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西津渡 的原始碼
←
西津渡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西津渡</big> ''' |- | [[File:西津渡11.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lvmama.com/uploads/pc/place2/2016-08-29/1010d787-bfa2-471f-9b21-fc81d468d362.jpg 原图链接] [http://www.lvmama.com/comment/2975306 来自驴妈妈旅游网]]]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西津渡 外文名称:Xijin ferry 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 景点级别: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类型:历史遗迹 开放时间:09:00-16:30 门票价格:0元/人 所属国家:中国 所属城市:江苏省镇江市 著名景点:昭关石塔、观音洞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建议游玩时长:2小时 适宜游玩季节:四季皆宜 |} '''西津渡'''(英:Xinjin ferry),故称为“金陵渡”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留有大量六朝及清代的古迹,“漫步在这条古朴典雅的古街道上,仿佛是在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内散步”[[韩素音]]如是说。数次途径镇江却未有缘一见。昨日[[南京]]办事归来天光尚早,便想起总不时惦着的古渡! 西津渡古街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这里共有文物保护单位 12 处,其中国家级文物西津渡保护单位3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 == 西津历史 == 古时候,这里东面有象山为屏障,挡住汹涌的海潮,北面与古邗沟相对应,临江断矶绝壁,是岸线稳定的天然港湾。六朝时期,这里的渡江航线就已固定。规模空前的"永嘉南渡"时期,北方流民有一半以上是从这里登岸的。东晋隆安五年 (401) ,农民起义军领袖[[孙恩]]率领"战士十万,楼船千艘",由海入江,直抵镇江,控制西津渡口,切断南北联系,以围攻晋都建业(今南京),后被[[刘裕]]率领的北府兵打败。公元 684 年,唐高宗[[李治]]驾崩以后,皇后[[武则天]]临朝称帝,[[徐敬业]]、[[骆宾王]]等在[[扬州]]发动武装暴动,骆宾王写下了传诵千古的著名檄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一时天下震动。兵败后,徐敬业、骆宾王等渡江"奔润州,潜蒜山下"。宋代,这里是抗金前线,[[韩世忠]]曾驻兵蒜山抗御金兵南侵。千百年来,发生在这里的重要战事有数百次之多。 西津古渡依山临江,风景峻秀,[[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马可· 波罗]]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了许多为后人传诵的诗篇。 西津渡古街全长约 1000 米 ,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因此,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这里原先紧临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当年的西津古渡现在离长江江岸已有 300 多米距离。 三国时期,这里曾驻有孙权的东吴水师,唐代以后这里更是专门派有兵丁守卫巡逻。宋熙宁元年 (1068) 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舟次瓜洲时,即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元朝时[[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 · 波罗从扬州到镇江来,也是在西津渡登岸。