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詹姆斯·沃森 的原始碼
←
詹姆斯·沃森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詹姆斯·杜威·沃森(James Dewey Watson,1928年4月6日- ),男,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世界著名分子生物科学家、遗传学家,20世纪分子生物学的带头人之一,1953年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包括中心法则),1962年,沃森与克里克,偕同威尔金斯共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誉为“DNA之父”。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20世纪最为重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和相对论、量子力学一起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三大科学发现。 继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之后的又一划时代发现,标志着生物学研究进入了分子层次。作为现代生命科学和基因组科学的权威,在沃森等人的推动下,“生命登月”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在过去10多年里成功得以实施,人类第一次拥有自己的基因图谱。 在生物学历史上唯一可与达尔文进化论相比的最重大的发现,它与自然选择一起,统一了生物学的大概念,标志着分子遗传学的诞生。是科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当时年仅25岁的沃森则一鸣惊人,成为公众心中令人瞩目的科学英雄,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 1962年与莫里斯·威尔金斯、弗朗西斯·克里克三人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8年~2007年间,沃森任冷泉港实验室主任,带领冷泉港实验室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实验室之一 [5] 2012年沃森被美国《时代周刊》杂志评选为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20大人物之一。 2019年因频繁发表关于种族间智商差异的言论而被美国私人机构冷泉港实验室剥夺了冷泉港荣誉头衔。 =='''目录'''== '''人物经历''' '''主要成就''' '''科学研究''' '''个人轶事''' '''人物争议''' =='''人物经历'''== 詹姆斯·杜威·沃森(James Dewey Watson,~ ),美国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 1928年4月6日生于芝加哥。 1947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学士学位,后进印第安纳大学研究生院深造。 1950年获博士学位后去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从事噬菌体的研究。 1951~1953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进修。 1953年回国,1953~1955年在加州理工大学工作。 1955年去哈佛大学执教,先后任助教和副教授。 1961年升为教授,在哈佛期间,主要从事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研究。 1968年起任纽约长岛冷泉港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肿瘤方面的研究。 =='''主要成就'''== 1951年~1953年在英国期间,詹姆斯·杜威·沃森和英国生物学家F.H.C.克里克合作,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学说。这个学说不但阐明了DNA的基本结构,并且为一个DNA分子如何复制成两个结构相同DNA分子以及DNA怎样传递生物体的遗传信息提供了合理的说明。