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蔣渭水 的原始碼
←
蔣渭水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蔣渭水.gif | thumb | 300px | 蔣渭水 <br> [http://si.secda.info/ddc_history/?p=1358 原圖鏈接] ]] '''蔣渭水''',(1891年2月8日-1931年8月5日),字雪谷,[[台灣]][[宜蘭縣|宜蘭]]人。為[[台灣日治時期]]的醫師與民族運動者,曾創立[[台灣文化協會]]與台灣民眾黨,是反[[日本]]殖民運動中,重要的領導領袖。1931年8月5日蔣渭水病逝於台北醫院(今之台大醫院),因其罹患的[[傷寒]]症屬於法定[[傳染病]],當日即行火化,時年41歲。1942年,臺灣捲入日本軍部發動的大東亞戰爭,大直山公墓被徵為要塞,蔣渭水骨灰罈被迫遷移,安放在關渡[[慈航寺]]10年。 ==生平== 蔣渭水一生有4項工作影響台灣歷史:1)創立第一個全臺性的文化組織「臺灣文化協會」2)創立第一份臺灣人的報紙「《臺灣民報》」3)創立第一個現代意義的政黨「臺灣民眾黨」4)創立一個全臺性的工會組織「臺灣工友總聯盟」。其中,1921年10月17日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發軔最早,立會明列以「助長臺灣文化之發展為目的」。他一系列推展民眾文化提升之作為,包含發行文化會報、辦理文化義塾、舉辦文化講演團、設立文化書局、開辦各類知識講習會與夏季講習會等,不但成為1920年代臺灣啟蒙運動之濫觴,更是20世紀臺灣「本土文化」與「世界文明」接軌的先驅。 當時人稱「文化頭」,他卻自比為「文化鐘鼓手」與「文協機關手」的蔣渭水,實可稱為啟蒙臺灣文化的「臺灣新文化運動之父」。<ref name=“大稻埕">{{cite web |url=http://si.secda.info/ddc_history/?p=1358 | title= 蔣渭水被譽為「臺灣新文化運動之父」,是大稻埕極為重要的歷史人物之一 | language=zh | date=2016-03-28 | publisher=大稻埕歷史文化知識 | author= | accessdate=2019-08-05}}</ref> [[File:蔣渭水1910年以第一名成績考進臺灣總督府醫學校.jpg | thumb | 300px | 右 | 蔣渭水1910年以第一名成績考進臺灣總督府醫學校 <br> [http://www.weishui.org/p/great-age.html 原圖鏈接] ]] 蔣渭水父親蔣老番(鴻章)在宜蘭城隍廟以命理為業,所以自幼熟習臺灣宗教民俗活動,蔣渭水曾任乩童,但之後發覺乩童之工作並未替神傳達旨意,反而誤導來求神開導的人,因此對神明永不回頭,以後對迷信、惡習更是抨擊。 其上有一位哥哥[[蔣來福]],下有一位弟弟[[蔣渭川]]。他後來受業於噶瑪蘭廳秀才[[張鏡光]](張茂才),接受私塾漢文教育,17歲就讀宜蘭公學校,只讀了三年,20歲(1910年)以第一名成績考進臺灣總督府醫學校,<ref name=“基金會">{{cite web |url=http://www.weishui.org/p/great-age.html | title= 大時代與蔣渭水 | language=zh | date= | publisher=財團法人蔣渭水文化基金會 | author= | accessdate=2019-08-05}}</ref> 一九一八年此校改稱為台北醫學專門學校,為台大醫學院之前身。 蔣渭水在校期間接受現代醫學教育,產生了「政治熱」,在學時領導校內外學生從事民族意識的反抗行為,曾因毆打日人而被禁足兩星期;也曾在艋舺舉行學生大會,與和尚洲水湳庄舉行柑園會議,痛斥日本當局的壓迫,並鼓吹民主革命。<ref name=“台外">{{cite web |url=https://www.taiwanus.net/history/4/67.htm | title= 台灣人的歷史 蔣渭水 | language=zh | date=2016-03-28 | publisher=台灣海外網 | author=郭泓斌 編著 | accessdate=2019-08-05}}</ref> 1912年(大正元年)蔣渭水與[[蘇樵山]]、[[黃調清]]、[[林錦生]]、[[曾慶福]]、[[杜聰明]]、[[李根盛]]、[[翁俊明]]等人相繼加入中國同盟會臺灣分會,之後曾經發電報至國際聯盟控訴[[日本]]妨礙中華民國之統一。