由此可见,至少从三国时期开始,西津渡就是著名的长江渡口。镇江自唐代以来便是漕运重镇,交通咽喉。西津渡则是当时镇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自三国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陆游途径西津渡时,曾对渡口每日运送上千的兵源感叹不已。清代诗人于树滋所写的诗更道出了西津渡口人来舟往的繁忙景观: 粮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滨。 稳渡中流入瓜口,飞章驰驿奏枫宸。<ref>[http://js.ifeng.com/travel/lx/urban/detail_2014_02/17/1859075_0.shtml 行走在历史的文脉中 西津渡 ]凤凰网,2014-02-17</ref> == 如今西津 == 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变使西津渡逐渐淡化和削弱了作为渡口的功能,但是它活化石般的风貌却得以基本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西津渡古街的文化内涵在于它的津渡文化、宗教文化和民居文化。 沿着古街一路往西走,街道两边鳞次栉比的两层小楼把我们带回到那笙歌曼舞的年代。古街上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遗迹。砖木结构,飞檐雕花的窗栏一律油漆成朱红色,给人以"飞阁流丹"的感觉。现在,我们仍能清晰地看到沿街"民国元年春长安里"、"吉瑞里西街 · 1914 " 、"德安里"等题额。据老人们回忆,从观音洞下行一直到现在的长江路,这短短的几百米长的街道上竟有各式店铺 150 多家。从行业种类上看,大致有饮食方面的,有生活方面的,有文化方面的,当然,这里还有许多为船家服务的店铺,诸如木匠店、缆绳店等。解放前这里还专门设了一个警察分局,这些林林总总的店铺加上救生会和救火会,简直就是一个完整的小社会。青石板路面上那深深的车辙足以证明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当年的繁华。那错落有致的两层小楼,那翘阁飞檐,那窗上的雕花,那斑驳的柜台,那杉木的十板门,无不向我们娓娓诉说着"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沧桑。走在这条被车轮磨砺出深深印辙的青石板路上,耳边传来了千年的历史回声,这一切使我们情不自禁地激发出无限的遐想和思古之幽情。就连见多识广的英籍华人女作家韩素音置身西津渡古街时,也不由发自内心地连声赞叹说:"漫步在这条古朴典雅的古街道上,仿佛是在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内散步。这里才是镇江旅游的真正金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先生更是把这里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 不仅如此,西津渡还是宗教与世俗、人文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本身就是一部令人玩味无穷的历史长卷。关于这一点,古街上由东向西的四道券门石额上的题刻就给了我们明白无误的提示。题刻分别是:"同登觉路"、"共渡慈航"、"飞阁流丹"、"层峦耸翠"。无疑,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原汁原味的历史风情和风貌。西津渡古街救生会、昭关石塔、观音洞的维修和保护,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 西津渡街是古老的、历史的,但同时它又是年轻的、现代的。古街的居民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沉浸在往事的回忆里,悠闲自得地生活着。也许他们的眼前是骑着毛驴上金山的游客的身影,耳畔交织着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和笙箫管笛如泣如诉的旋律。他们咀嚼着历史,如同咀嚼着回卤豆腐干和麦芽糖的滋味。 昨天已经成为历史,西津渡古街如今已注入了时代的内涵,赋予时代的活力。