它被认为是生物科学中具有革命性的发现,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就之一。 由于提出DNA的双螺旋模型学说,沃森和克里克及M.H.F.威尔金斯一起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著有《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双螺旋》等书。此外,他还获得了许多科学奖和不少大学的荣誉学位。 此外,沃森在生物科学的发展中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例如在攻克癌症研究上,在重组DNA技术的应用上等等。他还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倡导者,1988年至1993年曾担任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持人。 沃森另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就是教育,他的第一本教科书《基因的分子生物学》为生物学课本提供了新的标准。随后陆续出版了《细胞分子生物学》《重组DNA》。他还积极探索利用多媒体进行教育的方法,并且通过互联网设立DNA学习中心,这一中心也成为冷泉港实验室的教育助手。 沃森被许多人描述为:才华横溢、直言不讳、性格怪异。他知识渊博而不迂腐。精力非常旺盛,从学生时代开始他就很喜欢打网球。每天都坚持打一会儿网球。 =='''科学研究'''== '''实验竞争''' 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在DNA被确认为遗传物质之后,生物学家们不得不面临着一个难题:DNA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构,才能担当遗传的重任?它必须能够携带遗传信息,能够自我复制传递遗传信息,能够让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以控制细胞活动,并且能够突变并保留突变。这四点,缺一不可,如何建构一个DNA分子模型解释这一切?当时主要有三个实验室几乎同时在研究DNA分子模型。第一个实验室是伦敦国王学院的威尔金斯、富兰克林实验室,他们用X射线衍射法研究DNA的晶体结构。当X射线照射到生物大分子的晶体时,晶格中的原子或分子会使射线发生偏转,根据得到的衍射图像,可以推测分子大致的结构和形状。第二个实验室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大化学家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实验室。在此之前,鲍林已发现了蛋白质的a螺旋结构。第三个则是个非正式的研究小组,事实上他们可说是不务正业。 1951年,23岁的年轻的遗传学家沃森于从美国到剑桥大学做博士后时,虽然其真实意图是要研究DNA分子结构,挂着的课题项目却是研究烟草花叶病毒。比他年长12岁的克里克当时正在做博士论文,论文题目是“多肽和蛋白质:X射线研究”。沃森说服与他分享同一个办公室的克里克一起研究DNA分子模型,他需要克里克在X射线晶体衍射学方面的知识。 1951年10月,沃森和同事克里克一开始拼凑模型,几经尝试,终于在1953年3月获得了正确的模型。关于这三个实验室如何明争暗斗,互相竞争,由于沃森一本风靡全球的自传《双螺旋》而广为人知。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沃森和克里克既不像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那样拥有第一手的实验资料,又不像鲍林那样有建构分子模型的丰富经验(他们两个人都是第一次建构分子模型),却能在这场竞赛中获胜?这些人中,除了沃森,都不是遗传学家,而是物理学家或化学家。威尔金斯虽然在1950年最早研究DNA的晶体结构,当时却对DNA究竟在细胞中干什么一无所知,在1951年才觉得DNA可能参与了核蛋白所控制的遗传。富兰克林也不了解DNA在生物细胞中的重要性。鲍林研究DNA分子,则纯属偶然。 1951年11月,他在《美国化学学会杂志》上看到一篇核酸结构的论文,觉得荒唐可笑,为了反驳这篇论文,才着手建立DNA分子模型。他是把DNA分子当作化合物,而不是遗传物质来研究的。这两个研究小组完全根据晶体衍射图建构模型,鲍林甚至根据的是30年代拍摄的模糊不清的衍射照片。不理解DNA的生物学功能,单纯根据晶体衍射图,有太多的可能性供选择,是很难得出正确的模型的。 =='''遗传物质'''== 沃森在1951年到剑桥之前,曾经做过用同位素标记追踪噬菌体DNA的实验,坚信DNA就是遗传物质。