1913年(大正2年),與同為醫學院學生的翁俊明、杜聰明密謀至[[北京]]暗殺[[袁世凱]],但未能成功;1914年(大正3年)時曾鼓吹醫學院學生加入「臺灣同化會」,1915年(大正4年)以該屆第二名的成績畢業後,曾分發宜蘭醫院(現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實習一年,而後1916年(大正5年)即在臺北市大稻埕太平町(今延平北路)開設大安醫院。 於1917年取得宜蘭名酒甘泉老紅酒的代理權,開設[[春風得意樓]],經常邀集醫師、學生與社會人士討論有關臺灣社會弊病與興革方法。 位於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31號的義美食品延平門市,原址為蔣渭水創辦的大安醫院。<ref name=“大稻埕"/> ===成立臺灣文化協會=== [[File:林獻堂.jpg | thumb | 300px | 右 | 1921年在蓬萊閣,透過林瑞騰結識林獻堂 <br>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68524 原圖鏈接] ]] 1921年起蔣渭水開始參與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並時常從日本進口《臺灣青年》雜誌提供給青年學子,以啟蒙其自主意識;1921年(大正10年)在蓬萊閣的餐會場合,透過林瑞騰介紹了大他十歲的[[林獻堂]], <ref name=“lens">{{cite web |url=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68524 | title= 稱蔣渭水為「台灣孫中山」究竟合不合適? | language=zh | date=2017-05-18 | publisher=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 | author= | accessdate=2019-08-05}}</ref> 並與其他同志成立臺灣文化協會,作為提倡民權之啟蒙運動的組織,並發表文章《臨床講義》,從醫師的角度針貶臺灣的各種「疾病」。臺灣文化協會,成為臺灣近代文化啟蒙運動的重要團體,本部設於大安醫院,推舉林獻堂為總理,蔣渭水是該會的倡議者,擔任專任理事(政策推動者)。協會目的在於「提高臺灣文化」,「建設新文化於臺疆」,與世界民主及民族自決思潮齊步,以新文化啟蒙,讓臺灣人覺醒。<ref name=“國圖">{{cite web |url=https://tm.ncl.edu.tw/chiang/2-3.html | title= 人文萌發的年代 / 相關活動與機構 | language=zh | date= | publisher=國家圖書館 | author= | accessdate=2019-08-05}}</ref> 從1921年蔣渭水響應議會請願運動後,漸漸成為一個本土運動者。總督府當局視蔣渭水為臺灣政治社會運動的「第一指導者」、「煽動民族反感」的強烈民族運動者。平日派有二名特務坐鎮文化書局監視;到民眾黨被禁止後增派四名特務;到蔣渭水的大眾葬時更派出八十名警吏。 1923年(大正12年)因治警事件被判刑4個月,以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名義持旗向日本太子請願,為臺灣人因政治請願被拘禁的第一人。1925年又因反抗總督政令被囚禁4個月,兩次入獄被監禁144天。蔣渭水一生受日本方面拘捕、囚禁達十餘次之多。<ref name=“大稻埕"/> 1923年2月,蔣渭水、蔡培火、陳逢源赴東京請願設置臺灣議會,便偕同當地菁英創立純漢語白話文的《臺灣民報》,同年4月15日發刊,並在蔣渭水的大安醫院成立「株式會社臺灣雜誌社」,總攬發行及編輯工作。該報先在臺灣編輯後送往日本印刷,通過日本與臺灣雙重檢查才能公開販售,但經常遭到禁賣處分。《臺灣民報》許多未署名的社論實際上由蔣渭水自己親自執筆,筆名有「雪谷」、「水」、「維漢」、「睡魔」等,常批評時政並闡述社會運動的主張,藉以喚醒民族自覺。<ref name=“國圖"/> 1926年(昭和元年)蔣渭水在大安醫院旁開設文化書局,販售當代先進思潮的書籍。<ref name=“大稻埕"/> ===成立臺灣民眾黨=== 1927年(昭和2年),蔣渭水創立臺灣文化協會之初,因感於自己的聲望不足,推舉林獻堂擔任總理。