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古迹,古朴的生态,淳厚的民风,传统的商业,一切的一切都焕发出一种令人难以言喻的活力。西津渡古街正以它独有的魅力强烈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和考古工作者的目光。这就是令人回味无穷的西津渡。这就是蜚声中外的西津渡。 == 地理位置 == 西津古渡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北纬32°22',东经119°43',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西津渡古街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 == 历史印记 == === 英国领事馆旧址 === [[File:西津渡22.jpg |缩略图|right|[http://www.xijindu.com.cn/uploads/allimg/150603/16492J1T-0.jpg 原图链接] [http://www.xijindu.com.cn/a/scenery/2015/0603/113.html 来自搜狐]]] 英国领事馆旧址是座19世纪后半叶的拱券廊式建筑,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根据不平等的《天津条约》,长江沿线被迫对外开辟了五个通商口岸,镇江就是其中之一。1865年,云台山下沿江一带被划为英租界。清同治三年(1864)在这里修建了英国领事馆。光绪15年(1889)正月初六,由于英国人无端殴打中国小贩,数千被激怒的镇江民众愤而焚烧了领事馆。现在的主楼是清政府赔款于1890年重建的。1927年北伐军兵临镇江,镇江人民收回了英租界,结束了英帝国主义在镇江享有的特权。 从建筑形制看,原英国领事馆系欧洲古典建筑的变形,也称"东印度式"建筑,是一组由五幢房子组成的建筑群。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主体二层,局部三层,墙壁用青砖夹红砖叠砌而成,勾白色灯草缝,钢质黑色瓦楞屋面。办公楼东立面的二三层有券廊,每层五个拱券,顶端中央的横额上刻有"1890"字样。领事馆的其他四幢建筑分别是当时的工部局巡捕房、正副领事和职工宿舍以及各种服务设施。领事住宅由东、西两楼组合而成。西楼三层,东楼地上两层地下一层。两楼檐高9米,用通道连接,屋面铺钢质黑色大波瓦,上面设有老虎窗。青砖墙壁,勾白色灯草缝,外面的门窗上下用红砖做装饰腰线,正面大跨度门窗上有弧形红砖拱券,在拱角处设两根圆形石立柱,起支撑和装饰作用。整个建筑显得端庄而典雅。 英国领事馆旧址现属镇江博物馆。馆内珍藏着不同时代的文物3万余件套,如西周时的鸳鸯尊、春秋时的双螭首三轮铜盘、东吴时的青瓷罐、唐代的"论语"玉烛、宋代的影青雕塑孩儿瓷枕、禹迹图碑、绢本南京府县地图、金棺银椁、元代的青花瓷器、明代的《杏元雅集图》等等稀世珍宝。 珍贵的文物和建筑艺术,以及近代史上那一幕幕令人感慨的往事,每年都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人慕名而来。 主楼前的雕塑叫"宜侯夨簋雕像"。两位古代荆蛮族妇女托举的就是代表镇江历史的最早的象征"宜侯夨簋"。镇江历史上曾先后称为朱方、谷阳、丹徒、京口、南徐、润州。而"宜"则是镇江一带最早使用过的地名。今天的镇江一带是周康王时封给宜侯的领地。宜侯夨簋是1954年在镇江东郊大港烟墩山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底部有12行铭文,计126字,能辨认出的有118字。郭沫若、唐兰等著名考古专家认为,宜是地名,侯是封号,夨是人名,指吴国君主仲雍的曾孙吴国第五代尧国事周章,簋是指圆口四耳的器具。铭文记载了周康王时大封典的情况和宜地的历史。<ref>[http://www.xijindu.com.cn/a/scenery/2015/0603/113.html 英国领事馆 ]西津渡,2015-06-04</ref> === 云台阁 === [[File:云台阁11.jpg |缩略图|right|[http://s11.sinaimg.cn/mw690/001uTTvrgy6WXwYMoTEda 原图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d26a810102vzux.html 来自新浪网]]] 云台阁的建成为镇江增添了一处新的地标性建筑,登顶云台阁,眺望四方抒不尽的赞叹,看不完的镇江美景尽收眼底。 