据他的回忆,他到剑桥后发现克里克也是“知道DNA比蛋白质更为重要的人”。但是按克里克本人的说法,他当时对DNA所知不多,并未觉得它在遗传上比蛋白质更重要,只是认为DNA作为与核蛋白结合的物质,值得研究。对一名研究生来说,确定一种未知分子的结构,就是一个值得一试的课题。在确信了DNA是遗传物质之后,还必须理解遗传物质需要什么样的性质才能发挥基因的功能。像克里克和威尔金斯,沃森后来也强调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一书对他的重要影响,他甚至说他在芝加哥大学时读了这本书之后,就立志要破解基因的奥秘。如果这是真的,我们就很难明白,为什么沃森向印第安那大学申请研究生时,申请的是鸟类学。由于印第安那大学动物系没有鸟类学专业,在系主任的建议下,沃森才转而从事遗传学研究。当时大遗传学家赫尔曼·缪勒(Hermann Muller)恰好正在印第安那大学任教授,沃森不仅上过缪勒关于“突变和基因”的课(分数得A),而且考虑过要当他的研究生。但觉得缪勒研究的果蝇在遗传学上已过了辉煌时期,才改拜研究噬菌体遗传的萨尔瓦多·卢里亚(SalvadorLuria)为师。但是,缪勒关于遗传物质必须具有自催化、异催化和突变三重性的观念,想必对沃森有深刻的影响。正是因为沃森和克里克坚信DNA是遗传物质,并且理解遗传物质应该有什么样的特性,才能根据如此少的数据,做出如此重大的发现。 他们根据的数据仅有三条:第一条是当时已广为人知的,即DNA由六种小分子组成:脱氧核糖,磷酸和四种碱基(A、G、T、C),由这些小分子组成了四种核苷酸,这四种核苷酸组成了DNA。第二条证据是最新的,弗兰克林得到的衍射照片表明,DNA是由两条长链组成的双螺旋,宽度为20埃。第三条证据是最为关键的。美国生物化学家埃尔文·查戈夫(Erwin Chargaff)测定DNA的分子组成,发现DNA中的4种碱基的含量并不是传统认为的等量的,虽然在不同物种中四种碱基的含量不同,但是A和T的含量总是相等,G和C的含量也相等。 =='''基因模型'''== 查加夫早在1950年就已发布了这个重要结果,但奇怪的是,研究DNA分子结构的这三个实验室都将它忽略了。甚至在查加夫1951年春天亲访剑桥,与沃森和克里克见面后,沃森和克里克对他的结果也不加重视。在沃森和克里克终于意识到查加夫比值的重要性,并请剑桥的青年数学家约翰·格里菲斯(John Griffith)计算出A吸引T,G吸引C,A+T的宽度与G+C的宽度相等之后,很快就拼凑出了DNA分子的正确模型。 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4月25日的《自然》杂志上以1000多字和一幅插图的短文公布了他们的发现。在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以谦逊的笔调,暗示了这个结构模型在遗传上的重要性:“我们并非没有注意到,我们所推测的特殊配对立即暗示了遗传物质的复制机理。”在随后发表的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详细地说明了DNA双螺旋模型对遗传学研究的重大意义:一、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的自我复制。这个“半保留复制”的设想后来被马修·麦赛尔逊(Matthew Meselson)和富兰克林·斯塔勒(Franklin W. Stahl)用同位素追踪实验证实。二、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是如何携带遗传信息的。三、它能够说明基因是如何突变的。基因突变是由于碱基序列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变化可以通过复制而得到保留。 但是遗传物质的第四个特征,即遗传信息怎样得到表达以控制细胞活动呢?这个模型无法解释,沃森和克里克当时也公开承认他们不知道DNA如何能“对细胞有高度特殊的作用”。不过,这时,基因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这种观点已成为一个共识。那么基因又是如何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呢?有没有可能以DNA为模板,直接在DNA上面将氨基酸连接成蛋白质?在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模型后的一段时间内,即有人如此假设,认为DNA结构中,在不同的碱基对之间形成形状不同的“窟窿”,不同的氨基酸插在这些窟窿中,就能连成特定序列的蛋白质。