但林獻堂、[[蔡培火]]為主的中南部地主派,與蔣渭水、連溫卿為主的北部無產青年派,各成地盤,氣味並不相投。文協創立後,本部設於臺北,由蔣渭水擔任專務理事。一九二三年十月第三次總會後,本部遷移到臺南,並由蔡培火出任專務理事,南北之間隱隱角力。 民眾黨建黨大會上的衝突,蔣渭水的「玉碎派」、蔡培火的「瓦全派」互不退讓,讓兩人的心結表面化。<ref name=“閱讀">{{cite web |url=https://news.readmoo.com/2019/07/31/tai-oan-bin-chiong-tong/ | title= 民族自決、階級解放,蔣渭水帶領的臺灣民眾黨是這樣的 | language=zh | date=2019-07-31 | publisher=閱讀最前綫 | author=陳翠蓮 | accessdate=2019-08-05}}</ref> 臺灣文化協會卻因為左右派的路線之爭而告分裂,之後蔣渭水成立[[臺灣民眾黨]],出任中央常務委員兼掌財政部長。臺灣民眾黨主張爭取地方自治、提倡言論自由,是臺灣第一個有現代化性質的政黨。成立政黨之後,於1928年(昭和3年)籌組[[臺灣工友總聯盟]],並擔任顧問,且與臺灣農民組合聯合進行階級鬥爭,但是蔣渭水的行為受到黨內右派所批判。 1930年林獻堂、[[蔡培火]]、[[葉榮鍾]]等人退黨並籌組臺灣地方自治聯盟。臺灣民眾黨不只一次向國際聯盟控訴日本在臺灣販賣鴉片特許制與霧社事件,逼使日本政府採取醫療措施,讓臺灣的情況得到國際的注意。 蔣渭水紀念公園的蔣渭水銅像,取材於1931年2月21日臺灣民眾黨解散後,與同志在黨部前的留影。 蔣渭水深受孫文學說影響,孫文領導時期的國民黨聯俄納共、扶助工農的主張也深深影響了臺灣民眾黨的走向,在謝春木、蔣渭水等人主導之下逐漸往農工運動邁進,所以在1931年(昭和6年)被臺灣總督府勒令解散。 總督府當局對臺灣政治社會運動的「第一指導者」- 蔣渭水,他俱有能「煽動民族反感」的強烈民族運動者,視為眼中釘,便利用分化與孤立來對付,平日派有二名特務坐鎮文化書局監視;到民眾黨被禁止後增派四名特務;到蔣渭水的大眾葬時更派出八十名警吏。<ref name=“大稻埕"/> ===因傷寒病逝=== [[File:1931年8月5日蔣渭水病逝於台北醫院(今之台大醫院),從事社會運動的同志們於8月23日為他舉辦了一場名為「故蔣渭水氏之台灣大眾葬葬儀」。.jpg | thumb | 300px | 右 | 1931年8月5日蔣渭水病逝於台北醫院(今之台大醫院),從事社會運動的同志們於8月23日為他舉辦了一場名為「故蔣渭水氏之台灣大眾葬葬儀」 <br> [https://www.peoplenews.tw/news/ab1b4d65-90c3-4826-8b07-cbdb8f0c4f5b 原圖鏈接] ]] 1931年8月5日蔣渭水病逝於台北醫院(今之台大醫院),因其罹患的傷寒症屬於法定傳染病,當日即行火化,時年41歲。<ref name=“民報">{{cite web |url=https://www.peoplenews.tw/news/ab1b4d65-90c3-4826-8b07-cbdb8f0c4f5b | title= 逝世紀念日談蔣渭水遺囑與「大眾葬」 | language=zh | date=2014-08-06 | publisher=民報 | author=蔣理容 | accessdate=2019-08-05}}</ref> 逝世時的境況,他的革命戰友張晴川形容是「傷心身外一無餘,剩得蕭條數卷書,兒女遺孤猶在讀,親朋同志痛何如」,留下弱妻與稚子,租來的房舍被追討,連家中唯一值錢的電話也被抵債,遺眷靠同志捐贈的奠儀生活,不安定的生活,使許多第一手的資料散失,難以找尋。 臨終前立下遺囑如下:「臺灣革命社會運動,已進入第三期,無產階級的勝利迫在眉睫。 凡我青年同志須極力奮鬥,而舊同志要加倍團結, 積極的援助青年同志,期望為同胞解放而努力」 1931年,8月23日上年8點30分在臺北永樂町通(今迪化街)永樂座舉行「故 蔣渭水先生之臺灣大眾葬儀」,場內中央有蔣渭水先生之遺像,二旁有「精神不死」、「遺訓猶在」、「大眾干城」、「解放鬥將」及以大眾為詞首的輓聯:「大義受大名 生據大安作營陣 死埋大直 大夢誰先覺 ;眾民歸眾望 功憑眾志以成城 力排眾難 眾醉君獨醒」 五千餘人聞訊趕來參加大眾葬送別,並有從南京、廣州、上海、廈門與日本的東京、京都各地來的弔慰電文二百餘件,10點30分移靈,以「故 蔣渭水先生之臺灣大眾葬儀」之大靈旂引導。移靈時天突降大雨,送葬群眾無人退避,靈旂之後有音樂隊、弔軸、輓聯、花環、靈車。有80名工友團青年在護衛靈車,又有80名青年整理隊伍。