云台阁为仿古建筑风格楼阁,建筑形式具有宋、元古建特征,是目前镇江古建筑历史上体量最大的建筑。云台阁内陈设的"镇江城市发展主题馆",展现了3000多年城市发展和市井变迁的历史过程,将古代镇江城市的轮廓框架,一一展现给大家细致观摩。 一进阁门的正中央,是云台阁微缩模型,左侧是《西津胜境图》,进入一楼大厅,一面巨型玉雕《云台阁颂》出现眼前。上得二楼,分别放置着《明府城》紫铜浮雕,《清镇江城》楠木木雕,《民国省会镇江城》蒙古黑影雕。在三楼正大厅里,还设有多媒体影院,放映展现3000多年来镇江城市发展面貌变迁的影片,十分震撼。到了四楼,便是最让人兴奋的了,我们在此能360°无遮挡看尽镇江城全貌,西津渡的黛瓦粉墙一排排鳞次栉比、镇江市区的高楼大厦一座座错落有致繁华初显,大厦矮屋相映成趣相得益彰。金山焦山北固山交相辉映,美轮美奂。 === 五十三坡 === 佛教典籍《华严经》有一个劝人为善的故事。说是善财童子因为受到文殊菩萨的教化而幡然悟性,于是决定走遍全国寻访圣贤,以求得进一步的升华。善财童子一路南下,跋山涉水饥餐露宿,先后求教于53位高知者。最后在观世音菩萨的点化下大彻大悟,成为观音的左胁侍。如今在全国各大寺庙都可以看到站在观世音身边参拜高知者的善财童子的塑像。据说善财童子参拜的第一位高知者就是镇江焦山定慧寺方丈海云法师。现在焦山上还建有海云堂,以纪念这位大智大德的高僧。五十三坡的地名便是从这一故事中得到的启发。我们每上一级台阶,仿佛就是参拜了一位圣贤,走完了53级台阶,也就意味着完成了对53位高人的求教。像善财童子一样,陶冶了情操,净化了思想。五十三坡计有53级台阶,取名五十三坡,反映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 救生会 === 救生会始建于康熙三十一年(1693),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事实上,救生会的创设应追溯到宋代。救生会,顾名思义就是济渡救生的意思,是带有慈善性质的水上安全救助机构。隋唐以前,镇江江面宽40多里,到唐代时还有20多里宽。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就留下了"江风白浪起,愁煞渡头人"的诗句。每每风起浪涌,船工和渡客的呼救之声格外惊心动魄。唐天宝十年(722),一次就有数十艘渡船沉没;南宋绍兴六年(1136)一艘渡船离岸不久即遇上风涛,连艄公在内的46名渡客无一生还。明万历十年(1582)的一阵狂风竟摧毁了千余艘漕船和民船。由于西津渡特殊的交通位置和军事地位,加强安全管理就显得尤其重要。到了宋代,统治者更是将镇江视为漕运咽喉。于是,当时的镇江郡守蔡洸在西津渡创设了救生会。清代后期,镇江和扬州的绅士发起成立了京口救生会、瓜洲救生会和焦山救生会总局,专门从事义务打捞沉船和救生会事宜。 那时的救生船漆成红色,俗称红船。桅杆上醒目地挂上一个虎头牌,意思是奉皇上圣旨救人,船上铜锣一敲,任何人不得阻挡。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因为连年战火,民生凋敝,救生会遂无以为继,渐渐显得力不从心。1923年,镇江与扬州士绅再次联手,成立了普济轮渡局,并购买了一艘"普济号"轮船从事渡江业务,大大减少了事故的隐患。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救生会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镇江救生会从宋代开始创设,此后代代相承,鼎盛时间还发展到南京、武汉等地,功不可没。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可谓举世无双。 === 昭关石塔 === [[File:昭关石塔22.jpg |缩略图|right|[https://youimg1.c-ctrip.com/target/100t0c000000614yv3EF4.jpg 原图链接] [https://youimg1.c-ctrip.com/target/100t0c000000614yv3EF4.jpg 来自携程旅行网]]] 这是一座元代建造的过街石塔。据专家考证,为元武宗海山皇帝命建造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刘高主持建造。石塔塔基的东西两面都刻有"昭关"两个字,故称"昭关石塔",也有人称之观音洞喇嘛塔或瓶塔。