但是这个假说,面临着一大难题:染色体DNA存在于细胞核中,而绝大多数蛋白质都在细胞质中,细胞核和细胞质由大分子无法通过的核膜隔离开,如果由DNA直接合成蛋白质,蛋白质无法跑到细胞质。另一类核酸RNA倒是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RNA和DNA的成分很相似,只有两点不同,它有核糖而没有脱氧核糖,有尿嘧啶(U)而没有胸腺嘧啶(T)。早在1952年,在提出DNA双螺旋模型之前,沃森就已设想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是由DNA传到RNA,再由RNA传到蛋白质。在1953~1954年间,沃森进一步思考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在基因表达时,DNA从细胞核转移到了细胞质,其脱氧核糖转变成核糖,变成了双链RNA,然后再以碱基对之间的窟窿为模板合成蛋白质。这个过于离奇的设想在提交发表之前被克里克否决了。克里克指出,DNA和RNA本身都不可能直接充当连接氨基酸的模板。遗传信息仅仅体现在DNA的碱基序列上,还需要一种连接物将碱基序列和氨基酸连接起来。这个“连接物假说”,很快就被实验证实了。 1958年,克里克提出了两个学说,奠定了分子遗传学的理论基础。第一个学说是“序列假说”,它认为一段核酸的特殊性完全由它的碱基序列所决定,碱基序列编码一个特定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决定了蛋白质的三维结构。第二个学说是“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只能从核酸传递给核酸,或核酸传递给蛋白质,而不能从蛋白质传递给蛋白质,或从蛋白质传回核酸。沃森后来把中心法则更明确地表示为遗传信息只能从DNA传到RNA,再由RNA传到蛋白质,以致在1970年发现了病毒中存在由RNA合成DNA的反转录现象后,人们都说中心法则需要修正,要加一条遗传信息也能从RNA传到DNA.事实上,根据克里克原来的说法,中心法则并无修正的必要。 碱基序列是如何编码氨基酸的呢?克里克在这个破译这个遗传密码的问题上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二十种,而碱基只有四种,显然,不可能由一个碱基编码一个氨基酸。如果由两个碱基编码一个氨基酸,只有十六种(4的2次方)组合,也还不够。因此,至少由三个碱基编码一个氨基酸,共有六十四种组合,才能满足需要。1961年,克里克等人在噬菌体T4中用遗传学方法证明了蛋白质中一个氨基酸的顺序是由三个碱基编码的(称为一个密码子)。同一年,两位美国分子遗传学家马歇尔·尼伦伯格(Marshall Nirenberg)和约翰·马特哈伊(John Matthaei)破解了第一个密码子。到1966年,全部六十四个密码子(包括三个合成终止信号)被鉴定出来。作为所有生物来自同一个祖先的证据之一,密码子在所有生物中都是基本相同的。人类从此有了一张破解遗传奥秘的密码表。 DNA双螺旋模型(包括中心法则)的发现,是20世纪最为重大的科学发现之一,也是生物学历史上唯一可与达尔文进化论相比的最重大的发现,它与自然选择一起,统一了生物学的大概念,标志着分子遗传学的诞生。这门综合了遗传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和信息学,主宰了生物学所有学科研究的新生学科的诞生,是许多人共同奋斗的结果,而克里克、威尔金斯、弗兰克林和沃森,特别是克里克,就是其中最为杰出的英雄。 =='''个人轶事'''== '''自幼聪慧''' 沃森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孩提时代就非常聪明好学,他有一个口头禅就是“为什么?”,往往简单的回答还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通过阅读《世界年鉴》记住了大量的知识,因此在参加的一次广播节目比赛中获得“天才儿童”的称号,而赢得100美元的奖励。他用这些钱买了一个双筒望远镜,专门用它来观察鸟。这也是他和爸爸的共同爱好。 由于有异常天赋,沃森15岁时就进入芝加哥大学就读。在大学的学习中,凡是他喜欢的课程就学得好,例如《生物学》,《动物学》成绩特别突出。而不喜欢的课程就不怎么样了。他曾打算以后能读研究生,专门学习如何成为一名“自然历史博物馆”中鸟类馆的馆长。 '''求学生涯''' 在大学高年级时,沃森阅读了一本艾尔文·薛定谔的书《生命是什么?》。他深深地被控制生命的奥秘的基因和染色体吸引住了。当S·卢里亚(一位从事噬菌体研究的先驱者)成为他的博士生导师时,沃森就有了很好的机会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了。 1950年完成博士学业后,沃森来到了欧洲。