儀委員護靈4人一排而行,工友聯盟數百名手持白旂、民眾黨同志、工總、商總及一般會眾隨後,計有五千人,安葬於大直的大直山公墓。 1942年,臺灣捲入日本軍部發動的大東亞戰爭,大直山公墓被徵為要塞,蔣渭水骨灰罈被迫遷移,安放在關渡[[慈航寺]]10年。 ===遺囑遭禁止竄改=== [[File:蔣渭水之墓_台北市六張犁.jpg | thumb | 300px | 蔣渭水之墓_台北市六張犁 <br> [http://www.weishui.org/p/great-age.html 原圖鏈接] ]] 1952年(民國41年)蔣渭水先生的舊同志[[陳其昌]]、[[白成枝]]印刊《蔣渭水遺集》,募款捐建,遷葬於臺北六張犁芳蘭山麓,蔣渭水先烈紀念塔上,鐫刻遺囑,墓碑由當時陳誠副總統題字,下方刻著遺囑:「臺灣革命運動,業已進入第三期,吾人預期之勝利亦迫在眉睫,凡我同志務須不屈不撓極力奮鬥,而舊同志尤須倍加團結,積極的援助青年同志,鞏固吾人精神力量,為同胞解放努力,是所至囑。」<ref name=“大稻埕"/> 根據「[[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黃信彰]]博士的研究,蔣渭水過世後幾小時,遺囑即被張貼在大安醫院和民眾講座前公開,卻遭到警察機關禁止公告而撤除並且沒收。隔日,御用報紙《[[台灣日日新報]]》便以報社改寫後的版本刊出。遺囑中關於「'''社會運動'''」、「'''無產階級'''」、「'''同胞解放'''」等關鍵字眼均遭刪除。 咸認以於1931年8月13日刊登,以[[黃師樵]]擔任主編的《新高新報》版本為最真:「台灣社會運動確已進入第三期了,無產階級的勝利,迫在眼前,凡吾青年同志務要極力奮鬥,而舊同志需加倍團結,積極的援助青年同志,力求同胞的解放啊!」 蔣渭水的遺囑在日本殖民時代遭到禁止和竄改,及至戰後仍因白色恐怖而受到遮掩。以1952年8月由副總統兼行政院長陳誠落款設立的「革命先烈蔣渭水先生之墓紀念碑」為例,其下所鐫刻的遺囑也擅改了「社會運動」與「無產階級」,將「無產階級」的勝利,改為「吾人」或「台灣人」的勝利,修改的主要原因在於「反共抗俄」戒嚴體制下,執筆者不敢使用「無產階級」一詞。<ref name=“民報"/> ==徹底的特質和不妥協的精神== 蔣渭水是具有最純潔的理想主義精神者,一生受日人拘捕、囚禁十餘次,也都沒有改變其為台灣奮鬥努力的立場,也就是一生具有「徹底的特質和不妥協的精神」,不妥協可說是敵我分明,無中間地帶,也就是造成政治家與政客的分水嶺。這句原本是蔣渭水對蔡惠如的讚譽,後來大家認為最具有「徹底的特質和不妥協的精神」就是他本人。 在金錢方面,他將[[大安醫院]]的收入全部投入社會運動,大安醫院也變成當時同志的集合所、食堂、旅社。眾所周知他是台灣工友總聯盟的「產婆」但在各種場合,他卻不以領袖自居,在拍照時也從不坐在中間位置,在各種運動上,他都站在最前線上,表現最積極,且為實際的中心人物,但卻處處避免以「英雄」、「領袖」自居,蔣渭水這種無「頭目思想」、無「領袖慾」、無「英雄主義」的做法與修養,使他成為公認的領袖。他受到全體台灣人的激賞,被尊稱為「台灣人的救主」。 蔣渭水的本土運動 : 由於與生俱來的鄉土感情,對鄉土所受歧視與壓迫的不滿,以及期待鄉土改革與進步的殷切,蔣渭水不僅毅然決定拋棄世俗生活,致力於喚醒島人的工作,為台灣政治社會運動鞠躬盡瘁,蔣渭水終其一生,以漢民族的血統為榮,但更以做一個「台灣人」而自豪,他從未說過他是「中國人」。<ref name=“台外"/> ==基金會== 2006年6月30日,蔣渭水文化基金會成立。<ref name=“基金會"/> == 視頻 ==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niCNsw8pww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64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 故蔣渭水先生葬儀實況 (昭和六年八月) }} ==外部連結== *[https://www.taiwanus.net/history/4/67.htm 臺灣海外網 蔣渭水 ] *[http://si.secda.info/ddc_history/?p=1358 大稻埕歷史文化知識 蔣渭水] == 參考資料 == {{reflist}} [[Category:台湾人]] [[Category:革命家]]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蔣渭水
」頁面