昭关石塔高约5米,分为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塔顶五部分,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昭关石塔塔座分为两层,以"亚"字叠涩法凿成,塔座上有一个复莲座,塔身偏圆,呈瓶状。再向上是亚字形塔颈,又有一个复莲花座,再上面是十三天和仰莲瓣座,仰莲瓣座上有法轮,法轮背部刻有八宝饰纹,塔顶呈瓶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重修工程中的重大发现:在石塔的塔心室里,意外地发现了两个"曼荼罗"。这两个铜片上的曼荼罗共有九个观音和九个黄财神菩萨,那九个黄财神菩萨手中还抓了九只吐宝鼠。在佛教里面,老鼠是看守金库的,抓住了金库的门卫--老鼠也就是抓到了钱财,抓到了发财的机会。在昭关石塔里发现的这两个元代曼荼罗,在国内实属罕见。有关专家据此认为,应将昭关石塔和曼荼罗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按照佛教的解释,塔就是佛,所以我们从塔下的券门经过就是礼佛,是对佛的顶礼膜拜。元代藏传佛教盛行,煞费苦心地建造了这么一座过街石塔,可见当权者用心之良苦。除镇江西津渡古街这座过街石塔外,元代还在北京南口、居庸关、卢沟桥等地建造有过街石塔。可惜现在居庸关石塔仅存塔基部分,南口和卢沟桥过街石塔早已不见踪影。 昭关石塔现为省文物保护单位。据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等全国六位知名专家考古鉴定,一致认为昭关石塔是我国惟一保存完好、年代最久的过街石塔。 === 观音洞 === 历史上镇江的江面是非常开阔的。老百姓有一句俗话说,"长江无风三尺浪",一是说它的气势,二是指它潜藏的危险性。传说,有一天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脚踩祥云途经镇江,亲眼目睹了江面上船毁人亡的惨烈一幕,于是伸出援手,将挣扎在波涛中的遇难者救上了岸。人们感念于观世音菩萨的恩德,在昭关石塔旁的山体上凿成了观音洞,表达了人们祈祷平安的一种美好愿望。 观音洞始建于宋朝,清咸丰九年(1859)重新作了修葺。观音洞的洞门外有一个三层的铜鼎,洞口上方有一块石额,上面刻有"观音洞"三个字,为宜兴陈任旸所书。石额两侧悬挂着已故茗山法师题写的对联: 兴无缘慈随类化身紫竹林中观自在 运同体悲寻声救苦普陀岩上见如来 洞内迎面而立的是一座白石观音立像。观音菩萨左手持净瓶,右手上指,神态娴静而安详。观音像两侧是已故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金山江天禅寺方丈慈舟法师的手迹: 二水汇流慈航普渡江宽当有岸 一洞钟灵悲心慧眼法行自无边 在观音洞的两侧还有两处神殿。东侧是眼光菩萨的"普陀岩殿",西侧为地藏王菩萨的"地藏殿"。 在离观音洞不远的地方,有[[紫阳洞]]和[[铁柱宫]]遗址两处道教胜迹。紫阳洞是因为宋代道教金月派著名人物[[张紫阳]]真人曾在此居住,后人在这里供奉他,取名紫阳洞。铁柱宫又称为铁柱行宫,因供奉两晋道教明派"许祖"[[许逊]]真人而得名。近年考古发现洞内石凿像台、供台平台、烧香池以及历代入洞台坡、道路遗迹,出土了若干道教色彩的遗物。更令人称奇的是,出土文物中还有围棋子、骨牌等娱乐用品,骨牌上还刻有钟鼎香案图案。 === 待渡亭 === 顾名思义,待渡亭就是古人迎来送往或者小憩避雨等待摆渡的场所。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也曾经在这座待渡亭里停留。大臣们怕皇帝寂寞无聊,特地备下渔具让皇帝钓鱼消遣。那天乾隆皇帝的运气好得出奇,频频有鱼儿咬钩,所以收获颇丰,乾隆爷自然十分开心。原来手下人暗中在水下布下一张大网,网里放了一大群鱼,乾隆一而再再而三地得手这就不足为怪了。所以把待渡亭称之为钓鱼台也是名副其实的。 [[File:待渡亭11.jpg |缩略图|right|[http://img.liketrip.cn/uploadfile/2012/06/13/2012061315060298.jpg 原图链接] [http://www.liketrip.cn/zhenjiang/gonglue/3520.html 来自往事随风]]] === 超岸寺 === 位于西津渡古街的最西端,附近的玉山为当时的大码头。唐代大诗人李白、孟浩然,宋代王安石、陆游等人都曾在这里候船等待过江,并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其中脍炙人口的是唐代诗人张祜的那首《题金陵津渡》-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这是一首题壁诗,是作者亲笔题写在西津渡某座小楼墙壁上的。