先是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工作,后来就加入著名的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工作。从那时起,沃森知道DNA是揭开生物奥秘的关键。他下决心一定要解决DNA的结构问题。他很幸运能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共事。尽管彼此的工作内容不同,但两人对DNA的结构都非常感兴趣。当他们终于在1953年建构出第一个DNA的精确模型时,完成了被认为是至今为止科学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1956沃森到哈佛大学任生物学的助理教授。在那里他的研究重点是RNA和RNA在基因信息传递中所起的作用。1976年沃森担任美国冷泉港实验室主任。沃森使冷泉港实验室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实验室之一,该实验室主要从事肿瘤、神经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研究。 1962年,沃森与克里克,偕同威尔金斯共享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莫里斯·威尔金斯和罗莎琳德·富兰克林提供了有关DNA结构的必要数据。沃森为此专门写了一本书《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于1968年发表。这本书是首次采用谈话的形式描述进行科学发现的详细过程,一直畅销不衰。 '''“科学种族主义”''' 2007年10月16日开始抵达英国进行巡回演讲的沃森表示,黑人不如白人聪明;有关不同种族智力水平相同的观点是一种错觉。这种说法立即引起多方猛烈抨击。西方国家对非洲国家的政策错误地建立在这样一种假设的基础上,即认为黑人与白人同样聪明,但试验证明事实并非如此。沃森声称,10年之内都无法找到造成人类智商差别的基因。 此前,沃森15日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表示,他“对非洲的前途天生悲观”,因为“我们所有的社会政策都基于这样一个设想:非洲人的智力与我们相同,但所有试验都表明并非如此”。他说,人们有一种自然的愿望,认为所有人应该平等,但“那些和黑人雇员打交道的人发现事实不是这样”。 '''拍卖诺贝尔奖章''' 2014年12月4日,美国佳士得拍卖行当地时间拍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美国科学家詹姆斯·沃森的诺贝尔奖牌,不出数分钟即以475万美元成交。这是第一位在世诺贝尔奖得奖者拍卖奖牌,成交价较估计的250万至350万美元高出很多。 [8] 沃森因与研究伙伴共同发现脱氧核醣核酸(DNA)双螺旋结构而在1962年获颁诺贝尔医学奖,被称为“DNA之父”。此后因发表涉种族言论,遭业界排挤,事业每况愈下。 沃森希望借这次拍卖“重新投入公众社会”。沃森坦承以前“愚蠢”,为往事道歉,这次拍卖所得一部分将捐给母校芝加哥大学和曾任职的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余款将用于补贴生计。 佳士得也同时拍卖沃森在获奖宴会上发表演说的5页纸手稿,成交价为36.5万美元。 '''到访中国''' 2017年3月,沃森开启第四次“中国之行”。明确表示要在中国成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研究院“沃森生命科学中心”。 乐土沃森生命科技中心成立 2018年3月16日上午,乐土沃森生命科技中心启动仪式在大鹏新区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举行。中心的定位为世界一流生命科技的研发中心和项目管理中心,目标是建立“国际一流的生命科技英雄汇聚之港、世界顶级健康科技的研创教育圣地、全球生命科技产业转化高地和深圳创新精准医疗体系的稳固基石”。 =='''人物争议'''== 2007年,沃森曾经公开表示,对非洲的前景不乐观,因为所有的公共政策都假定“非洲人和我们的智力水平相当,当然,我也希望我们是平等的,然而当你不得不跟他们一起工作时,你会发现根本不是这样的”。 有顶级遗传学家公开指责其科学态度不严谨,因为“即使是目前最最复杂的DNA评估也无法找到各种族在智力方面存在差异的确凿证据”。 2019年1月2日,在美国公共电视网(PBS)播出的“美国大师”系列纪录片中,沃森再次谈到当年的言论,他又表示“我的观点没有改变”,并强调基因差异导致了黑人白人在智力方面的差异。 