻和故事的意义(唯一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63-69。 认知压力促进知识建构:另眼看"减负"(第一作者)。《教育科学研究》,2005,9,52-55。 师生人际行为的影响因素(第二作者)。《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4,68-72。 问题表征与知识建构研究及其意义(唯一作者)。《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增刊,92-98。 '''出版专著与教材''': 问题解决与知识建构(18万字)。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社会性发展心理学(45万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参考来源== [[Category:教授]]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辛自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