这首诗意境凄美,画面感极强,与[[唐张继]]写的《枫桥夜泊》同写"客愁",各臻妙境。当年康熙皇帝南巡,登上西津渡码头后也曾在这里驻足休憩。 超岸寺旧为玉山报国寺,始建于元代至大三年(1310)。寺内原有[[观音殿]]、[[观澜亭]]、[[钓鳌亭]]等建筑。清朝咸丰年间曾毁于战火,后于清末重建修成现在的规模。寺内[[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偏殿等硬山式古建筑保存尚属良好。寺庙总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明末曾在此建立避风馆。 康熙年间,玉山报恩寺改名为超岸寺。"超岸"二字,取佛家"超渡众生,共登彼岸"之意。超岸寺兴盛时期与[[焦山]][[定慧寺]]、金山江天禅寺齐名,曾经是金山江天禅寺的下院,后又曾一度是"玉山佛学院",当时国内外僧侣纷纷慕名前来攻习佛学。寺庙山门墙上有清朝同治年间的状元陆润庠题刻的"大总持门"石额。现在这里是镇江革命历史博物馆。 === 蒜山 === 这是一座智慧之山。相传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曹操]]率百万精兵强将南下,[[孙权]]和[[刘备]]的联军总共不过五万人,形势十分危急。在蒜山顶上的亭子里,两位传奇人物从容地商量着对策。他们约定各自在自己的手心里写一个字,以决定对付曹操的策略。这是一场智者的交流,当他们亮开手掌时,掌心里不谋而合地都写着一个"火"字。于是,历史的长卷里就有了一场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这就是人们至今津津乐道的"火烧赤壁"战役。这两位传奇人物就是诸葛亮和周瑜。因此,这座小山就叫"算山",这座亭子就叫"算亭"。当时山上长满了泽蒜,所以习惯上称蒜山。 围绕着这座蒜山,历史上还发生过许多流传千古的战事。东晋隆安五年(401),五斗米道首领[[孙恩]]起义,数万兵马占领蒜山。后成为南朝宋开国皇帝的刘裕率兵八千与孙恩在此展开了鏖战。南唐时,烈祖[[李升发]]驻守镇江之兵渡江平息了广陵之乱,从而取得了南唐的天下。宋代,抗金将领韩世忠驻兵蒜山抵御金兵南侵,夫人[[梁红玉]]亲自击鼓激励士气,兵困十万金兵于镇江城西黄天荡,差点活捉了金兵统帅[[金兀术]]。公元1275年,元朝军队由瓜洲渡江南下西津渡,击溃驻防宋军后直取南宋王朝。公元1658年,郑成功高举"反清复明"大旗誓师北伐,一举攻占了镇江进而渡江轻取瓜洲,震动了大清帝国的江山。西津渡就是这一幕幕威武雄壮的话剧的见证人。 除此之外,发生在西津渡一带的小规模战事举不胜举,这一切充分说明了西津渡无可替代的重要战略地位。 == 交通信息 == === 公交路线 === 西津渡附近有公交西津渡迎江路站,有8、14、29、35、49、102、130、k38、镇扬城际公交线等公交车经停。 如果从镇江火车站出发,可以乘2路公交至人民街下,或乘17路至和平路下,但下车后都要再步行十分钟才能到,而且公交比较花时间,不如直接打的,大约9块钱7分钟就到。 === 自驾路线 === 南京自驾路线一:(全程约50分钟)南京→沪宁高速(约30元)→扬溧高速→镇江西出口→长江路→沿长江路行驶4.9公里,到达西津渡(在道路右侧); 南京自驾路线二:(全程约50分钟)南京→沪宁高速公路→G42(扬州/溧阳/润扬大桥/G4011方向)→丹徒枢纽→G4011→镇江西/高资出口→长江路→沿长江路行驶4.9公里,到达西津渡(在道路右侧); 扬州自驾路线:(全程约50分钟) 扬州→通港路高架桥→ G40→润扬大桥/镇江方向→ G4011(全路段收费)→金桥大道→长江路→沿长江路行驶4.9公里,到达西津渡(在道路右侧哦); 上海自驾路线:(全程约120分钟)上海-武宁路/外环线-沪宁高速(约130元)-官塘桥路-镇江市区-长江路-沿长江路行驶4.9公里,就到达西津渡(在道路右侧)。 == 视频 == <center> '''《镇江千年老街西津渡 》''' <center>{{#iDisplay:page/b0376rf5ov4 |600|400|qq}}</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Reflist}} [[Category:670 中国地方志总论]] [[Category:690 中国游记]]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西津渡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