2019年1月11日,诺贝尔奖得主、被称为世界“DNA之父”的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之一美国科学家沃森(James Watson)因为频繁发表关于种族间智商差异的言论被美国私人机构冷泉港实验室剥夺了冷泉港荣誉头衔。 =='''背后的知识'''== 环球科学大观 金芒计划签约创作者,优质创作者 沃森如何落得如此下场?被逼贱卖诺贝尔奖牌后又被研究所解聘 DNA双螺旋结构发现是20世纪最为重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和相对论、量子力学一起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三大科学发现。继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之后的又一划时代发现,标志着生物学研究进入了分子层次。作为现代生命科学和基因组科学的权威,在沃森等人的推动下,“生命登月”工程——人类基因组计... TA说关注科技故事 “太穷”沦落到拍卖诺奖金牌,他曾因“歧视言论”丢了工作 诺贝尔奖,可以说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梦寐以求的荣誉。但有不少科学家, 就算头戴诺奖光环,也未必能过好后半生 。在2014年,他还以 “太穷” 为理由,在网上宣布卖掉自己的 诺奖奖牌 ,甚是悲凉。彼时,富兰克林已因癌症去世4年,年仅37岁。 2017-12-28138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生物学史'''== ▪ 自然史 ▪ 农业史 ▪ 医学史 ▪ 解剖学史 ▪ 植物分类学史 ▪ 地质学史 ▪ 古生物学史 ▪ 演化论思潮史 ▪ 动物学史 ▪ 生态学史 ▪ 模式生物史 ▪ 藻类学史 ▪ 遗传学史 ▪ 生物化学史 ▪ 农学史 ▪ 分子生物学史 ▪ 分子演化学史 ▪ 免疫学史 ▪ 生物技术史 =='''机构'''== ▪ 洛桑实验站 ▪ 巴斯德研究所 ▪ 马克斯·普朗克学会 ▪ 冷泉港实验室 ▪ 安东·多恩动物园 ▪ 海洋生物研究所 ▪ 洛克菲勒大学 ▪ 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 ▪ 分子生物学研究所 =='''实验'''== ▪ 格里菲斯实验 ▪ 米勒-尤列实验 ▪ 卢瑞亚-德尔布吕克实验 ▪ 艾弗里-麦克劳德-麦克卡迪实验 ▪ 赫希-蔡斯实验 ▪ 米西尔逊-斯塔尔实验 ▪ 克里克与布伦纳等人的实验 ▪ 尼伦伯格和马太的实验 ▪ 尼伦伯格和里德的实验 =='''出版物'''== ▪ 论产生和毁灭 ▪ 植物史 ▪ 人体的构造 ▪ 心血运动论 ▪ 显微图谱 ▪ 自然系统 ▪ 动物哲学 ▪ 地质学原理 ▪ 创造的痕迹 ▪ 物种起源 ▪ 植物杂交试验 ▪ 人类的由来 ▪ 孟德尔遗传假定下的亲戚之间的相关性 ▪ 生命是什么 ▪ 遗传学与物种起源 ▪ 镰刀型红血球疾病,一种分子疾病 ▪ 核酸的分子结构:去氧核糖核酸之构造 =='''理论和概念'''== ▪ 自然发生说 ▪ 自然阶梯 ▪ 拉马克学说 ▪ 达尔文学说 ▪ 疾病的生源说 ▪ 一基因一酶假说 ▪ 序列假说 ▪ 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 ▪ RNA世界学说 =='''历史名人'''== ▪ 亚里士多德 ▪ 安德雷亚斯·维萨里 ▪ 威廉·哈维 ▪ 列文虎克 ▪ 卡尔·林奈 ▪ 布丰 ▪ 让-巴蒂斯特·拉马克 ▪ 亚历山大·冯·洪堡 ▪ 查尔斯·莱尔 ▪ 查尔斯·达尔文 ▪ 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 ▪ 孟德尔 ▪ 路易·巴斯德 ▪ 罗伯特·科赫 ▪ 恩斯特·海克尔 ▪ 巴甫洛夫 ▪ 雅克·洛布 ▪ 许霍·德弗里斯 ▪ E. B. 威尔逊 ▪ 托马斯·亨特·摩尔根 ▪ 亚历山大·欧帕林 ▪ 亚历山大·弗莱明 ▪ J. B. S. 霍尔丹 ▪ 赖特 ▪ R. A. 费希尔 ▪ 康拉德·劳伦兹 ▪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 ▪ 费奥多西·多布然斯基 ▪ 恩斯特·瓦尔特·迈尔 ▪ 乔治·韦尔斯·比德尔 ▪ 西莫尔·本则尔 ▪ 罗莎琳·富兰克林 ▪ 詹姆斯·沃森 ▪ 克里克 ▪ 弗雷德·桑格 ▪ 马克斯·佩鲁茨 ▪ 约翰·肯德鲁 ▪ 西德尼·布伦纳 ▪ 乔舒亚·莱德伯格 ▪ 沃特·吉尔伯特 ▪ 凯利·穆利斯 ▪ 史蒂芬·杰伊·古尔德 ▪ 林恩·马古利斯 ▪ 卡尔·乌斯 ▪ 珍·古道尔
返回「
詹姆斯·沃森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